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阴影下的论文困境
又是一年毕业季,校园里弥漫着离别的气息,可苏然却被论文折磨得焦头烂额。身为文学系的大四学生,他正为毕业论文《论现代文学中意象的运用与创新》苦苦挣扎。
起初,苏然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收集资料,图书馆里那一排排书架都快被他翻遍了,泛黄的旧书、最新的学术期刊,他都一一研读。那些日子,他的生活被各种文献充斥,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观点和感悟。但随着截稿日期的临近,看着电脑文档里还未完成的论文,他的焦虑与日俱增。
一次偶然,他听同学说AI能帮忙梳理论文框架、优化语言表达,鬼使神差般,他决定试一试。刚开始,AI只是辅助他整理资料,可后来,面对时间的紧迫,他逐渐依赖上了AI,甚至让AI生成一些段落。
提交论文那天,苏然心里七上八下,既有完成任务的解脱,又有对未知结果的担忧。几天后,论文检测结果出来,他瞬间如坠冰窖——AI生成内容比例竟高达70%!导师李教授把他叫到办公室,一脸严肃:“苏然,你这论文是怎么回事?AI痕迹这么重,这是学术不端,很严重的问题!”苏然低着头,满脸通红,嗫嚅着:“老师,我……我一开始没想依赖AI,只是时间不够了……”李教授语重心长:“写论文是对你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检验,是培养你的思考和研究能力,用AI投机取巧,这是自欺欺人。”
苏然回到宿舍,望着窗外的校园,满心懊悔。这时,室友王宇回来了,见他垂头丧气,便问缘由。听完苏然的遭遇,王宇说:“我听说好多人都因为AI率高被打回重写,网上还有专门帮降AI率的服务,不过听说效果参差不齐,还有人被骗。”苏然心里一动,想着死马当活马医,便在网上找了一家号称“人工降重,保证通过”的服务。对方信誓旦旦,收了他800元,可当苏然收到修改后的论文时,气得差点吐血。不仅语言生硬,逻辑混乱,连格式都乱七八糟,再一查AI率,丝毫未降。他想找商家退款,却发现对方已失联。
苏然决定靠自己重新修改论文。他关掉AI软件,重新钻进图书馆,从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开始梳理,逐字逐句分析那些文学作品中的意象。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去请教李教授。李教授虽严厉,但每次都耐心解答,给他提出宝贵建议。在这个过程中,苏然逐渐找回了写论文的感觉,他开始思考自己对现代文学意象的独特见解,不再依赖那些看似完美却空洞无物的AI语句。
与此同时,校园里关于论文AI检测的讨论也越来越热烈。有的同学抱怨自己原创的内容被误判,有的则在
吐槽为降AI率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苏然在学校论坛上看到一个帖子,有人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上传到论文检测系统,结果AI生成内容疑似度竟高达62.88%!这让苏然意识到,AI检测技术并不完善,存在诸多问题。但他也明白,自己不能以此为借口,论文的核心是自己的思考和研究。
经过日日夜夜的努力,苏然终于完成了论文修改。再次提交检测,AI生成内容比例降到了5%。当他把论文交给李教授时,李教授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苏然,这次论文不错,能看到你的用心和思考,这才是论文该有的样子。”苏然如释重负,心中满是成就感。
毕业答辩那天,苏然站在讲台上,自信满满地阐述着自己的论文观点。台下的老师和同学们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经历了这场论文风波,苏然明白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AI可以是学习的工具,但绝不能成为逃避思考的借口。只有脚踏实地,付出努力,才能真正收获知识和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