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东旭拿起菜刀就出了家门,从一个洞口进入到荒废的跨院,砍了一个合适的竹子,收拾好之后就出了跨院。出了跨院,贾东旭就到了何雨柱家里,敲了敲门,说到:“柱子,在家吗?”
现在时间还比较早,从大院到轧钢厂的距离比较近,也就步行十几分钟。所以大院里面一般都是7点半到7点四十才会出发去上班。现在一般都是上午八点上班,中午12点到1点休息吃午餐,下午五点下班,一天工作八小时。
贾东旭虽然没有手表,但是本能的就觉得现在还没到七点半,所以贾东旭就直接敲响何雨柱的门。何雨柱正在吃早餐,听到敲门声和贾东旭的声音就说到:“东旭哥,我在家,你直接推门进来就可以。”
贾东旭听了何雨柱的话,也没有和何雨柱客气,直接就推门进房,看到何雨柱和何雨水在吃早餐,就说到:“柱子,我早几天看到你从轧钢厂带回来一袋鸡毛,我想要一根做鱼漂。”
何雨柱听了贾东旭的话,就说到:“东旭哥,你来的刚好,要是晚来一点,鸡毛就要被雨水换成糖了。”就在何雨柱说话的时候,何雨水就递给贾东旭一根很粗的鸡毛。贾东旭拿到鸡毛之后,就说到:“柱子,雨水,谢了。我今天去钓鱼,如果收获丰厚,我给你们留一条鱼。”
何雨水和何雨柱都没有把贾东旭的话当成,贾东旭作为一个钓鱼新手,现在能钓上鱼就是见鬼了。三大爷十多年的钓鱼老手,这两年多也钓不到鱼,偶尔钓一条也只是一两左右的小杂鱼,有些甚至只有小手指那么大小。
贾东旭没在乎何雨柱和何雨水的表情,而是拿着竹竿和鸡毛西先到供销社花了一毛五分钱买了一小卷鱼线和一个鱼钩,鱼线差不多三米长,三米鱼线在什刹海钓鱼完全够了。贾东旭今天准备齐全,不但带了水桶,还带了一个麻袋。贾东旭买鱼钩的选了一个比较大的鱼钩,售卖员看着选了大鱼钩的贾东旭就像是看傻子。
现在全国都没什么大鱼,都是小鱼钩钓鱼,不像前几年,水里还有三四斤的鱼,甚至是十多斤的鱼,大家才会买大鱼钩。大鱼钩是钓不到小鱼的,小鱼没办法吃下大鱼钩。当然小鱼钩也钓不到大鱼,小鱼钩没办法承受大鱼的力道。
贾东旭拿走东西来到什刹海的时候,几乎没有人钓鱼,只有少数几个人。贾东旭根据天气和气温选好了钓位之后,开始打窝。贾东旭还是用螺丝,小虾还有二合面打的窝。打好窝之后,贾东旭就开始组装钓竿。不到两分钟,一根简易的吊杆就做好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太阳也开始冒头,钓鱼的人也越来越多。贾东旭还没有上鱼,但是却听到了周边人的讨论昨天他勇于跳水救人的事迹。很多人都是半信半疑,虽然这是个讲奉献,乐于助人的时代,但是大冬天下水救人还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除了军人和公安,很少有人有这样的勇气和胆量。
贾东旭看到很多人半信半疑,瞬间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就对着周边人说到:“这个事情是真的,当时我就在现场,那个小伙子好像姓贾,穿的好像是轧钢厂的工作装。被救的大爷姓李,他们是昨天才认识的,那小伙子借了李大爷的鱼竿钓鱼,那小伙子钓了一条三四斤的鲶鱼就准备回家。那小伙子还没走,李大爷就在那小伙子的钓位调到一条三斤左右的青鱼。李大爷也是一个舍命不舍鱼的人,被鱼拖到水里了也没舍得放开鱼竿。”
贾东旭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活灵活现的把昨天他救人事迹告诉了周边的人,看到周边有人开始相信了,就马上打开道德系统,果然道德系统多了四点。也就是贾东旭这一番表演和操作,有四个人相信了他救人的事迹。看东旭看着周边十多人,只有四个人相信,贾东旭还在心里抱怨,他这么辛苦表演,为什么就只有四个人相信。
就在贾东旭心里小抱怨的时候,有个钓鱼佬说到:“不能怪李老头舍命不舍鱼,昨天他钓上来的那条三斤多青鱼可以换十多斤的棒子面,是他们一家人十天口粮。李老头也是无可奈何,他们家都没有粮下锅了,死他一个总比死全家好。”
周边的人听了这话,大家心里都是戚戚然。家里定粮少,要不把没有定粮的人送回农村,要不就是想办法筹粮。现在全国大饥荒,把家人送回乡下和把家人送去死没多大的差别。有几个人舍得把家里人送回乡下,除非是迫不得已,才会把老人送回乡下求活。
对于这句话,贾东旭是深有体会,他们家就一个人的定量,如果不是易中海每个月都会支援粮食,他们家要不饿死几个,要不把几个送回农村。所以贾东旭前身是很感激师父易中海的,不管易中海是真善心还是算计贾东旭,现实就是因为有易中海的帮助,贾家才没有饿死人。
这个时候一个人对着贾东旭说到:“小伙子,看着你人挺好的,怎么没有去救人。”
贾东旭听了这话,心里就是一顿,拉起袖子说到:“各位爷们,也不是我不去救,是在是有心无力,你们看看我的胳膊就知道,我因为长期饥饿,完全没力气救人。如果我下水,不是救人,反而会成为累赘,搞不好我和李大爷都得死在什刹海。”
周边的人看着贾东旭单薄的身材,对贾东旭的话深信不疑。大冬天下水救人,没有一把子力气是不行的。没有力气就会像贾东旭说的那样,不是去救人,是去添乱。时间就在聊八卦中流逝,很快就有人钓上鱼了,聊八卦的人看到有人钓上鱼,就都散了。
在人群散了之后,贾东旭也开始认真钓鱼,在钓鱼的时候,贾东旭乐了,道德点又增加了九点。刚刚他那一波表演,弄到了十三点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