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绝对是一个在清朝有影响力的人物,这位乾隆皇帝的辅政大臣,在乾隆 24 岁即位之时,已然 63 岁高龄。
他对乾隆的悉心呵护,似一位慈父关怀着孩子的成长。
喜爱旅游的朋友,倘若去过安徽桐城,想必都曾游览过那着名的景点——六尺巷。
这里宣传的是,你敬我,我敬你的邻里关系。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安徽桐城因这条六尺巷而声名远扬。
这条小巷,不仅见证了一段邻里间礼让互谦的千古佳话,更是孕育出了在清朝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张廷玉。
六尺巷的故事,追溯到康熙年间。彼时,张廷玉的父亲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位居朝廷一品大员之位。
有一年,张家与邻居吴家,因建房占地之事起了争执。
吴家翻盖房屋时,侵占了两家之间原本的一条人行道。
张家身为高门大户,自然无法容忍,遂将此事告到了县衙。
吴家乃是盐商世家,家财万贯,虽说侵占公共通道理亏在先,但却仗着财大气粗,拿着不是当理讲,
竟豪横地宣称:“他张家仗着朝中有人就告我一状,我也不是吃素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我把钱砸给衙门也绝不退步,谁怕谁呢?”
这可着实让县令犯了难,两家皆为当地望族,判决稍有偏颇,便可能引发诸多麻烦,令他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
张家的家人见状,连忙修书一封,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详细告知,命仆人把信交给朝中为官的老爷张英。
张英时任内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官居一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仆人骑马风尘仆仆来到了京城,很快见到了张英。一见到老爷,眼圈一红,
“老爷,咱张家可从来没有欺负过人,也没被欺负过,如今邻居却要霸占人行通道,这分明就是不把老爷放在眼中——”
张家送信的仆人愤愤然说个不停,说到激动处,竟委屈地哭了起来。
“管家,你先喝茶歇息一下。”张英拆开书信,仔细看了一遍。
“啊,原来是为房脚地界这事。”张英没有动怒,不停安慰着老管家。
随后,他提在信的末尾题了四句诗:
一纸书来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其寓意深刻,旨在告诫家人,邻里之间,切莫为了一点地界纷争而闹得不可开交。
想那秦始皇曾一统天下,占有广袤国土,然而如今他早已消逝,唯有那万里长城依旧屹立不倒。
张英将信重新折叠好,递给老管家:“回去把信给家人们看,一切都将解决,不必争吵!”
老管家回去后,将信交给主人,张家上下看过老爷子的诗后,无不为其高风亮节、宽宏大量的精神所打动。
“既然老爷子都说了,咱做小辈的执行就是了。”张英的小儿子说话了。
就这样。张家不再与吴家打官司,主动让出三尺地给吴家。
吴家得知此事后,深受触动,自觉惭愧,随后作出决定,也向后退让出三尺。就这样,一条宽六尺的巷子便由此形成。
“六尺巷”的美名也自此流传开来,成为邻里和睦、相互礼让的典范,为后世所传颂。
正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在这样的家风熏陶下,自然培育出了张廷玉这样的一代名臣。
……
张廷玉于 1672 年出生,字衡臣,安徽桐城人。
他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五岁便能吟诗,八岁已能行文。
在良好的家庭氛围滋养下,张廷玉勤奋好学,才情过人,光芒初露。
康熙三十九年,张廷玉考中进士,自此踏上仕途,开启了他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
张廷玉的恩师是李光地。
张廷玉考进士那年,李光地担任读卷官,按照官场旧例,二人有了师生情分,另外,李光地和张廷玉的父亲张英关系密切。
康熙晚年,李光地身居要职,对张廷玉屡屡提拔,师生之间感情不错。
有恩师的提拔,加上自己的努力,张廷玉从初入官场的庶吉士起步,凭借自身的才华与努力,逐步晋升,
先后担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要职,最终荣升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
跻身清王朝权力核心,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
这里讲一则张廷玉惩治张老虎的事。
张廷玉主管吏部时,有个老奸巨猾的官吏张某,人称张老虎,此人一贯舞文弄法,
不把朝廷和地方的官员放在眼中,动辄大骂,同僚们敢怒不敢言。
张廷玉不信邪,命令重惩此人,朝中权贵出面营救,他也不为所动,最终扳倒了张老虎,张廷玉不畏惧权贵被人们称为“伏虎侍郎”。
在政治舞台上,张廷玉尽显卓越才能与过人智慧。
他办事严谨认真,公正无私,对待政务一丝不苟。
早在康熙朝时,他便凭借出众的能力深受皇帝赏识,常伴康熙左右,参与诸多重要事务。
到了雍正朝,他更是深得雍正帝的倚重。
当时,清政府对准噶尔用兵,为了更高效地处理军事事务,雍正帝决定设立军机处。
之后张廷玉肩负起军机处的建设重任,对军机处的性质、官职、职能、纪律等各个方面都作出了严格且详尽的规定,
使得军机处逐渐发展成为清廷的权力中枢,有力地加强了皇权统治。
与此同时,他对奏折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规范了大臣上奏的流程,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
在他的全力辅佐下,雍正朝的政治得以高效有序地运转,为“康乾盛世”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乾隆朝,他尽心辅佐皇帝,攘外安内,尽显治世能臣之本色。说张廷玉是康、雍、乾三朝元老不为过也。
张廷玉对工作认真,对自己的名声如小鸟爱护羽翼一般。
一日,张廷玉到一属官家看到一幅名人山水画,回家后对其赞赏有加。
儿子张若霭误以为父亲想得到此画,便擅自从官员家要来挂于书房。
张廷玉见到后大惊失色,责骂儿子,令其将画归还,他从不伸手要东西,更不会索贿受贿。
张廷玉始终坚守廉洁自律的原则,他常以明代文人俞行之的诗句“夜门无客敢怀金,秋屋有情甘饮料”自勉,
时刻警醒自己要清正廉洁。在担任会试主考官期间,面对各种贿赂诱惑,
他不为所动,始终秉持公正,严格选拔人才,为国家输送了众多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
对于清朝选拔地方官员所采用的“掣签之法”,他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他认为,若选拔人才能够真正做到公平公正,便无需借助掣签这种看似公平却略显无奈的方式。
这一观点在当时颇具前瞻性,展现出他对人才选拔制度的深入思考。
他还认为。为朝廷勤勤恳恳做事是好官,年老请求退休也是好官,年老的官员为年轻人腾出位置,让年轻人发挥作用,同样是为朝廷作贡献。
张廷玉孝敬老师李光地的事曾当做美谈流传。
康熙四十九年,张廷玉出京城微服私访的时候,遇到卖身葬父的杨玉玲。
杨玉玲是一个刚强的女子,但是,家族遭遇奸臣陷害而衰落,无奈卖身葬父。
张廷玉将其买下做佣人。后来,为感谢提拔自己的恩师李光地,
张廷玉得知李光地孤苦伶仃后,于是认杨玉玲为义妹,将其改名为张玉玲,然后嫁给了李光地,让她服侍恩师。
然而,张廷玉的晚年却并非一帆风顺,他与乾隆皇帝之间产生了诸多矛盾。
但这些皆是后话,容在下以后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