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年,午门刑场寒意肃杀。一位头戴儒生冠、面容慈祥的老者立于刑场中央,
他仰头望向澄澈天空,嘴角勾起一抹释然的微笑:
\"陛下,我朱方旦虽死,但我的思想不会灭亡。总有一天,人们会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人群顿时骚动起来。一位衣衫褴褛的妇女,怀中紧抱着病弱的婴孩,拼了命地朝刑场中央挤去,
声嘶力竭地哭喊着:\"神医,救救我的孩子吧!\"然而,无情的皮鞭声\"啪啪啪\"响起,
清兵怒目圆睁,厉声呵斥:\"回去,找死吗?!\"
监斩官神情肃穆,高声宣布:\"朱方旦,你妖言惑众,扰乱军心,曲解经典,罪大恶极,今日依法将你斩首示众!
\"时刻已到,斩!\"
寒光一闪,朱方旦的头颅应声落地,他的身躯缓缓倒下,一代奇人就此陨落。
这一年,康熙刚刚平定三藩之乱,而朱方旦一案,也成为康熙朝着名的文字狱之一。
……
时间回溯到康熙十二年的武昌城。
黄鹤楼下,人群熙熙攘攘,一袭青衫的朱方旦正在为浑身溃烂的乞丐施针。
银针过处,脓血自流,腥臭中竟隐隐透出缕缕药香。
一旁的药童捧着《医林改错》手稿,声音发颤地问道:\"先生当真要用砒霜入药?\"
朱方旦一边将硫磺粉撒在患者创口,一边头也不抬地说道:\"徒儿,《内经》有云'毒药攻邪',你看这腐肉......\"
话未说完,那乞丐突然翻身呕吐,竟吐出一条三寸长的蛊虫。围观百姓见状,齐刷刷地跪倒在地:“神医!神医!”
就在这时,一顶绿呢官轿冲破人群。湖广巡抚张朝珍掀开轿帘,厉声喝道:
\"妖人朱方旦!你私刻《中质秘录》,妄言心在脑上,该当何罪!\"
话音刚落,十余名衙役亮出锁链,将朱方旦牢牢枷住,押解进京。
朱方旦,湖北汉阳人,号尔枚,自称二眉道人。
他能掐会算,观天象,精于针灸脉理,医术高明,药到病除,有赛华佗之称,还着有《中质秘录》一书。
在武昌城开医馆期间,朱方旦门前总是排着长队,慕名而来的患者络绎不绝。
一日,镇上富户李员外的夫人病重,多方求医无果,听闻朱方旦的名声,便派人相请。
朱方旦赶到李府,见李夫人躺在床上,面色惨白,气息微弱。
他仔细把脉后,沉吟道:\"夫人这是心火过旺,郁结于内,只需一剂清心汤,便能药到病除。\"
李员外半信半疑,好多郎中都这样诊断,却无任何疗效,但还是按方抓药。
不出三日,李夫人果然痊愈。李员外大喜,欲重金酬谢,朱方旦却淡然一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钱财乃身外之物,何足挂齿。\"
消息传开,朱方旦的名声更盛,人们皆称他为\"神医\"。他不仅医术高超,还常免费为穷苦百姓看病,深受百姓爱戴。
然而,\"人怕出名猪怕壮\",朱方旦的医术和才能,引来了江南文人王鸿绪的嫉妒。
王鸿绪影印了《中质秘录》,呈给湖广巡抚张朝珍。
书中\"脑是人思考的器官\"这一观点,颠覆了当时的认知,与统治阶级推崇的理论相悖,被视为妖言惑众的邪说。
朱方旦被押解进京受审。
大殿之上,康熙几案上放着《中质秘录》,问道:\"下面所跪可是朱方旦?\"
\"正是小人朱方旦。\"
“平身吧!”康熙道。
朱方旦站在康熙面前,有礼有节,神色从容。
康熙打量着他,心中暗自思忖此人果真有些气度,便试探道:\"朱方旦,听说你能预知未来,那三藩之乱何时能平定?\"
当时康熙整日里担心前的热战况。朱方旦微微一笑,朗声道:\"陛下,三藩之乱不过是一场逆流,不出一两年,必然平定。\"
康熙心中一惊,没想到他竟如此笃定。
这时,侍读学士王鸿绪怒斥道:\"大胆朱方旦,你竟敢在书中宣扬异端邪说!\"
朱方旦不卑不亢:\"这位大人,草民所言皆有实据。\"
他不慌不忙,手持《大学章句》,指着\"格物致知\"四字冷笑道:\"朱熹解得谬矣!\"
说罢,抓起案上螃蟹,当众掰开甲壳:\"诸君请看,此物无心无肝,可知古人所言脏腑方位多有讹误!\"
康熙抬手制止了群臣的攻击,他本不太在意这些学说,只当是文人辩论的话题,
便又问道:\"朱方旦,听说你不断游历东南,莫不是想为吴三桂效力?\"
朱方旦正色道:\"陛下,我朱方旦虽是一介草民,但心中自有天地。
吴三桂叛乱,逆天而行,我岂能助纣为虐?我只是凭医术救人,凭良心说话。\"康熙听了,心中竟对他的坦荡生出几分欣赏。
恰逢孝庄太皇太后六十大寿,康熙下旨特赦天下,朱方旦也在其中。
被释放后的朱方旦,误以为自己得到了皇帝认可,愈发得意忘形。
……
康熙十七年,南方军营。
朱方旦南下投奔与叛军作战的清军,在军营中自称能用法术指导战术,受到部分将领欢迎。
他常在营帐中摆弄奇怪符咒,声称能预测敌军动向。
有一次,他告知主将:\"明日午时,敌军必来偷袭,我已设下法术,可保我军无虞。\"
主将虽半信半疑,仍加强防备,结果当日午时,叛军果然来袭,却被清军打得大败。朱方旦的名声在军中迅速传开。
彼时,宁南靖寇大将军勒尔锦奉命进攻叛军,却因指挥失误退守荆州。
听闻朱方旦占卜灵验,便派人相请。
勒尔锦屏退左右,向朱方旦请教破敌之策。朱方旦沉思片刻后说道:
\"王爷,如今吴三桂势头正盛,但他起兵叛乱,逆天而行,失了民心。
王爷只需坚守荆州,稳固防线,切勿贸然出击。待时机成熟,可分兵迂回,截断其粮草补给,令其军心自乱。\"
勒尔锦追问出兵时机,朱方旦掐指一算:\"半年后,敌军内部必生变故,届时王爷发动进攻,定能大破敌军。\"
此后,勒尔锦依计而行,果然连战连捷。随着战事顺利推进,勒尔锦对朱方旦愈发敬重,不仅赠其\"圣人里圣人堂\"匾额,还常与其探讨军事战略。
然而,消息传到京城,康熙帝听闻勒尔锦常与朱方旦商议军机,认为军机大事不应受占卜言论左右,立即下旨告诫。
但朱方旦恃才傲物,并未将康熙的警告放在心上。
这不仅引起了军中幕僚的恐慌,更让嫉妒他的谋士抓住把柄,纷纷上书告发,称他妖言惑众、扰乱军心。
康熙接到奏报后大为震怒,他这才意识到,朱方旦的危险不仅在于医术和\"法术\",更在于其思想对传统认知的颠覆。
康熙盛怒之下,传旨将朱方旦再次押回京城,亲自审问。
面对质问,朱方旦仍辩称自己是为朝廷平叛。
康熙不再留情,问道:\"朱方旦,你可知道,你所为之事,已违背了我大清的律法?\"
朱方旦冷笑:\"陛下,我所做之事,皆是顺应天意。我所写之书,皆是对经典的解读,何来违背之说?\"
康熙深知朱方旦的书曲解经典、误导人心,下令将其书籍尽数销毁,并命大臣商议处置之法。
大臣们意见不一,有的主张流放宁古塔,有的要求立即斩首。
朝中文人更是对朱方旦恨之入骨,纷纷上书痛陈其罪状,要求严惩。
最终,康熙下定决心,判处朱方旦斩首,于是便有了午门刑场上那令人唏嘘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