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朝那场惊心动魄的“九子夺嫡”,无疑是历史长河中一段精彩纷呈的篇章。
康熙皇帝子嗣众多,据说多达35个,而其中有9个儿子卷入了这场激烈的太子之位争夺战。
这九位皇子分别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zhi)、四阿哥胤禛、
八阿哥胤禩(si)、九阿哥胤禟(tang)、十阿哥胤?(e)、十三阿哥胤祥以及十四阿哥胤禵(ti)。
嘿,不得不说,康熙这几个儿子的名字,读起来和记起来还真有些费劲呢。
在这场争斗中,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四阿哥、八阿哥和十四阿哥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
到了康熙晚年,四阿哥和十四阿哥更是进入了终极对决阶段。
接下来,咱们就好好聊聊这十四阿哥胤禵的故事。
……
爱新觉罗·胤禵,身为康熙帝的第十四子,其生母为乌雅氏,与后来登基为帝的四阿哥胤禛乃是同胞兄弟。
胤禵自幼聪慧伶俐,才智出众,在一众皇子中颇为耀眼,深得康熙喜爱。“老十四,长大了随父皇征战南北如何?”康熙抚摸着胤禵的头问道。
“皇阿玛,我还小,学好文武艺,再随父皇开疆拓土。”老十四歪着头说道。
十四岁时,他有感父皇文治武功的功绩,写下了《感怀志》这首诗:
紫禁朱墙映晓光,
少年意气韵悠长。
勤修文武怀宏志,
常伴君亲沐宠光。
每念山河思社稷,
时忧边患念家邦。
愿凭智勇安天下,
不负韶华岁月长。
这首诗描绘了年少的十四阿哥,身处宫廷胸怀壮志,勤奋学习文韬武略,渴望有一天安定天下,展现出少年豪情与抱负。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十四阿哥被封为贝子,这一年老十四21岁。
虽说十四阿哥与四阿哥胤禛是亲兄弟,但在残酷的夺嫡过程中,他却站在了八爷党阵营。
这其中缘由,网友们分析认为,四阿哥胤禛出生后不久,康熙便将其交由皇后佟佳氏抚养。
那时,四阿哥的母亲乌雅氏地位卑微,甚至比宫女还低,根本没有资格抚养自己的孩子。
后来,乌雅氏深受康熙宠爱,生下了老十四胤禵,康熙便让乌雅氏亲自抚养。
皇后贵为后宫之首,所抚养的孩子自然养成了懂事大度的品性,就像沉稳大气的四阿哥;
而乌雅氏出身低微,在其教养下的老十四,脾气相对暴躁,为人不够稳重。
两兄弟小时候没在一起吃饭,没在一起打闹,从心里有隔阂,加上四阿哥沉稳,与老十四性格不合。
从一开始,老十四就坚定地维护八阿哥。比如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太子胤礽首次被废,老十四挺身而出,为八阿哥胤禩担保没做坏事,险些被康熙帝诛杀。
一天过后,康熙帝转念一想,老十四维护八阿哥,这不是兄弟情深吗?
念及老十四有情有义,皇上不仅未加惩处,反而对他愈发宠爱。
经此一事,老十四也逐渐成为八爷党核心成员。
后来,八阿哥胤禩逐渐失势,八爷党成员便将希望寄托在老十四胤禵身上,转而全力支持他争夺储君之位。
臣子们也是看谁有希望上位才支持谁,以后真做了皇帝,你说能亏待这些拥立者吗?
在助力八阿哥夺嫡的历程中,老十四不知不觉将自己锤炼成了一位政治高手。
八阿哥人脉广泛,在老爹面前失宠后,老十四巧妙地将八阿哥留下的人脉资源整合到自己麾下。
……
时光来到康熙五十七年,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发动叛乱,边疆局势告急。
此时的康熙皇帝年事已高,身体衰弱,恰好这时候生病了,无法亲自率军出征平叛。
领侍卫大臣佟国维提议让十四阿哥代父征讨:“圣上身体有恙,不如让老十四率军出征,
这样可历练皇子,让年羹尧大将军相伴出征,老少结合,陛下意下如何?”
“朕正有此意,你去传达去吧。”老十四早就想建功立业,试图凭借赫赫军功叩开太子之门。自然欢喜雀跃。
随后,康熙任命老十四为抚远大将军,以“大将军王”的尊贵身份西征。
出征之际,康熙撑着病体,下令以亲王规格为其送行,文武百官前往送行,
那场面,引得朝野上下纷纷揣摩圣意:“我说高大人,看情况,老十四有戏了。”
清军在老十四的带领下征讨西藏,在青海高原凛冽的寒风中,胤禵充分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他创造性地提出“分进合击”战术,将清军巧妙地分为三路:北路军负责牵制敌军主力,
南路军截断敌军补给线,而中路军则由他亲自率领,直捣敌军要害。
“年大将军,军粮后勤任务交给你了。”年羹尧拱手道:“王爷放心,在下不会耽搁,军粮十分充足。”
在海拔4000米的喀喇乌苏河畔,面对准噶尔部如潮水般的骑兵冲击,老十四镇定自若,冷静指挥清军。
“弟兄们,不要慌乱,摆开阵势。”老十四先是以火器营交替射击,打乱敌军冲锋节奏,
紧接着配合骑兵迂回包抄,清军犹如一把利刃直插敌军心脏。
最终,大破准噶尔部的敌军,取得辉煌战果。
此役不仅成功收复拉萨,更是缴获敌军牛羊十万余头,兵器辎重不计其数。
捷报传至京城,康熙龙颜大悦,病情似乎一下好了一半一半。
康熙铺开宣纸,在朱批中连用三个“甚好”,对老十四的战功予以高度肯定。
老十四心里明白,军功不过是夺嫡的敲门砖,朝中势力才是立足根本。
他为编织起一张庞大的政治网络,在京城,通过礼部侍郎蔡珽积极拉拢汉族官员。
蔡珽在科举士子中颇具影响力,胤禵借助他为自己造势,扩大在汉族官僚阶层中的支持;
在军中,胤禵将亲信鄂伦岱提拔为参赞大臣,从而牢牢掌控核心军事机密。
为进一步扩充势力,胤禵命手下拉拢腐蚀康熙的弟弟庄亲王允禄,
每次都借谈兵事之名,对康熙的女婿孙承运行贿,他还斥巨资发展了一批线人,密切监视宫中的动向。
通过金钱开路,胤禵的势力犹如藤蔓般,从遥远的西北军营延伸到紫禁城的每一个角落。
此外,他深知老爹年事已高,时日无多,便叮嘱朝中党羽,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务必马上通知他。
他甚至扬言,如果遗诏里不是自己的名字,他将不惜动用军队夺取皇位。
……
然而,人算终究不如天算。康熙在收复西藏后,身体竟逐渐恢复,也许是回光返照吧。
“奶奶滴,这是要熬死皇子皇孙的节奏。”老十四巴望着老爹的噩耗,如今空高兴一场。
老十四暴躁发作了,在青海大营,他因急于建功立业,多次做出冒险决策。
康熙五十九年,他不顾部将强烈反对,执意派遣轻骑奔袭敌军粮草大营,结果不幸中了敌军埋伏,折损精锐骑兵三千余人。
此事传回京城,康熙虽未公开斥责,但在给胤禵的密折中隐晦提醒:“用兵之道,贵在持重。”
在朝堂之上,胤禵的急躁更是暴露无遗。
他得知四阿哥胤禛不声不响可能继承大统后,他竟不顾场合,当众质问隆科多:“皇阿玛立下的遗诏在哪里,有没有我的名字?”
如此鲁莽逼问,让本就病重的康熙病情愈发沉重。
唉,如此行事,想想看,康熙的临终遗诏里又怎会有他的名字呢?
……
康熙六十年(1721年),东南方向的台湾出事了,爆发了朱一贵率众起义。
朱一贵起义是台湾回归大清后,最大的一次暴乱。
朱一贵出身于福建长泰,后随父母迁至台湾台南,以养鸭为生,人称“鸭先生”,他为人豪爽仗义,乐善好施,在当地百姓中颇具威望。
朱一贵造反时,他称自己是朱明后裔,打得旗号是“反清复明”。
康熙六十年(1721年)四月十九日,朱一贵相约与黄殿、李勇、吴外等共十三人在罗汉门歃血为盟,正式发动起义。
由于朱一贵平日里积累的威望,再加上百姓对官府的不满,同时唤起了人们向往大明朝的情绪,
起义队伍如滚雪球般迅速壮大,短短几天内便发展至数万人。
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攻克了台湾府城(今台南市)等重要城池。
五月初一,朱一贵被众人拥立为“中兴王”,建立政权,年号“永和” ,并发布文告,痛斥清朝官府的罪行,号召民众共同推翻清朝统治。
面对突然爆发的起义军,清政府大为震惊。康熙皇帝迅速做出反应,
任命福建水师提督施世骠为靖海将军,带领水师,会同南澳总兵蓝廷珍等人率领的陆军,共计两万余人,渡海前往台湾平叛。
施世骠和蓝廷珍率领的清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火器威力无比。清军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与起义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起义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大多缺乏正规军事训练,武器装备也相对简陋。
在清军的猛烈进攻下,起义军逐渐陷入被动。经过数月的激战,起义军最终失败。
朱一贵不幸被俘,后被押解至北京,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 年)被凌迟处死。
这场轰轰烈烈的起义运动,只坚持了78天,最终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