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在征服朝鲜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集权对于统治者的重要性。
彼时,朝鲜李氏政权的国王李倧,权力被两班贵族紧紧攥在手中。
外戚也时常干预朝政,叔叔们妄图分一杯羹,地方军阀拥兵自重,军队更是不听李倧号令。
如此混乱的局面,导致朝鲜在面对后金军时,毫无还手之力,一触即溃,只能选择投降。
皇太极不禁心想,要是李倧能够大权独揽,谁敢违抗命令就严惩不贷,及时调动军队,朝鲜又怎会这么快就败下阵来?
从朝鲜李氏政权的集权缺失中,皇太极吸取了教训。
加强自身集权、削弱三贝勒权力、扩充军队等事宜,迅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但他心里清楚,要想真正树立威望,必须展现出卓越的治国理政能力,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
在解决了朝鲜问题,皇太极解除了后顾之忧。
之前朝鲜在后金后方小动作不断,让他忧心忡忡,如今朝鲜与后金签订了友好条约,互为兄弟,局势稳定了下来。
皇太极随即将目光投向了袁崇焕,“对,就拿他祭旗立威,也算是为老爷子报仇!”
后金天聪元年五月,皇太极亲率10万大军,气势汹汹地向锦州进发。
这是努尔哈赤去世后,后金军沉寂半年之久,首次集中兵力展开的复仇行动。
皇太极憋了一口气,非要和袁崇焕一较高下。
当时,锦州由明朝总兵官赵率教镇守,他麾下仅有3万人马。
明军的探马匆匆来报:“报!总兵大人,皇太极率领20万人马兵临城下!”
赵率教不敢大意,下令“再探再报”。
这时,监军宦官纪用满脸忧虑地说:“总兵大人,皇太极此次出动20万大军,我们区区3万人,根本守不住锦州城啊!”
明朝时,朝廷常常派遣宦官担任监军,纪用便是被派来协助赵率教守城的。
赵率教是明朝末年的名将,陕西延安人,早年在边境上与蒙古作战,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
后在辽东协助袁崇焕守宁远城时立下了战功。
可即便他本领再高强,面对如此悬殊的兵力差距,也深知难以硬抗,于是想出了缓兵之计。
一方面,他让纪用前往后金大营,求见皇太极议和;另一方面,派人火速向袁崇焕求援。
哈哈,谁说太监没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纪用的本领是巧舌如簧,几句话就哄得皇太极相信赵率教要献城投降。
老赵哪里肯投降,忽悠人罢了。
赵率教三番五次更改投降时间,一天拖到三天,纪用腿很勤快,不断去后金大营解释各种原因。
纪用在皇宫里练就了睁眼说瞎话的本事,如今派上了用场。
到了第四天,皇太极突然醒悟:“好你个赵率教,竟然和太监联手给我唱缓兵之计!再不动手,袁崇焕的援兵可就到了!”
“奶奶个熊!注定太监断子绝孙!”皇太极骂人都这么有水平,他恨透了纪用。
他当即下令攻城,绝不能再拖了。其实皇太极也不是没想到赵率教搬救兵这事,他留了个心眼,派一队人马去半路埋伏。
假如袁崇焕的人马出城救援,就中皇太引袁出城打野战的奸计。
后金军打野战最拿手,只要袁崇焕出城救援,他就没有优势可言。
袁崇焕可不上当,他让祖大寿、满桂和尤世禄各带人马去援救,主帅可不能离开宁远城。
可惜三支人马,在半路遇到了后金军埋伏,结果兵败退回了宁远城。
后金军士气高涨开始攻城,赵率教采用红衣大炮战术,只要后金军靠近,便是一阵炮火伺候。
大炮轰鸣,后金军被炸得人仰马翻。
皇太极这才真切领教到红衣大炮的威力,心中暗自感叹:怪不得父亲那般勇猛,也败在这大炮之下,果然名不虚传!
后金军攻打了足足10天,锦州城依旧固若金汤。
皇太极见锦州久攻不下,便转移目标,进攻宁远城,想试探一下袁崇焕的实力。
拜托,皇太极你也太自信了吧!你老爸都不是袁崇焕的对手,莫非你比你老爸还牛叉?
连赵率教都打不过,又怎能是袁崇焕的对手?还进攻宁远城,你吃熊心豹子胆了?
袁崇焕的战术更加精妙,坚守城池,采用坚壁清野之策,配合红衣大炮,让皇太极毫无破绽可寻。
双方激战5天,皇太极占不到丝毫便宜,恼羞成怒,想想还是赵率教好拿捏,转头又去打锦州。
有句话叫做强将手下无弱兵,袁崇焕手下的将领,比如赵率教、祖大寿,个顶个都是打仗高手。皇太极想拿捏他们,暂时还做不到。
强行攻城造成后金军伤亡惨重,三大贝勒见状,纷纷劝说皇太极:“大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报仇也不在乎这一时半刻。”
实际上,三大贝勒心里都在暗自嘲笑皇太极,想一战成名,却踢到了铁板,本想立威,反倒被袁崇焕打得狼狈不堪。
望着身边一个个倒下的士兵,皇太极心痛至极,无奈之下,只好带着残兵败将,灰溜溜地退回盛京。
这场战役,后金军称之为“宁锦大战”,明朝则称之为“宁锦大捷”。
不管怎么称呼,皇太极都深刻见识到了明军红衣大炮的厉害,此后两年,他再也不敢进犯袁崇焕驻守的宁远城。
深刻的教训后,后金军开始制造大炮,慢慢也就有了大炮。
宁远大捷后,不要脸的魏忠贤抢夺功劳,凡是依附他的官员都加官进爵、俸禄大增。
袁崇焕为人正直,不愿依附阉党,结果遭到迫害,被迫辞去辽东巡抚之职,回到京城。
朝廷派王之臣接替袁崇焕的辽东经略之职。
王之臣,进士出身,陕西潼关人。
他曾与袁崇焕共同经营关宁锦防线。后来在用人方面,和袁崇焕发生了争执。
在朝廷调停下,最终对二人进行了重新分配,王之臣专守关内,坐镇山海关,袁崇焕专守关外,坐镇宁远。
就在王之臣走马上任的时候,同年八月(1627年),明熹宗在西苑坐船游玩时不慎落水,虽被救起,但因受到惊吓和伤寒的侵扰,不幸驾崩,终年23岁。
明熹宗嘎嘣后,其弟信王朱由检继位,即明思宗,也就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
朱由检,也就是崇祯皇帝上任后,他之前就知道魏忠贤不是个好东西,弄得朝廷乌烟瘴气,许多官员上书弹劾老魏,
崇祯为振作朝廷风气,用雷霆手段斩杀了魏忠贤和他的同党,同时拨乱反正重新起用了袁崇焕。
袁崇焕第三次复出时,信心满满对皇帝说:“五年内我可以平辽!”
但是当朝中给事中许誉卿询问他具体如何实施?袁回答说是安慰皇上而已。
没想到,袁崇焕还有另一面不为人知的想法。
这里说明一点。王之臣在接替袁的职位后,并无大错,只是新皇帝朱由检,也就是崇祯皇帝更信任袁崇焕而已。
崇祯元年(1628年)袁崇焕再次被启用,任命其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即日走马上任。
哈哈,对于袁崇焕来说,其守辽经历可谓三起三落。
我给大家盘点一下。第一起,万历47年,袁崇焕中进士,后被派到辽东任职,在辽东治理的还算不错。
第一落,到了天启五年,因与辽东巡抚王之臣,在战略上有分歧,袁崇焕被迫去职回家。
第二起,天启六年,袁崇焕被起用,当年取得宁远大捷,本来应该得到朝廷赏赐,结果却没有,这都是魏忠贤搞的鬼。
第二落,袁崇焕一怒之下辞职不干了。
第三起,崇祯继位,撤王之臣,换上袁崇焕。
第三落在哪?目前还没发生,透露一点,在己巳之变时。
什么是已巳之变?目前还没发生,以后会聊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