藏经阁的沉静与《周易》的玄奥,如同甘泉滋养着陆守拙澄明的心境与“理”之星环。然而,学宫的生活并非只有书斋的宁静。当陆守拙再次踏入百工坊金火院时,那扑面而来的热浪、刺耳的锤击声、以及空气中弥漫的金属焦糊味,瞬间将他拉回了现实的挫败感中——角落工作台上,三块刻废的沉铁依旧冰冷地躺在那里,无声地嘲笑着他昨日的失败。
徐教习依旧坐在他那温吞的炉火旁,细如发丝的刻刀在赤炎晶上稳定移动,留下玄奥的纹路。他头也没抬,沙哑的声音带着惯有的刻薄:“哟,舍得回来了?还以为被三块沉铁吓破了胆,躲回书堆里当鸵鸟去了。”
陆守拙走到工作台前,拿起一块刻废的沉铁,指尖摩挲着那道因文气失控而崩开的豁口,平静道:“弟子愚钝,未能领会教习‘心手合一’之训。”
“哼,知道愚钝就好。”徐教习嗤笑一声,终于抬眼瞥了他一下,锐利的鹰眼在他身上扫过,似乎察觉到他与昨日不同的沉静气息,微微顿了一下,但语气依旧不饶人,“沉住你那口气!感受刀的‘呼吸’,感受这破铁疙瘩的‘脉动’!不是让你用蛮力去‘砸’,也不是让你像个木头人一样光看着!再来!”
他随手又从废料筐里捡起一块沉铁扔了过来。
陆守拙接住沉铁,走到刻刀架前。这一次,他没有急于挑选,而是闭上眼,指尖在几把刻刀上缓缓拂过,感受着它们的重量、重心、刃口的弧度与温度。最终,他依旧选择了那把刃口略宽、刀身厚重、重心沉稳的玄铁刻刀。这刀不够灵巧,但它的“稳”,契合他此刻需要沉淀的心境。
他回到工作台,没有立刻落刀。而是将沉铁握在掌心,闭上眼,心神沉静。
感受“刀的呼吸”: 刻刀冰冷的触感,沉甸甸的重量,重心落在指间的平衡点。他想象着文气如同血液般在刀身内流淌,赋予它“生命”。刀非死物,它是手臂的延伸,是意念的载体。
感受“材料的脉动”: 沉铁坚硬、均匀、灵性微弱却稳定。他的心神如同最细微的触须,尝试去“触摸”这块金属的内部结构,感受其均匀的质地,以及那微弱却真实存在的、如同沉睡心跳般的灵性节点。
识海中,“理”之星环缓缓转动,不再像昨日那般强行解析、试图掌控,而是如同平静的湖面,映照着刻刀与沉铁的特性。心境的澄明,让这种“感受”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和细腻。
他睁开眼,指尖文气流转,注入刻刀。刀尖亮起微弱的白光,不再像昨日那般忽明忽暗,而是稳定如一豆灯火。
落刀!
嗤——
刀尖切入沉铁表面,力道均匀,不疾不徐。他不再追求速度,也不再刻意控制每一毫厘的深浅,而是将心神完全沉浸在刀尖与金属接触的瞬间——感受着阻力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的变化,感受着文气在刃口流淌的韵律,如同在指挥一场无声的交响乐。
基础聚灵阵的纹路在他心中清晰无比,但他不再将其视为需要“复制”的图案,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流动”的能量轨迹。他的手腕稳定,手指灵动,刻刀随着他的心意缓缓移动,在沉铁表面留下流畅而均匀的刻痕。
时间一点点流逝。汗水再次从额角渗出,但这一次,并非因为紧张或失控,而是专注的消耗。他仿佛进入了一种奇妙的“入定”状态,眼中只有刀尖下的方寸之地,心中只有刻刀与沉铁那微妙的“交流”。
窗外的光线偏移。当最后一笔落下,一个完整、均匀、线条流畅的基础聚灵阵纹出现在沉铁表面。
陆守拙指尖文气轻轻一点阵纹核心。
嗡!
一道微弱却稳定、如同萤火般的淡白色灵光,自阵纹上亮起,持续了数息才缓缓熄灭!
成了!
一股难以言喻的成就感涌上心头,不同于战斗胜利的酣畅,而是一种创造的喜悦,一种将无形的“理”化为有形之“器”的奇妙满足感。他拿起那块闪烁着微弱灵光的沉铁,触手温润,仿佛有了生命。
“哼,磨磨蹭蹭,浪费老夫一块沉铁!”徐教习不知何时晃悠过来,劈手夺过沉铁块。他粗糙的手指在阵纹上摩挲着,感受着那尚显生涩却异常稳定的纹路和其中流转的微弱灵力,锐利的鹰眼中闪过一丝极其隐晦的讶异。他掂量了一下沉铁,随手丢回给陆守拙,语气依旧刻薄:“纹路僵硬,灵力流转滞涩,灵光微弱如豆…勉强及格!明天辰时,带十块沉铁来刻十个!废一块,加练十块!刻不完,趁早滚蛋!”说完,背着手,晃悠着走回他的小炉旁。
陆守拙握着那块温热的沉铁,看着徐教习干瘦的背影,嘴角却微微扬起。他听出了那刻薄话语下,一丝极其微弱的认可。这炼器的第一道门槛,他总算在心境蜕变后,艰难地跨了过去。
离开百工坊时,天色已近黄昏。陆守拙没有直接回清竹苑,而是带着那份沉静与满足,再次踏入了藏经阁的角落。摊开《周易注疏》,目光落在“一阴一阳之谓道”之上。
今日在百工坊的经历,如同活生生的注解,在他心中流淌。
刻刀为阳: 主动、锐利、施加外力(文气)、进行创造(刻纹)。
沉铁为阴: 被动、厚重、承受外力(刻痕)、提供载体(材料)。
“心手合一”: 便是调和阴阳的关键!心神(阴之静,感知)驾驭手腕(阳之动,操作),文气(阳之动,能量)顺应材料(阴之性,特性)。唯有阴阳相济,动静相宜,方能成器。
“生生之谓易”: 那沉铁上亮起的微弱灵光,不正是死物(沉铁)被赋予“生”机(灵力流转)的体现?炼器之道,亦是赋予死物以“生命”的过程!
他提笔,在心得笔记上写下:
“今日于百工坊刻阵,初悟‘心手合一’之要,乃调和阴阳、动静相宜之理。刀为阳,铁为阴;心为阴(静察),手为阳(动行);文气为阳(动),材质为阴(承)。阴阳和合,则阵纹生,灵光现。炼器之道,亦为‘生生’之道,化死物为灵器,蕴生机于金石。”
笔尖落下,他心中豁然开朗。藏经阁的玄理,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可以印证于百工坊的炉火之间!《周易》的阴阳平衡、生生不息之道,与他正在学习的炼器基础,乃至他自身的混沌道星蕴含的“理”与“养”,都隐隐相通!
心境澄明如镜,不仅映照己身,亦开始映照万物运行的至理。金火院的炉火淬炼了他的耐心与掌控力,藏经阁的玄理则为他指明了方向。这看似平凡的炼器基础练习,在《周易》之光的照耀下,竟显露出通向大道的微光。陆守拙合上书卷,看着窗外渐沉的暮色,眼中闪烁着温润而坚定的光芒。道在器中,理在行间。稷下学宫为他铺就的,是一条需要以心为镜、以手为笔、脚踏实地去丈量的漫漫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