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五年(1750 年)的初春,京都的清晨,寒意仍在,街头要饭的缩着头,
此时更夫拖着疲惫的脚步,打着哈欠往家里走。
在和家的宅院里,每道门上都系着红绳,一声清脆的啼哭声传来,
稳婆高兴从门缝往外喊:“生了,生了,是个胖小子,母子平安”
站在院内的常保咧开嘴笑道:“老和家人丁兴旺,感谢祖上荫蔽。”
这个婴孩,便是日后名震天下的“二皇帝”和珅。
和珅的父亲常保,祖籍在奉天清原县(今辽宁省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
和珅的祖上,可是追随努尔哈赤四处征战的老革命,因赫赫战功,获得了“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这份荣耀还能世袭罔替。
到了常保这一代,家道虽谈不上富裕,但也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再加上夫妻二人伉俪情深,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倒也红红火火。
和珅的母亲冯氏,出身于大户人家,她的父亲嘉谟曾担任河道总督。
和珅的父亲常保亦是颇具能力之人,在老丈人的帮扶下,起初担任乾隆的御前侍卫队长,后来又升任福建副都统。
就这样,和珅在这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中茁壮成长。
“……”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就在和珅年仅 3 岁那年,母亲在生下弟弟和琳后,不幸撒手人寰。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作为一家之主的常保,顿感天塌地陷。
他一边抽自己的脸,一边哭道:“我混蛋,为何还要一个儿子,小莲,是我害了你!”
爱妻离世,留下这两个年幼的孩子,往后的日子可咋过呢?
“老爷,这两个孩子就交给我抚养,你忙公事去吧。”说这话的是管家刘全。
常保泪眼望着刘全,“全哥,这合适吗?我知道你忠心耿耿,可明年你要结婚,可别耽误了婚期。”
刘全安慰道:“主人,别多想,目前管好这个家很重要。”
此后,管家刘全,承担起了照料两个孩子和管理这个家的重任。
两年后,常保续娶了伍氏。
伍氏同样出身名门,她的父亲伍弥泰乃是朝廷吏部尚书。
“嘿!还是大户人家的女儿有面子,光陪嫁就一大车,”结婚看热闹的人羡慕不已。
伍氏进门后,看在常保的面子上,对前院的两个儿子表面上还算过得去。
在外人眼中,一家子似乎又重新过上了安稳的日子,常保的脸上也渐渐有了笑容。
孔圣人说过,往往大人物的童年充满坎坷,正所谓“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和珅虽算不上正面人物,在贪官的行列中却稳居榜首。
别看和珅晚年富可敌国,但是少年的他,是在痛苦与磨难中度过的。
在他 9 岁那年,父亲常保在任上去世,和珅、和琳兄弟俩眼睛都快哭瞎了,
然而人死不能复生,痛苦的刘全暗暗发愁,往后日子可咋办呢?
安葬完主人,刘全发现库房的锁子换了,他马上想到是伍氏干的。
原来伍氏将朝廷发放的抚恤金据为己有,她有了寻找后路的准备。
书院先生吴省兰发现和珅,近来吃饭总是啃咸菜,心疼地把自己刚发的银子塞给和珅:“孩子,正长身体的时候,别亏了身体。”和珅泪眼看着老师。
咸安宫官学的同窗们印象中,和珅总是穿着洗得泛白的青布棉袍,
就连砚台裂缝里,都常年塞着碎布条,用来防止墨汁渗漏。
真正撑起这个家不散架,是管家刘全。
为了维持生计,他变卖了自己的婚田,甚至瞒着兄弟二人,去当铺当了自己的皮袍。
当铺管事见状,竟啐了他满脸唾沫,不屑地说道:“常保大人的奴才也来当东西?
你当初贪点什么也不至于落魄于此!和家都遣散了丫鬟婆子,败落如此,你还守着和家,脑袋被驴踢了还是进水了?”
刘全默默无语,把当票藏在鞋底,用讨来的碎米熬粥。
看着兄弟俩捧着瓦碗喝粥的模样,刘全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满是心疼的泪水。
和家的财政大权牢牢掌握在伍氏手中。
不是亲生的,毕竟有隔阂,不是说“后妈打孩子,暗里使劲吗?”
伍氏对待两兄弟极为刻薄,有时候和珅和琳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
有一次,继母故意在饭桌上放了一碗馊粥,让他们兄弟俩喝。
和珅心疼弟弟,端起碗让给弟弟吃。
就在这时,刘全突然“扑通”一声跪下,哭着说道:“是老奴没看好米缸,让米生了虫,求夫人罚我!”
说完,便抓起馊粥往自己嘴里灌,呛得满脸通红。
继母见状,尴尬得无地自容,只好换了新饭。
事后,和珅得知真相,躲在柴房里默默流泪。刘全却轻轻拍着他的背,带着笑脸安慰道:
“少爷,得把眼泪咽回去,留着劲儿读书,将来让那些人跪着给您端饭。”
继母为了减轻负担,竟决定把和珅、和琳卖到旗人家为奴。
刘全得知这个消息后,半夜里背上和琳,拉上和珅,连夜出逃。
他怀里揣上常保留下的军功章,在“咯吱”作响冰天雪地中走了整整三天。
路过当铺时,刘全掏出自己的婚戒,塞给掌柜:“当五十文。”
掌柜斜了眼前这个带着两个孩子的汉子,“三十八文,爱当不当!”
和珅颤着声音:“叔,这是你的订婚物,我们走,不当了。”
“傻孩子,以后过好日子咱再赎回来,怕啥。”
“给你,我当了!给少爷们买个窝头去。”
后来,和珅做了内务府总管,第一件事便是赎回刘全的婚戒,还特意用赤金重铸了一个一模一样的,送给了刘叔。
如今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万般无奈,三人还是硬着头皮回到了家中。
“刘管家,你管的可真宽,不去做奴,那去种地去吧,东头老王家缺长工。”伍氏依然不放过兄弟俩。
“伍夫人,我求您了,让两个孩子去读书吧,我以后不要任何工资,替您管理这个家!”
在刘全苦苦哀求下,继母才同意送和珅去读书,
去学院上学时,刘全嘱咐和珅:“少爷,争口气,以后做人上人,刘叔等着沾你光呢!”
和珅含着眼泪使劲点了点头,刘全透过泪眼,仿佛看到了未来,对和珅充满了希望。
在咸安宫官学里,和珅总是来得最早,学习最为认真。
当同学们玩耍嬉戏时,他独自蹲在墙根下,用树枝在冻土上默写《三字经》。
官学里那些富家子弟,常常把和珅当作书童使唤。
有个叫沉香的富家公子,将《金刚经》狠狠摔在他面前,恶狠狠地说道:“替老子抄十遍,少一笔就撕了你衣服。”
当晚,和珅便在油灯下抄写经书。砚台里的墨用完了,他便偷偷刮下同窗砚台里剩下的墨汁。
这个习惯,后来他带到了军机处,就连乾隆都笑着调侃他“抠门得像个账房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