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成帝建始年间(公元前32年至公元前30年):风云变幻的十年
从己丑年(公元前32年)到戊戌年(公元前23年),这十年间,可是发生了不少大事儿。咱们先从汉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说起。
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
春天正月乙丑日,汉元帝刘奭追尊其父刘进为悼皇考,祭祀刘进的悼考庙发生了火灾。
石显被调任长信中太仆,俸禄为中二千石。石显没了靠山,权力也没了,这时候丞相、御史就纷纷上奏,列举石显以前干的那些坏事,连带他的党羽牢梁、陈顺都被免了官。石显只能带着老婆孩子回原籍,心里那个郁闷啊,饭都吃不下,结果半道上就死了。那些靠石显关系当官的人,也都被罢了官。少府五鹿充宗被贬为玄菟太守,御史中丞伊嘉被贬为雁门都尉。司隶校尉涿郡人王尊弹劾说:“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明明知道石显等人专权跋扈,作威作福,成了天下的祸害,却不及时上奏处罚他们,反而阿谀奉承,曲意顺从,附和下属,欺骗主上,心怀奸邪,贻误国家,根本没有大臣辅佐朝政的道义,这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这些事儿都发生在赦令之前。赦令之后,匡衡、张谭才上奏揭发石显,却不主动承认自己对先帝不忠的罪过,反而宣扬先帝任用了石显这样的奸佞之徒,还乱说什么‘百官害怕石显,比害怕主上还厉害’,这简直是贬低君主,抬高臣子,不该大臣这么说,太失大臣的体统了!”匡衡一听,又羞又怕,摘下帽子请罪,还上缴了丞相印和侯爵印。汉成帝刚即位,不想过分惩处大臣,就把王尊贬为高陵令。不过大臣们大多都觉得王尊说得对。匡衡心里那叫一个不安稳,每次遇到水旱灾害,就接连上书请求退休让位。汉成帝总是下诏书安抚他,不同意他辞职。
朝廷封原河间王刘元的弟弟、上郡库令刘良为河间王。这时候,有彗星出现在营室星附近。
汉成帝大赦天下。
壬子日,封舅舅诸吏、光禄大夫、关内侯王崇为安成侯,赐舅舅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为关内侯。夏天四月,黄雾弥漫,遮天蔽日。汉成帝下诏,广泛征求公卿大夫的意见,让大家不要有所忌讳。谏大夫杨兴、博士驷胜等人回答说,这是“阴气太盛,侵犯阳气的征兆”。汉高祖有约定,不是功臣不能封侯。现在太后的几个弟弟都没立功就封侯了,这在外戚里头可是头一遭,所以上天就显示出这种异常现象。大将军王凤一听,害怕了,赶紧上书请求退休,辞去职务。汉成帝下诏书好言安抚,不同意他辞职。
御史中丞东海人薛宣上疏说:“陛下品德高尚,仁爱宽厚,但吉祥之气却还没有凝聚,阴阳不和谐,大概是因为官吏大多施行苛政。部分刺史不遵守自己的职责,行事全凭个人想法,过多干涉郡县事务,甚至还大开私人门路,听信谗言和奸佞之人的话,专门去找官吏和百姓的过错,哪怕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不放过,要求别人做到根本做不到的事。郡县之间互相逼迫,内部也相互苛刻,最后苦的还是老百姓。所以邻里之间没了往日聚会的欢乐,家族亲戚之间也忘了彼此的亲情,互相周济、饮食款待的情谊越来越淡薄,迎来送往的礼节也不讲究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都没了,阴阳也就阻隔不通,和气生不起来,这未必不是苛政造成的。《诗经》里说:‘人们失和起争执,一块干粮就能引发过错。’俗话说:‘苛政让人心疏远,繁琐困苦伤了恩情。’趁着刺史们来奏事的时候,陛下应该明确告诫他们,让他们清楚知道本朝的重要事务是什么。”汉成帝觉得他说得好,就采纳了他的建议。
八月,出现了两个月亮重叠的奇异景象,清晨出现在东方。
冬天十二月,在长安的南郊和北郊分别修建了祭祀天地的场所,废除了在甘泉和汾阴的祭祀,以及紫坛那些华丽的装饰、歌舞女乐、帝王专用的车驾、赤色的马驹、龙马、石坛等相关事物。
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
春天正月,根据匡衡的建议,废除了雍城的五畤祭祀以及陈宝祠。辛巳日,汉成帝开始在长安南郊举行郊祀仪式。赦免了负责郊祀的县以及中都官中被判处耐罪的犯人;减少天下百姓的赋税,一算减少四十钱。
闰月,把渭城延陵亭部定为汉成帝未来的陵墓所在地。
三月辛丑日,汉成帝开始在北郊祭祀后土。
丙午日,立许氏为皇后。许皇后是车骑将军许嘉的女儿。汉元帝因为母亲恭哀后在位时间短,还遭了霍氏的毒手,心里难受,所以就选了许嘉的女儿许配给太子。
汉成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因为好色出了名。他即位后,皇太后下诏挑选良家女子充实后宫。大将军武库令杜钦劝王凤说:“按照礼法,天子一娶就是九个女子,这样是为了多生孩子,传承祖宗香火。要是娣侄有缺,也不再补充,这是为了养生,避免争斗。所以说,后妃要是有贞洁贤淑的品行,那生出来的后代就会有贤明圣德的君主;制度要是有威严的礼仪规范,君主就会有长寿的福气。要是不遵循这些礼法,女子的品德就难以满足要求;品德不满足要求,君主就难以长寿。男子到了五十岁,好色之心还没衰退;女子到了四十岁,容貌就不如以前了。让容貌改变的女子去侍奉好色之心未衰的君主,又没有礼法的约束,那后果就不堪设想,肯定会出现各种怪异的情况。出现怪异情况后,正宫皇后就会产生猜疑,而庶子也会有取代嫡子的心思。就像晋献公因为听信谗言被人指责,申生也无辜蒙冤。现在皇上还年轻,还没有嫡子,正专心学习治国之术,还没考虑后妃的事儿。将军您辅佐朝政,应该趁着现在皇上刚刚即位,建立九女之制,仔细挑选品行端正、有仁义之心的人家,找那些有淑女品质的女子,不一定要有美貌和才艺,把这作为万世不变的法则。年轻时要戒除好色,《小卞》这首诗说的事儿,想想就叫人寒心。希望将军您一直把这事儿放在心上啊!”王凤把这话告诉了太后,太后说以前没这种先例。王凤也没办法自己制定制度,只能按照旧例办。王凤向来敬重杜钦,就把他安排在幕府里,国家的政治谋略常常和杜钦一起谋划,还多次称赞并推荐有名望的人,弥补朝政的缺失。当时很多好的政策,都是出自杜钦的建议。
这年夏天,发生了大旱灾。
匈奴呼韩邪单于宠爱左伊秩訾哥哥的两个女儿。长女颛渠阏氏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且莫车,小儿子叫囊知牙斯;小女儿是大阏氏,生了四个儿子,大儿子叫雕陶莫皋,二儿子叫且麋胥,都比且莫车年纪大,小儿子咸和乐,都比囊知牙斯年纪小。另外还有其他阏氏生的十几个儿子。颛渠阏氏地位尊贵,且莫车又深受呼韩邪单于喜爱。呼韩邪单于病重快不行的时候,想立且莫车为继承人。颛渠阏氏说:“匈奴内乱了十多年,就像发丝一样差点断绝,多亏了汉朝的帮助,才又安定下来。现在刚刚平定没多久,老百姓还害怕打仗。且莫车年纪小,百姓还不怎么归附他,要是立他为单于,恐怕国家又要陷入危险。我和大阏氏是一家人,孩子们都是我们共同的孩子,不如立雕陶莫皋。”大阏氏说:“且莫车虽然年纪小,但有大臣们一起主持国事。现在舍弃尊贵的且莫车,立地位低的雕陶莫皋,后世肯定会乱。”单于最后还是听从了颛渠阏氏的建议,立雕陶莫皋为单于,还约定以后把单于之位传给弟弟。呼韩邪单于死后,雕陶莫皋即位,就是复株累若鞮单于。复株累若鞮单于任命且麋胥为左贤王,且莫车为左谷蠡王,囊知牙斯为右贤王。复株累单于又娶了王昭君,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云是须卜居次,小女儿是当于居次。
建始三年(公元前30年)
春天三月,赦免天下的犯人。
秋天,关内下了四十多天的大雨。京城的老百姓都吓坏了,传言说大水要来。大家吓得四处乱跑,互相踩踏,老弱病残的人哭喊连天,长安城里乱成了一锅粥。汉成帝亲自来到前殿,召集公卿大臣商议对策。大将军王凤说:“太后、皇上和后宫的人可以上船,让官吏和百姓都上长安城的城墙躲避大水。”大臣们都同意王凤的建议。只有左将军王商说:“从古到今,就算是无道的国家,洪水也没淹没过城郭。现在政治清平,天下没有战争,上下相安无事,怎么会突然有大水在一天之内就涌来呢?这肯定是谣言!不应该让百姓上城,这样会让百姓更恐慌。”汉成帝听了,就没让百姓上城。过了一会儿,长安城里渐渐安定下来。一打听,果然是谣言。汉成帝就觉得王商能坚守自己的判断,很了不起,多次称赞他的建议。王凤呢,那叫一个惭愧,后悔自己说错了话。
汉成帝想把朝政大权都交给王凤。八月,下诏免去车骑将军许嘉的职务,让他以特进侯的身份参加朝会。
张谭因为选拔举荐人才不实在,被免官。冬天十月,光禄大夫尹忠被任命为御史大夫。
十二月戊申日初一,发生了日食。当天夜里,未央宫殿中发生地震。汉成帝下诏,要求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进谏的人。杜钦和太常丞谷永上奏回答,都认为是后宫女宠太盛,她们互相嫉妒,专擅君宠,这会妨害到皇位继承人的出现。
越巂发生山崩。
丁丑日,匡衡因为多占了四百顷封邑,以及在监管时盗窃所主管的财物价值十金以上,被免官成为平民。
评论
汉成帝建始年间这十年,西汉王朝可谓是内忧外患交织,问题不断暴露,预示着王朝的逐渐衰落。
从内部政治来看,石显倒台,其党羽被清算,这本是整顿朝纲的好机会,但丞相匡衡和御史大夫张谭之前的不作为以及事后的不当表现,反映出朝廷高层官员在面对权臣时的软弱和失职,同时也暴露出官场的虚伪和明哲保身之风。王尊弹劾匡衡、张谭,虽被贬职,但得到大臣们认可,可见当时官场风气虽不佳,仍有正义之士敢于直言。而匡衡因贪污等问题最终被免为庶人,表明西汉官场的腐败现象已较为严重。
在政策与社会层面,成帝即位初期,各种灾异现象频发,如火灾、黄雾、日食、地震、山崩等,引发了朝廷对政策和人事的反思。大臣们对灾异原因看法不一,有认为是外戚无功封侯违背祖制,也有认为是官吏苛政导致阴阳失调。这反映出当时政治理念的多元以及对国家治理方向的迷茫。薛宣提出的解决官吏苛政的建议被采纳,说明朝廷也在努力寻求改善社会状况的方法,但能否真正落实并改变现状,仍有待观察。
在后宫与皇室方面,汉成帝好色,皇太后采选良家女充实后宫,杜钦建议建立合理的后妃制度,却因太后以无先例为由未能实施。这不仅反映出皇室生活的奢靡和制度的僵化,也为日后后宫争宠、影响朝政埋下隐患。同时,成帝专委王凤朝政,罢免许嘉,进一步强化了外戚势力,使得朝廷权力结构失衡,为西汉后期外戚专权的加剧奠定了基础。
对外关系上,匈奴呼韩邪单于去世后,其内部关于单于继承人的讨论和决定,显示出匈奴在权力交接过程中的复杂考量,同时也表明汉朝对匈奴仍有一定影响力,双方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关系。但这种平衡能否长久保持,取决于汉朝自身的实力和对外政策。
总体而言,建始年间诸多问题的出现,如政治腐败、外戚势力增强、后宫问题以及对灾异现象的应对无力等,都在不断侵蚀西汉王朝的根基,使其逐渐走向衰落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