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叔,你好意思和我争皇位,要脸不要脸!”豪格脾气很暴躁,直接回怼道。
“豪格,别忘了祖制,能者居之!”多尔衮以长者口气训斥豪格。
双方谈不拢,于是带着各自卫队来到了议政大厅。
“今天咱们就说清楚,否则谁也别想出这个门!”豪格性如烈火,根本没把多尔衮当长辈。
豪格坚持“父死子继”,多尔衮一派则强调能者居之,毫不退让地推举多尔衮。
两黄旗大臣索尼、鳌拜全副武装,佩剑闯入会场,放言若不立先帝之子,他们将不惜一死。
说着话,双方“仓啷啷”抽出了宝剑。一时间,会场内争吵声、叫骂声此起彼伏,大有兵戎相见之势。
面对这种场景,多尔衮心里不是滋味,他考虑周全和长远,他具有政治家的头脑,豪格则是一位莽夫而已。
多尔衮心想:我虽然实力强劲,但想要顺利登上皇位绝非易事。
皇太极的儿子们众多,除了豪格外,其他最大的不过17岁,皆没有资历,没有战功。
多尔衮暗自思忖:自己作为先皇的弟弟,在“父死子继”的传统观念下,继位的正统性难免遭人质疑。
豪格一派实力强大,若强行争夺,势必引发八旗内乱,让大清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尤其是将要挺进中原之时,内斗岂不让大明朝得到了喘息机会?
多尔衮猛然想起范先生说的一句话“以国家大事为重”。说是哥哥临死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莫非哥哥料到有这一天了?
想到此,多尔衮建议大家都冷静些,考虑周全后天再商议。
双方各自回了旗营,
到了晚上,多尔衮失眠了,思来想去,总觉得哪里不对,“看架势,我可能当不了皇上,”
既然做不了皇帝,那就做一个控制皇帝的人也不错,豪格我控制不了,他不能当皇帝。
多尔衮不愧是被皇太极一手培养出来的政治高手。
她开始分析皇太极的儿子们。这些侄子们,都有继承皇位的资格,这无可置疑,可也正因如此,无论谁被拥立,都会遭到其他势力的猛烈攻击。
豪格虽有长子身份和部分势力支持,但我坚决反对;其他皇子也各有拥护者与反对者,争权的人越多越混乱,总比集中一个人要好。
当皇帝的几率被分散开来,这是多尔衮乐见的事情,
想到了天亮,最终多尔衮想出了一条妙计。
转眼到了第三天议事的时间,多尔衮突然一反常态,大声说道:
“各位贝勒大臣,我多尔衮为了顾全大局,决定退出竞争,希望大家以国事为重,相互体谅。”
多尔衮几句话把豪格搞懵了,“噫!叔叔风格咋一下子这么高了?”
豪格头脑简单性格暴躁,这种人见不得一点好,他为了表现自己宽宏大量,当即表示也不争了。
多尔衮怕豪格反悔,马上提议拥立福临继承皇位。福临是皇太极的第九子,当时只有6岁。
多尔衮为何拥立庄妃的儿子福临呢?前天晚上,庄妃直接找到了多尔衮,为他分析了各位皇子继位对他的好处和短处,
总体归纳一句话,豪格继位对多尔衮不利,最后庄妃说:与其立其他皇子,不如立我的儿子福临,他年纪小,你这当叔叔的不就是摄政王吗?
多尔衮当即表示可以考虑和。
回到话题,豪格不由自主道:“六岁的小孩子能治理国家吗?
”多尔衮马上宣布,由自己和济尔哈朗共同辅政。豪格主持军务。
两黄旗的人一看,不管豪格还是福临,都是皇太极的儿子,谁当都一样,也就不再言语。
代善老谋深算,他谁也不得罪,他的儿子岳讬最早怂恿父亲继位,代善觉得自己年岁大了,
与其不能得逞,不如静观其变,谁胜出几率大就支持谁,为以后的荣华富贵做准备。
既然多尔衮提议福临,代善表示支持。
济尔哈朗没有野心,如今被多尔衮拉上当摄政王,他也不言语了。
如今大家都有了一个不错的职位,豪格已经把不争皇位的话说出去了,其他弟兄更没资格争了,就默认了多尔衮的这种安排。
到了傍晚,继位的事就定了下来,多尔衮很会来事,招呼大家杀牛摆宴吃喝了一场,大家表面都团结了起来。
1643年8月26日,年仅6岁的福临在盛京继承皇位,奉哲哲皇后和母亲庄妃为皇太后,注意!从此庄妃成了孝庄皇太后,升了一级。
次年改年号顺治,福临因此成了历史上的顺治皇帝。
这个看似毫无政治经验的孩子,却因为各方势力相互妥协,意外地被推上了皇位。
这真是两强相争,最弱的福临得利。从皇太极去世到福临确立为皇帝,仅仅用了10天的时间,虽然过程短暂,但其激烈程度却超乎想象。
另外在民间,流传着福临之所以能当上皇帝,是母亲庄妃和多尔衮二人合作的结果。
据说多尔衮与庄妃早年就相识,二人感情深厚,如果不是皇太极的出现,二人就成了夫妻。
命运弄人,恋人变成了嫂子,虽然二人没成正果,但是彼此深爱着对方。
皇太极去世后,庄妃为了儿子福临能够登上皇位,与多尔衮达成了某种默契。
有人说他们暗中相恋,多尔衮之所以支持福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庄妃的感情。
有人说庄妃改嫁多尔衮了,并且附上一首诗作证:
上寿觞为合卺尊,
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宫昨进新仪注,
大礼恭逢太后婚。
这首诗是南明反清儒将张煌言写的,被认为影射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之事。
张煌言仇恨清朝,写诗讽刺大清皇太后和摄政王糗事,本身就存在着偏见和污蔑的意思。
认为太后下嫁有其事的理由是,福临年纪这么小,多尔衮不念在与他母亲有暧昧关系上,怎么会立一个小孩子呢?自己当皇帝不好吗?
还有福临入驻北京后,称多尔衮为皇叔父,等于改口认父了。
关于太后是否真的下嫁,史学界存在争议。因此,“太后下嫁”成了清初的一个未解之谜。
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福临当上皇帝,庄妃的娘家人,蒙古科尔沁部落首领,庄妃的哥哥吴克善出了力。
福临被拥立皇帝后,他亲自带着护卫来为外甥撑腰站台,从崇德宫护卫回到了永福宫,
这就向各方势力传递了一个这样的信号,娘家人不会袖手旁观的。
清朝确定皇位继承人之后,迅速集中精力筹备进军中原。
而此时的明朝,内部早已是风雨飘摇。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直逼北京。
崇祯皇帝惊慌失措,急忙敲钟召集大臣商议保卫京城的对策,然而,大臣们对崇祯早已失去了信心,在家里关上门谁也不上朝。
崇祯失去权威不能都怪臣子们,他那臭脾气没有人能接受。明末的崇祯张疯子一样,既胆小怕事又疑神疑鬼,让大臣们不知如何是好。
比如崇祯频繁更换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等重要官员,据统计,他共任用内阁大学士50人,六部尚书等九卿官员,更是更换频繁,兵部尚书换了1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