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面虽旧,却带着一个小小的后院,一口水井,还有两间勉强能遮风挡雨的厢房。对苏窈而言,这已是天堂。
姐妹俩花了一天时间,几乎累瘫,才将破庙里那点可怜的家当搬来,又将铺面和后院彻底清扫了一遍。苏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那方沉重的青石磨盘,小心翼翼地安置在了铺面最中央的位置,如同供奉一尊神只。它将是这家小店的心脏。
“阿姐,我们给铺子起个什么名字呀?” 阿沅累得小脸红扑扑,却兴奋地围着石磨转圈。
苏窈的目光落在石磨中央那流转不息的水波暗纹上,又想起那日沉塘时刺骨的冰冷和挣扎,以及破水而出时看到的天光。一个名字在她心中浮现。
“就叫‘石磨记’。” 她轻声道,手指抚过冰凉的磨盘,“纪念它,也纪念我们。”
开张的日子定在三日后。苏窈深知,仅靠凉粉太过单一,且薜荔果的季节性很强。她需要新的、更具吸引力的拳头产品。趁着开张前的空隙,她带着阿沅,几乎跑遍了清水镇的市场和周边山林。
这一次,她手里有了微薄的启动资金,采购的范围大了许多。几斤品相尚可的绿豆,一小袋糯米,珍贵的蔗糖块买了拳头大一块,一小罐粗盐,一小包花椒,几枚晒干的野山菌,甚至还咬牙买了两条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在杂货铺的角落里,她惊喜地发现了一小坛颜色深红、散发着浓郁果酸味的“酸浆”(类似醋的发酵果醋),价格不菲,但她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又去铁匠铺,用最后几个铜钱,订做了一把小巧但足够锋利的薄刃厨刀——她终于可以告别那块薄石片了!
回到“石磨记”,苏窈立刻投入了紧张的筹备。她将绿豆泡发,用那方石磨细细磨成浆,过滤沉淀,制成上好的绿豆淀粉。一部分加入薄荷汁、蔗糖水,精心调配比例,倒入借来的木模中,准备做成晶莹剔透、带着薄荷清香的绿豆凉糕。另一部分,则被她用来试验一种新的、更符合主流口味的小吃——酸辣粉!
没有红薯粉,就用绿豆淀粉替代。苏窈将淀粉糊倒入特制的漏勺(用竹筒钻孔自制),让粉浆流入滚开的水锅中,瞬间凝结成半透明的细粉。捞起过凉水,根根分明,爽滑弹牙。关键在汤底和浇头!
她将买来的五花肉细细切成小丁,就在那青石磨盘上,用新打的厨刀剁成近乎茸状的臊子。热锅,用肥肉煸出猪油,下入臊子煸炒至酥香吐油,加入剁碎的野山菌丁、花椒粉、粗盐,小火慢熬,熬成一碗浓香扑鼻、色泽金黄的肉臊子。
汤底则用猪骨(买肉时特意要的)熬煮,撇去浮沫,加入姜片,熬成乳白浓郁的高汤。临用前,调入那珍贵的“酸浆”和自制的浓缩野果酸汁,再点入几滴用热油泼过的辣椒面(集市买的干辣椒自制),撒上碧绿的葱花和香菜末(野外采摘)。
一碗“石磨记”秘制酸辣粉便诞生了!晶莹剔透的绿豆粉浸在酸辣鲜香的浓汤里,铺上金黄酥香的肉臊菌菇臊子,再点缀翠绿的葱花香菜,香气霸道地弥漫了整个小院,勾得阿沅直咽口水。
“阿姐!好香!比凉粉还香!” 阿沅眼睛都直了。
苏窈自己尝了一口,酸辣鲜香在口中爆开,绿豆粉爽滑弹韧,肉臊酥香,菌菇增鲜,层次丰富,味道醇厚,虽因材料所限与前世记忆略有差异,但在这清水镇,绝对堪称惊艳!她满意地点点头。
她又将泡好的糯米混合少量绿豆淀粉蒸熟,趁热在青石磨盘上反复捶打揉搓(石磨盘光滑温润,极适合做此操作),直至米粒完全融合,变得柔韧筋道,然后揪成小剂子,包入用红豆沙(自煮自捣)和少量蔗糖混合的馅料,压扁成饼,放入刷了薄油的平底锅中,小火慢煎至两面金黄酥脆。
石磨豆沙糯米糍粑!外皮金黄焦脆,内里软糯拉丝,包裹着香甜细腻的豆沙馅,一口下去,口感丰富,甜而不腻。
再加上镇得冰凉、碧绿剔透的薄荷绿豆凉糕。
“石磨记”开张的底气,终于备足了!苏窈看着案台上摆放的三样成品,眼中充满了信心。她特意留下几份,让阿沅给隔壁几户邻居和留守护卫的衙役送去,既是打好关系,也是无声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