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多世家乃至曹魏东吴苛刻的审视下,刘禅推出的新钱出乎意料的成功,
随着汉末的战乱,各地铸造的钱币偷工减料比比皆是,相对来说,蜀地的当百大钱还是相对有良心的。
曹魏推出的水飘五铢(不到一克重,甚至可以浮在水面上),
东吴推出的大泉当千当万大钱,真正是把百姓的智商放在地上摩擦。
以至于很多地方有钱也花不出去,交易变成了以物易物。
而如今的新钱制作精美,重量材质扎实,让人拿着就有种很敦实的感觉,不像之前各地铸造的钱币轻重不一。
特别是黄灿灿的新铜钱,经过几个月的流通,虽然没有刚拿到时那么亮,但也比青铜钱币好太多了。
而刘禅宁肯自己承受损失,也要弥补当年发行当百大钱给百姓带来的损失,狠狠收获了一波好感。
虽然魏国与东吴正式公文禁止使用蜀地的钱币进行交易,
但能真正接触到大钱,以及真正有钱的世家,直接动摇了这项政令。
随着民间越来越接受新钱,很多旧钱甚至宁肯二换一也要更换成蜀地过来的新钱,
利益驱动之下,有门路接触到大汉商队的世家开始了大规模的兑换,
他们在交易时候降低折扣,甚至提供其他优惠条件来促使大汉商队携带新钱,有些地方甚至成为了商品。
就像刘禅预想的那样,源源不断的新钱通过了各种途径流入市场,
而青铜材质的旧钱,也源源不断流入刘禅设置在各地的工坊,通过不同金属熔点以及重量的不同进行分离。
不知不觉,大汉商队行走各地时,除了携带货物,各种新钱也逐渐成为了交易的主角。
几乎没有差别的重量,稳定的质量,以及刘家信誉最后一个污点当百大钱都得到了补完,
让新钱彻底征服了商队到达的每一个角落。
如今就连草原上的牧民,也知道如何识别新钱的真伪,
一些不容易以物易物的货品,也有了比较中肯的货币价值。
各个商队行走交易也就更加方便,金属货币的接受程度始终是最高的。
在新钱推广的这段时间,关兴带着全员着甲的庞大商队,踏上了前往西域的道路。
而刘禅除了死磕特殊的纸张材料,就是在各地监督打深井。
今年开春到现在,蜀地大部分地区只下了一场雨,很多地方的小河已经开始断流。
如今工坊的很多水力设施都开始停滞,改为了人力畜力带动,这些都还不是主要的,
更让刘禅担心的,是大旱之后往往跟着的另外一个灾难。
“启禀陛下,多地恤孤署老兵从员,已通过商队汇报各地的发现,
均在河滩发现了大量蝗虫卵,已经有发现出来的蝗蝻(刚孵化的蝗虫幼虫,还不会飞)。”
刘禅长吸一口气,大旱之后很容易有蝗灾,大涝之后很容易有疫病,
他此时宁肯自己猜错了,这个没有杀虫剂的时代,爆发蝗灾可是致命的。
“曼倩先生(荀诜),烦请你给荀家去信,给曹魏朝廷提醒一下可能要爆发蝗灾的事情,
提前有了防备,能减少一点损失,就减少了一点吧!”
跟随刘禅实验快速挖井的荀诜听到刘禅的话,愣了半天,这才询问道:
“陛下,曹魏对于大汉可是敌国,您也要提醒吗?”
刘禅点了点头,认真地说道:
“百姓何辜,即便朝廷敌对,百姓也都是汉家儿郎。
尽管去信通知吧,朕也会让朝廷派出使者,正式提醒曹魏与东吴,天灾,能早点应对一天也是哦好的。”
如果别人这么说,荀诜一定会觉得对方假惺惺,或者别有所图,
而自从来到大汉,跟随在刘禅身边,他这才知道,关于刘备仁德,以及刘禅同样宅心仁厚的传言,并不是空穴来风。
刘禅无论是工坊,还是商路,产出物资之多,积累金钱之数,简直多到难以想象。
就连曹魏一等一的夏侯家与宗室,也难以和刘禅的资财相比。
论有钱,陛下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尽管花,不用省,朕有钱,可谓实至名归。
可实际呢?
陛下的钱财大部分都通过恤孤令,恩幼令等途径花了出去,还是花在了普通百姓的身上。
而他自己,出行从简,普通饭食,日常服装也极简,没有一点奢华地装饰,
与之相反的是,其麾下汉军将士的铠甲兵刃之奢华,简直堪比魏国中央禁军,
不仅刘禅这样,大汉朝廷的诸葛丞相,也是常服简朴,从来没有任何奢华饰物。
这一君一臣,满门心思都放在了国家事务上,简直是难以想象。
这次春旱,更是深入一线,与营造工匠一起找水打井。
仁德二字,真的不是吹出来的。
他深深行礼道:
“诜替百姓感谢陛下仁德。”
刘禅看着天上炙热的太阳,喃喃道:
“朕做得还是不够好啊!”
……
洛阳,大将军府
“你说什么?贼蜀派来使者,通报警示中原恐有蝗灾?”
曹真正在调配各地军力,准备联吴伐蜀的事宜,忙的焦头烂额。
此时听到这个通报,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确认地问了一遍:
“是贼蜀派来的使者?通报说我中原会有蝗灾?”
得到确定回答之后,他哈哈大笑道:
“着实好笑,蜀地与我相隔千里,他又如何得知中原会有蝗灾?
如今天下大旱,蜀地偏安一隅,遭逢如此灾难,粮食肯定颗粒无收,
而我大魏虽然冀州关中有旱情,青州荆州扬州等地必然无忧,
此乃天意亡蜀,正是大破贼蜀绝佳时机。
不必理会,此为对方疲惫我方之计策。”
曹真没有把刘禅的提醒当回事,继续紧锣密鼓地进行大军的调动。
而得到荀家通告的各大世家,却有了别样的心思。
……
弘农杨氏庄园
“消息准确吗?”
“启禀家主,千真万确,卫氏,杜氏,严氏都在大肆囤积粮草。”
杨氏家主捋着胡须沉吟半晌,这才开口说道:
“大旱之后恐有蝗灾,荀家的提醒并非没有道理,
如今关中冀州大旱,粮价本来就会高涨,既然如此,传令下去,各家商队从荆襄之地广收粮食。
说不得,大灾过后,我们杨家还能再多一些田地。”
“遵命!”
……
成都,大司农府
“陛下,如此大旱时节,竟然不屯粮草,却要去收购蝗虫卵与蝗蝻?还要用粮食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