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二年,养心殿内传来阵阵香味,大殿外槐花开了,此时,殿内凝重的气氛似乎滴水。
乾隆帝端坐在龙椅之上,面色凝重,剑眉紧蹙,手中紧紧攥着川陕总督张广泗加急送来的战报。
战报上赫然写着:“陛下,大金川土司莎罗奔率众造反,贼众势大,恳请陛下发兵来援。”
这突如其来的叛乱,如同一记重锤,打破了宫廷的宁静,也敲打着乾隆帝的内心。
究竟是何缘由,让大金川土司公然起兵造反?
“……”
大金川,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自古以来便是苗寨的聚居地,也是土司世代统治的领地。
莎罗奔身为大金川土司,在这片土地上颇具威望,他不仅智谋过人,更怀揣着勃勃野心,要统一川西。
大金川地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南部,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大渡河上游。
与之相邻的小金川,因境内有小金川河流经过而得名。
从名称上,便能大致揣度二者实力的差异,也就是野心勃勃的大金川土司莎罗奔,一直对小金川虎视眈眈,妄图将其吞并。
“哼,小金川土司泽旺这小子,眼里只有大清朝廷,压根没把我放在眼里,真以为有大清撑腰,就可以有恃无恐了?”
莎罗奔因泽旺拒绝向他纳贡,心中恼怒不已。
他却忘了,自己与泽旺同为大清册封的土司,地位平等,真正的主宰是大清王朝。
这时,一旁的师爷察言观色,赶忙谄媚说道:“老爷,要收拾泽旺并非难事,不过智取可比大动干戈来得高明。”
“哦?你有何妙计,说来听听。”莎罗奔眼中闪过一丝急切。
“老爷,您家大女儿卓玛如今已到婚嫁年龄,何不把她嫁给泽旺?如此一来,小金川地盘,日后不就您这个老丈人的地盘了嘛。”师爷眼中闪烁着狡黠的光芒。
莎罗奔听闻,脸上顿时绽开笑容:“妙啊,师爷,此计甚妙,不愧‘赛诸葛’的名号!”说罢,得意地哈哈大笑起来。
随后,莎罗奔将女儿阿扣嫁给了泽旺,又把另一个女儿许配给巴底土司纳旺(巴底土司是嘉戎地区十八土司之一),
莎罗奔试图通过政治联姻的手段,借此牵制小金川及周边势力,为吞并小金川而精心布局。
乾隆七年(1742年),莎罗奔按捺不住野心采取了行动。
泽旺生性懦弱,面对强势的妻子和蛮不讲理岳父毫无办法,无奈只得向清朝请求调停干预。
四川巡抚纪山收到求援信,马上介入调解,经过不懈努力,使得莎罗奔及其女儿的阴谋未能得逞。
狼永远改不了吃人的恶念。莎罗奔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乾隆十年(1745年),他率兵以武力威胁并诱骗泽旺,夺走了他的印信。
泽旺欲哭无泪。
清廷再次出面调解,然而此次莎罗奔态度强硬,拒不妥协,要想要回印信,有种自己来拿。
乾隆收到传递过来的情报,气的一拳打在龙案上,“大金川蹬鼻子上脸,老虎不发威,当我是病猫!”乾隆决心给莎罗奔一个狠狠的教训。
乾隆深知此事的严重性,当即下令,命川陕总督张广泗出兵平,并派大军支援,随之,大金川之战就此爆发。
“……”
张广泗率领三万精兵,人欢马嘶,浩浩荡荡地向大金川进发。
在他看来,这三万精兵足以踏平大金川,扫除一切障碍。
张广泗出身汉军镶红旗,以监生身份踏上仕途。
他在平叛苗疆之乱时,立下赫赫战功,如今,平灭大金川的重任又沉甸甸地落在了他的肩头。
乾隆正是看重他常年经营大西南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才委以重任。
然而,当他踏入大金川的土地,才发觉事情远比想象中复杂棘手。
大金川地势险要,沟壑纵横,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莎罗奔构筑的天然防线。
张广泗的军队刚一踏入这片土地,便陷入了困境。
此时,莎罗奔早已严阵以待,他在这片土地上修筑了无数坚固的碉堡。
这些碉堡依傍山势而建,巧妙地利用了地形优势,易守难攻。
清军的进攻如同撞上了铜墙铁壁,一次次被无情地击退。
嘉戎地区向来有修建碉堡的传统,就如同欧洲的罗马尼亚有着“千碉之国”的美誉一般。
此地的碉堡墙体厚实,由坚硬的石块与泥土砌成,历经岁月洗礼,坚固异常,能够有效抵御外敌攻击。
碉堡四面皆设有射箭口,居高临下,不仅能清晰观察到周边大范围的情况,
提前察觉敌人动向,而且便于向进攻方射击,让进攻方在仰攻时处于明显劣势。
此外,大金川地区的碉堡并非孤立存在,众多碉堡之间相互呼应,
通过暗道、小路等彼此相连,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防御网络。
一旦遭遇敌情,各个碉堡之间能够迅速传递信息,互相支援。
张广泗望着眼前高耸的碉堡,犹如看到一个个怪兽挡在他的面前。
“云梯上”,他绞尝试架云梯攻城,云梯被番兵推倒防火烧毁。
掘地道、挖墙孔、断水路、炮轰击等各种办法同样无效果。
战事陷入了僵持不下的格局,折腾了半天,清军损兵折将,却毫无进展。
清军被阻的消息传至京城,乾隆帝三天三夜无法入眠,御医配置各种安眠药无济于事,焦虑的乾隆召集群臣,于养心殿进行朝议,共商破敌之策。
自从鄂尔泰去世后,朝堂局势悄然发生了变化。(鄂尔泰于乾隆十年去世的)。
朝堂上,张廷玉与鄂尔泰党羽史贻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张廷玉提出撤换张广泗或者另派将领取而代之。
史贻直认为,张广泗久战西南,经验丰富,此时贸然换将,恐乱军心,应坚守现有部署,继续观察战局。
张廷玉反驳道:“张广泗虽有经验,但久战无功,如今战事胶着,清军伤亡惨重,必须调整策略,更换得力之人,方能破局。”
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朝堂气氛犹如充满了浓缩的油气,一个火星就能引爆。
乾隆眉头拧成了疙瘩,挥挥手示意二人安静下来。
史贻直坚持自己的意见,梗着脖子,刚烈的性格显露无疑。
史贻直(1682—1763年)乃五省封疆大吏,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史贻直中进士,时年十九岁。后迁升到侍读学士。
雍正年间在南书房行走,后任吏部侍郎等职。曾代理福建总督、两江总督,授左都御史、兵部尚书。
乾隆帝即位后,命其代理湖广总督。乾隆九年(1744年),授文渊阁大学士。乾隆十一年(1746年),授予太子太保衔。
瞧见了吧,他是继鄂尔泰后的又一牛逼人物,是张廷玉强有力的潜在对手。
张廷玉再次叩首,膝行半步语气坚定:“陛下,换人如换刀。此时更换将领,或许能打破僵局,扭转不利战局,皇上三思啊!”
乾隆帝似乎下定了决心,微微点头,直视张廷玉问道:“你认为谁合适接替张广泗?”
张廷玉早已胸有成竹,“陛下,清军如今陷入这般局势,恐怕无人能直接接替张广泗之位。
臣以为,选派一人协助他继续指挥这场战争更为妥当。臣推荐讷亲,此人出身名门,颇具才能,定能为战事带来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