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灯初上,宫廷宴会内灯火辉煌,丝竹之声悠扬婉转,觥筹交错间尽显盛世繁华。皇帝高坐龙椅之上,文武百官分列两侧,谈笑风生。李白身着朝服,身姿挺拔地立于朝臣之中,虽历经朝堂风雨,却仍带着一股潇洒不羁的气质。
酒过三巡,气氛正酣。权臣赵德海突然站起身来,手中端着酒杯,脸上堆着虚伪的笑容,朝着李白高声道:“李大人,听闻你自诩才华横溢,智谋过人,不仅为陛下寻得龙渊剑,助我大唐击退突厥,还在朝堂之上多有建树。今日这宫廷盛宴,何不赋诗一首,让我等也开开眼界?”
此言一出,原本热闹的宴会瞬间安静下来,众人的目光纷纷投向李白。这赵德海乃是保守派的核心人物,平日里就对李白与革新派走得近心怀不满,此次故意在宴会上发难,显然是想让李白当众出丑。
李白心中冷笑,面上却不动声色,他拱手道:“赵大人过奖了,在下不过是为陛下尽一份绵薄之力罢了。赋诗乃文人雅事,在下自当奉陪。”
赵德海见李白应下,心中暗喜,又道:“李大人,这赋诗可不能随意,需以‘盛世大唐’为题,且要即兴而作,限时一炷香,如何?”这明显是刁难之举,一炷香的时间即兴赋诗,难度极大。
李白微微挑眉,目光坚定地看向赵德海:“赵大人既如此说,在下便依你所言。”说罢,他负手而立,闭目沉思。
赵德海嘴角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他仿佛已经看到李白在众人面前窘迫的模样。周围的一些大臣也开始交头接耳,有人为李白捏一把汗,有人则等着看笑话。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香炉中的香渐渐燃尽。就在众人以为李白要出丑之时,李白突然睁开双眼,朗声道:“有了!”
他向前迈出一步,声音洪亮地吟道:“盛世华光映九霄,大唐雄威震云霄。龙渊剑出惊敌胆,凤鸣玉现定王朝。革新图强开新路,整顿吏治展新貌。君臣携手同奋进,千秋万代永昌骄。”
此诗一出,全场皆惊。诗中不仅描绘了大唐的盛世景象,还巧妙地提及了龙渊剑,暗示了李白为朝廷所做的贡献,同时也表达了对革新与整顿吏治的支持,可谓一语双关,暗藏锋芒。
赵德海的脸色瞬间变得十分难看,他没想到李白竟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作出如此精彩的诗作。他强忍着怒气,又道:“李大人诗作虽好,但不过是一些华丽的辞藻堆砌罢了。我大唐如今虽表面繁荣,但内忧外患依旧不少,李大人可有治国良策?”
李白冷笑一声,毫不畏惧地直视赵德海:“赵大人此言差矣。我大唐虽有小患,但只要陛下圣明,君臣一心,定能化解。在下以为,当继续推行革新之策,加强军事力量,发展经济,同时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方能保我大唐长治久安。”
赵德海脸色铁青,他没想到李白竟敢在宴会上如此直接地提出革新,这无疑是对他保守派势力的挑战。他怒道:“李大人,你口口声声说革新,可知革新会触动多少人的利益?若因此引发朝堂动荡,你担待得起吗?”
李白毫不退缩,大声道:“赵大人,若因害怕触动利益而因循守旧,我大唐如何能进步?如今周边各国虎视眈眈,若不革新图强,迟早会重蹈覆辙。赵大人身为朝中重臣,不思为国分忧,却只知维护自身利益,实在令人不齿!”
两人的争吵声越来越大,宴会上的气氛变得异常紧张。皇帝见状,连忙站起身来,高声道:“两位爱卿,今日乃是宫廷盛宴,本是君臣同乐之时,何必如此争吵?李爱卿诗作精彩,治国之策也颇有见地;赵爱卿也是一心为国,只是方式不同罢了。朕希望你们能以大局为重,携手共进,为我大唐的繁荣昌盛而努力。”
李白与赵德海听后,都纷纷跪地谢罪。皇帝走下龙椅,亲自扶起李白,拍了拍他的肩膀,道:“李爱卿,朕知你一心为国,你的才华与忠诚,朕都看在眼里。从今往后,朕希望你能继续为朕出谋划策,为大唐效力。”
李白心中感动,连忙道:“陛下放心,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厚望。”
皇帝又看向赵德海,语重心长地说:“赵爱卿,你也是朝中元老,朕希望你能放下成见,与李爱卿等有识之士共同为大唐的未来努力。”
赵德海心中虽仍有不甘,但也不敢违抗皇命,只得点头道:“陛下所言极是,臣定当谨记。”
宴会继续进行,但气氛已不如之前那般轻松。李白深知,此次与赵德海的交锋虽暂时平息,但保守派与革新派之间的矛盾并未真正解决。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继续推行革新,为大唐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要时刻警惕保守派的阴谋诡计。而赵德海则坐在一旁,眼神阴鸷,心中盘算着如何找机会扳回一局,一场新的较量似乎已在暗中悄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