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雅克萨之战时,大清凭借着诸多优势,在战场上占据着主动地位。
比如后勤补给,兵员调动等,都能迅速到位。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沙俄方面的后勤保障,随着战事的推进,到最后已然完全中断,沙俄兵一个礼拜也吃不上一顿饱饭。
如此情形下,大清哪怕仅仅采取围困之策,也足以将雅克萨城收入囊中。
然而,就在清军稳操胜券之时,康熙敏锐地察觉到,蒙古大汗噶尔丹在北方蠢蠢欲动,迹象表明他与沙俄暗中勾结。
果然得到了印证,派出去的探马匆匆回报,“圣上,噶尔丹在沙俄势力蛊惑与支持下,企图进犯我边境。”
噶尔丹是蒙古大汗,他想实现统一大蒙古的梦想,妄图建立一个幅员辽阔的庞大的蒙古帝国,恢复成吉思汗时的荣光。
他绘制的蓝图势力范围,东至黑龙江,西达巴尔喀什湖,可谓野心勃勃。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康熙能允许一个统一的蒙古存在吗?
在雅克萨之战期间,当大清集中精力应对沙俄侵略时,噶尔丹敏锐地嗅到了可乘之机,
于是对漠北蒙古等地区展开侵扰,试图占据更多的地盘。
康熙感到了压力,毕竟大清不能两面作战,
鉴于此,康熙心中有了急于签订《尼布楚条约》的盘算。
然而,当时的索额图与明珠,却未能洞悉康熙这一深层次的想法。
索额图秉持强硬态度,坚持要对沙俄予以沉重打击,以彰显大清的威严;
而明珠则认为,即便在某些方面做出一定让步,也要尽快签订协议,
毕竟长期与沙俄决战,耗费巨大,实在得不偿失。
这一观点倒是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康熙的心意。
最终,在明珠凭借其出色的外交斡旋之下,《尼布楚条约》成功签订,明珠在其中可谓功不可没。
然而,风云突变,仅仅两年之后,明珠便迎来了命运的转折。
……
康熙二十七年(1688 年),紫禁城的早春时节未暖还寒。
乾清宫内,气氛凝重压抑。康熙皇帝面色阴沉,将一份刚刚批阅完的密折重重地摔在案上,
那朱批墨迹未干的“结党营私”四个字,在透过窗棂洒下的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刺目惊心。
只见明珠躬身站立一旁,他偷眼一瞄弹劾他的奏折,如遭五雷轰顶,
“扑通”一声重重地跪在青砖地上,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落,很快便将官服浸湿。
自去年黄河决口案发生之后,弹劾他的奏章便如同雪花般飞入宫禁之中。
“明珠,”康熙皇帝的声音仿佛从冰窖中传来,寒冷刺骨,“你可知罪?”
“臣……臣的忠心对天可表!”明珠满心惶恐,额头重重地磕在地上,发出沉闷的声响。
康熙冷冷地看着他:“明珠,朕就看你的认罪态度了,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事实就明明白白地摆在这儿。”
说罢,康熙将铁面御史郭琇弹劾的状子,用力扔到他的面前。
明珠用颤抖的双手捡起折子,只匆匆看了一眼,便如同被抽去了筋骨一般,一下子瘫软在地。
他心里清楚,郭琇乃是闻名遐迩的廉吏,历任监察御史、都御使等诸多要职,素有“铁面御史”之称,
向来是皇上最为信任的“纪委”官员。郭琇所呈上的这份弹章奏折,绝非空穴来风。
原来,郭琇早已暗中展开调查,经过长时间的搜集,掌握了明珠贪赃枉法的诸多有力证据,这才写成了这份详尽的弹章。
折子上,清清楚楚地罗列着明珠结党营私、牵制言官、勒索学官、卖官鬻爵等八大罪状:
其一,操纵内阁票拟。在朝堂决策的关键环节,明珠肆意妄为,随意决定事情的轻重缓急。
哪怕所做决策出现明显失误,旁人也因畏惧其权势,不敢出声反驳纠正,致使朝廷决策机制被其玩弄于股掌之间。
其二,邀恩立威、结党营私。对于那些奉谕旨行事而得到皇上好评的事情,明珠竟公然宣称是自己大力举荐之功;
而对于那些不符合皇上旨意的事情,他又四处宣扬会从中从容挽救,借此在官员之中树立威望,结党营私、收受贿赂。
更为过分的是,他还将皇帝的意图随意透露给官员,使得部院衙门但凡有事,都不得不向他请命,俨然成为朝堂之上的“隐形主宰”。
其三,结成死党,把持推举。明珠与尚书佛伦、葛思泰,侍郎傅腊塔、席珠以及汉人余国柱等人相互勾结,结成了一个紧密的利益集团。
在重要官员的会议推举过程中,他们一手遮天,肆意操纵,完全不顾朝廷的选拔制度与公正原则。
其四,卖官鬻爵,祸乱地方。每当督抚藩臬等地方要职出现空缺之时,余国柱等人便在明珠的授意下,辗转贩卖官职,直到索贿达到他们满意的数额为止。
如此行径,致使那些花钱买官的官员到任之后,便疯狂搜刮百姓,搞得民不聊生。
在学道官员的选拔上,明珠等人更是公然收受贿赂,提前安排职位,严重败坏了士风文教,使得国家的人才选拔体系遭到极大破坏。
其五,勾结河务官员,中饱私囊。明珠与靳辅、余国柱相互勾结,在治理黄河等河务工程中,大肆挥霍河银。
他们利用职务之便,将大量本应用于水利工程的钱财,装入自己的腰包,还竭力庇护靳辅,妄图掩盖他们的罪行。
其六,插手言官事务,牵制舆论。明珠在科道官员的晋升、出差等事宜上,横加干涉,居功索要好处。
在科道考选之时,他要求官员们先将奏章送给他审阅,以此来牵制言官,使得言官们不敢轻易揭发他的恶行,朝堂舆论尽在其掌控之中。
其七,为人阴险,排挤异己。明珠表面上总是用甜言蜜语讨好他人,背地里却阴险狡诈,时常使坏。
他尤其忌惮言官揭发自己的罪行,一旦有言官敢于弹劾他,便指使党羽借各种事由排挤弹劾那些御史,以此来维护自己的权势与地位。
其八,欺君罔上,泄露机密。在与靳辅商议河工事务时,明珠竟将朝廷公议之事,私自泄露给靳辅,让其提前准备应对之策,
全然不顾君臣之道,这无疑是对皇权的公然挑战与欺瞒。
在郭琇弹劾明珠之前,还发生过一件颇具戏剧性的事情。于明珠的寿宴之上,
郭琇竟当着众人的面,把弹劾明珠的奏章草稿拿给他看,而后大袖一挥,扬长而去。
当时,明珠虽心中恼怒,却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只当郭琇是虚张声势,没想到如今却成了自己的催命符。
就在此时,窗外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侍卫统领双手捧着一摞厚厚的案卷,神色匆匆地快步走进乾清宫。
明珠不经意间瞥见最上面的卷宗,封皮上赫然写着“两广总督行贿案”几个大字,那正是他亲手安插的亲信。
刹那间,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上心头,冷汗顺着脊背源源不断地流进腰带。
他终于明白,这场弹劾并非偶然,而是早有预谋。
“卖官鬻爵、结党营私……”康熙皇帝每念一条罪状,便用案上的玉镇纸重重敲击一下桌面,
那清脆而又沉重的声响,仿佛一记记重锤,狠狠地砸在明珠的心上。
明珠的眼前,不由自主地浮现出那些在深夜里与党羽们密谋的场景:
他与余国柱在书房昏暗的灯光下,低声密商官位买卖的细节;还有那装满银票的檀木箱子,闪烁着令人目眩的光芒……
“臣知罪!”明珠突然悲从中来,双手扯下头上的顶戴,一头白发顿时散乱开来,显得无比狼狈。
“求皇上念在臣辅佐三十载的份上……”他声泪俱下,苦苦哀求。
“三十载?”康熙皇帝冷笑一声,眼中满是失望与愤怒,“你可还记得尼布楚谈判时,朕赐你的双眼花翎?朕如此信任于你,你却做出这等伤朕心之事!”
说罢,康熙皇帝怒不可遏,“啪”的一声,一掌重重地拍在几案上,御案上的茶盏被震得掉落,摔得粉碎。
当侍卫冰冷的铁链锁住明珠手腕之时,他听到康熙皇帝下达的最后一道旨意:“革去大学士之职,此后不再重用。”
言毕,康熙皇帝拂袖而去,只留下明珠瘫倒在地。
历史极其相似,如果不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官位升得越高,摔得越重。
不过从康熙看中明珠才华角度来说,明珠只是失去了制定核心政策的权力,执行决策的权力被保留了下来,算是康熙对朝中其他官员的警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