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战役持续了约八个月,给明朝京畿地区带来了巨大破坏,大量人口被俘,财物被掠夺,明朝统治基础受到严重削弱。
而清朝则通过掠夺大量人口和资源,为自身经济发展和军事扩张提供了有力支持。
……
皇太极抢掠大明内地刚回到沈阳,便又将打击目标对准了朝鲜,决定再次远征朝鲜。
1636年12月,“丙子之役”爆发了。
或许有人会疑惑,皇太极第一次称汗的当年,不是进攻朝鲜,得胜并签订了友好条约了吗?
时隔九年,互为兄弟之盟咋就撕碎了,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
事情是这样的,在1627年皇太极称汗当年,他和子侄们率领后金军确实征服了朝鲜。
还记得否?阿敏还说要留在朝鲜当皇帝,最后被兄弟济尔哈朗强拉硬拽才回来了。
当时朝鲜国王李倧确实与后金立下了兄弟之盟。但时间一长,大明又将朝鲜拉到了自己阵营。
皇太极称帝时,派人让朝鲜国王派使者来道贺,朝鲜却不承认皇太极的皇帝身份,这让皇太极脸上无光。
更甚者,朝鲜使者来到大殿前拒绝下跪,即便后金士兵拉扯破使者衣服,朝鲜使者依然不屈服。
“上跪天,下跪地,中间跪大明皇帝,大汗就是大汗,何来的皇帝!”朝鲜使者硬怼皇太极。
一下子激怒了皇太极,斩了使者,随后征集12万人马,第二次进攻朝鲜。
事情就这么个事情,说实话,朝鲜国王李倧确实有些不识时务,以他的实力,若只是口头赞成皇太极称帝,本可避免战火。
可李倧仍认为大明是自己的老大哥,乖乖!他就没看清当时大明自身都饱受后金欺负的形势,实在有些糊涂。
神奇的一幕出现了,九年前,后金第一次进攻朝鲜,是朝鲜国王没派人来吊孝,当时努尔哈赤死了,皇太极以此为借口进攻朝鲜。
第二次也是为了礼仪,皇太极这次毫不留情,决定狠狠教训一下李倧。
过程咱就不多说了,没有任何悬念,清军打朝鲜手拿把掐。
与九年前没区别,此次战役持续了40多天,最终李倧对清政府俯首称臣,彻底服气了。
投降也得有个仪式,二战时日本战败不是也有个签字仪式吗?
这次大清打败朝鲜同样也举行了仪式。大清与朝鲜于汉江东岸三田渡筑坛誓盟,订立《南汉山城条约》,
自此朝鲜成了清朝的藩属国,朝鲜断绝与明朝的关系,向清朝缴纳大量岁币,李倧派遣质子到清朝都城。
这回朝鲜国王把儿子当人质,可见有诚意。
1637年2月2日,皇太极率军队从朝鲜撤回了沈阳。
……
皇太极,无疑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深刻地认识到,夺取天下依靠的是强大的军事力量。
在开创事业的初期,如同他的父亲努尔哈赤,或许可以凭借宗族势力起家。
但当发展到一定阶段,仅靠宗族弟兄子侄,绝不足以称霸天下。
时间久了,这些至亲好友,往往会躺在功劳簿上贪图享乐,或者为获取更多利益才愿意出力,这是人性的通病,也是富贵滋生的惰性。
此时,为军队注入新鲜血液,成为必然之举。
皇太极深谙此道,所以极力扩充军队,他明白,不能仅依赖满族子弟兵,还需借助蒙古和汉族的力量。
回望过往,天聪五年,皇太极编立汉军旗,由于投降的汉人比较少,起初仅有一旗。
称帝后,越来越多的汉人投降大清,他进一步将满蒙八旗,扩展为满、蒙、汉各八旗,共二十四旗。
至崇德七年,汉军八旗正式组建完成。
汉军八旗的编制与满八旗、蒙古八旗相似,官员设置也基本相同,
自此,八旗制度更加完备,武装力量不断壮大。
讲真,汉军八旗的建立,离不开三位关键人物——孔有德、耿仲明与尚可喜,即大名鼎鼎的“三顺王”。
孔有德和耿仲明皆为辽东盖州卫(今辽宁盖州)人,早年在毛文龙帐下为将。
毛文龙被袁崇焕以莫须有的罪名斩杀后,二人率领残部投奔登莱巡抚孙元化帐下。
孔、耿因曾是毛文龙旧部,他们在明军中备受歧视。
某次攻打后金军时,二人作战卖命,然而受赏的却是与巡抚关系密切的将领。
他们据理力争,非但未获奖赏,还遭到山东巡抚余大成的奚落与嘲笑,被讥讽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不仅如此,余大成还时常克扣他们的军粮,故意刁难。
无奈之下,二人造反,投奔皇太极。
皇太极深知二人的价值,彼时他有心发展火炮,而孔、耿二人熟知火炮与水战,正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于是,皇太极采纳范文程“放长线钓大鱼”的计策,未让他们立即加入后金军,而是让其继续回岛驻守,作为日后内应。
但回到岛上的孔、耿二人与明朝其他将领矛盾不断,最终被逼无奈,正式投靠皇太极 。
尚可喜是辽东海州(今辽宁海城)人,也曾是毛文龙的部下,后来担任广鹿岛副将。
同样因毛文龙被杀,他备受歧视。在广鹿岛时,受东江总兵沈世魁排挤,走投无路之下率部归降皇太极。
皇太极接受尊号称帝之时,封孔有德为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
皇太极极为重视这三位汉人将领,下令建立汉营。
在皇太极的大力支持下,汉营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演变成汉军八旗。
这一举措引发满族贝勒们的羡慕与嫉妒,但皇太极不为所动,坚定执行满、蒙、汉大团结的策略。
因为他清楚,多元融合的军事力量才是大清崛起的根基。
……
完成军事制度的扩充与整合后,皇太极将战略目光再次投向明朝。
他深知,若要入主中原,必须破除明朝守护辽西的关宁锦防线,而拿下锦州则是关键所在。
皇太极的拳头狠狠砸向地图上的锦州。随之,在松山和锦州附近地区,爆发了长达两年的“松锦之战。”
松山位于锦州城南18里处,这里山峰险峻,道路崎岖,实乃易守难攻之地。
回顾往昔,早在1631年的大凌河之战中,祖大寿坚守锦州战败后,曾投降皇太极,但之后又返回锦州,继续为明朝坚守。
锦州作为明朝在辽东的重要军事堡垒,战略地位举足轻重,皇太极一直对其虎视眈眈。
此后,皇太极多次劝祖大寿配合拿下锦州,祖大寿却置之不理。
时光荏苒,九年过去。1640年,皇太极为进军中原,决心攻下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