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平皇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乙丑年)
春天正月,在明堂合祭祖先。诸侯王二十八人,列侯一百二十人,宗室子弟九百多人,被征召来辅助祭祀。祭祀结束后,这些人都按等级增加封户、赐予爵位,还得到金帛赏赐,有的提升官阶,有的被补任官职。
安汉公王莽又上奏恢复长安南、北郊的祭祀。三十多年间,天地的祭祀场所一共变动了五次。
皇帝下诏说:“宗室子弟从汉朝建立到现在有十多万人,下令让各郡国分别设置宗师来管理他们,对他们进行教导训诫。”
夏天四月乙未日,博山简列侯孔光去世,朝廷的赏赐、丧葬安排都极为隆重,送葬的车辆有一万多辆。任命马宫为太师。因为王莽不接受新野的田地,吏民为此上书的前后有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还有诸侯王公、列侯、宗室来朝见太后时,都叩头进言说:“应该赶紧给安汉公增加赏赐。”于是王莽上书说:“各位臣民所上奏章交下来讨论的,希望都暂时搁置不要上报,让我王莽能够尽心尽力完成制定礼仪、创作乐制的工作;事情完成后,希望能让我退休回家,给贤能的人让路。”甄邯等人把王莽的话告诉太后,太后下诏说:“安汉公每次来见我,总是流着泪叩头说,希望不接受赏赐;如果赏赐加身,也不敢处在相应的位置上。现在礼仪乐制还没制定好,很多事情需要安汉公来决断,所以暂且听从安汉公继续完成制定工作;完成后,各位公卿把情况上报,再深入讨论之前的提议。九锡的礼仪要赶紧上奏!”
五月,皇帝下策书,赐予安汉公王莽九锡之礼。王莽跪地叩头,拜了又拜,接受了绿色的蔽膝,礼服、礼帽、上衣下裳,玉饰的刀鞘、刀把,厚底鞋,有鸾铃的车驾、四匹马,有九条飘带的龙旗,皮帽、白色的衣裳,兵车、四匹马,红色的弓和箭、黑色的弓和箭,左边树立红色的钺,右边树立金色的戚,铠甲、头盔一套,香酒两卣,玉制的酒勺两把,九命青玉珪两块,红漆大门,特制的台阶,设置宗官、祝官、卜官、史官,还有三百人的虎贲卫士。
王恽等八人巡视风俗回来,说天下风俗整齐划一,还假造了各郡国歌颂王莽功德的歌谣,一共有三万字。闰月丁酉日,下诏让羲和刘秀等四人负责修建明堂、辟雍,说汉朝这一举动和周文王建造灵台、周公营建洛邑一样符合天意。太仆王恽等八人巡视风俗,宣扬圣明的教化,使天下整齐划一,都被封为列侯。当时广平相班穉唯独不上报祥瑞和歌谣;琅邪太守公孙闳向公府报告灾害情况。甄丰派下属快马赶到这两个郡,暗示吏民,然后弹劾说:“公孙闳凭空制造不祥言论,班穉断绝祥瑞的报告,嫉恨妨害圣明的朝政,两人都犯了大逆不道之罪。”班穉是班婕妤的弟弟。太后说:“不宣扬美德,应该和报告灾害的人区别处罚。况且班穉是后宫贤德之人的家族,我很怜惜他们。”公孙闳独自被关进监狱,处死。班穉害怕了,上书陈述太后的恩德并谢罪,希望交回相印,进宫补任延陵园郎;太后答应了他。
王莽又上奏说要做到市场上没有两样价格,官府没有诉讼案件,城里没有盗贼,乡下没有饥民,路上没有人拾取别人遗失的东西,男女走路分开走的制度;违反的人就用象征性的刑罚处置。
王莽又上奏说:“共王母(傅太后)、丁姬,以前不遵守臣妾的身份,她们的坟墓和元帝的陵墓一样高,还带着帝太后、皇太太后的玺印绶带下葬。请求挖掘共王母和丁姬的坟墓,取出玺印绶带;把共王母迁回定陶,葬在共王坟墓的旁边。”太后认为这已经是过去的事了,没必要再挖掘。王莽坚持要这么做,太后下诏就着原来的棺材改葬。王莽又上奏说:“共王母和丁姬的棺材都是梓木做的,还穿着珠玉做的衣服,这不是藩王妾室该穿的。请求用木棺替换,去掉珠玉衣,把丁姬葬在妾室的墓地。”奏请被批准。在位的公卿都迎合王莽的意思,捐钱捐帛,还派子弟、学生以及四方各族共十多万人,拿着工具,帮助将作大匠挖平共王母、丁姬原来的坟墓;二十天内,就都挖平了。王莽又在周围种上荆棘,作为世人的警戒。还毁掉共皇庙,那些提出为傅太后定尊号建议的泠褒、段犹等人都被流放到合浦。征召师丹到公车署,赐给他关内侯的爵位,让他享有原来的封邑。几个月后,又改封师丹为义阳侯;一个多月后,师丹去世。
当初,汉哀帝时,马宫担任光禄勋,和丞相、御史一起商议傅太后的谥号为孝元傅皇后。等到王莽追查诛杀以前参与商议的人,马宫因为和王莽关系很好,唯独没有被牵连。马宫心里又惭愧又害怕,上书说:“我以前参与议定陶共王母的谥号,迎合旨意随声附和,歪曲经典提出邪说,迷惑误导主上,这是对臣子职责的不忠。有幸能有机会悔过自新,实在没脸再指望能到朝廷,也无心再担任官职,更不适合再享有封邑。希望上交太师、大司徒、扶德侯的印绶,给贤能的人让路。”秋天八月壬午日,王莽以太后的诏令赐给马宫策书说:“四辅的职责,是国家的重要纲纪;三公的重任,如同鼎的三足来辅佐君主;没有鲜明坚定的立场,就无法胜任职位。你言辞诚恳,不敢掩饰过错,朕很赞赏。不剥夺你的爵位和封邑,你把太师、大司徒的印绶交给使者,以侯爵的身份回家。”
王莽因为皇后有子孙的祥瑞之兆,就开通子午道,从杜陵直接穿过南山,直达汉中。
泉陵侯刘庆上书说:“周成王年幼,被称为孺子,周公代理国政。现在皇帝还年轻,应该让安汉公像周公一样,代行天子之事。”大臣们都说:“应该按照刘庆说的办。”
这时汉平帝年龄渐渐长大,因为卫后的缘故,心里怨恨不高兴。冬天十二月,王莽趁着腊日进献椒酒,在酒里下了毒。皇帝生病,王莽写了策文,到泰畤向天神祈求,愿意用自己的身体代替皇帝,把策文藏在金属封缄的匣子里,放在前殿,告诫大臣们不要说出去。丙午日,皇帝在未央宫驾崩。朝廷大赦天下。王莽下令让天下俸禄六百石以上的官吏都要为皇帝服丧三年。上奏尊孝成庙为统宗;孝平庙为元宗。给孝平帝入殓,戴上成年的帽子,葬在康陵。
班固评论说:孝平帝时期,政令都由王莽发出,他褒奖所谓的善事,彰显自己的功劳,来抬高自己的地位。看他的文辞,仿佛四方蛮夷,没有不归顺的,吉祥的征兆、美好的应验,歌颂之声四起;但等到上天出现灾异变化,下面百姓心生怨恨时,王莽也无法粉饰太平了。
任命长乐少府平晏为大司徒。
太后和大臣们商议立皇位继承人。当时汉元帝这一脉已经断绝,汉宣帝的曾孙中有五个王,四十八个列侯。王莽嫌他们年龄大,说:“兄弟之间不能互相作为后嗣。”于是把汉宣帝的玄孙都征召来,从中挑选立嗣之人。
这个月,前辉光谢嚣上奏说武功县长孟通疏浚水井时得到一块白石,上面圆下面方,有红色的字写在石头上,内容是:“告知安汉公王莽应为皇帝。”所谓的符命,就从这时开始出现了。
王莽让大臣们把这件事告诉太后,太后说:“这是欺骗天下人,不能这么做!”太保王舜对太后说:“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没有办法了。阻止也阻止不了。而且王莽不敢有别的想法,只是想称摄来加重自己的权力,镇服天下罢了。”太后心里不认可,但又无力制止,只好答应。王舜等人就一起让太后下诏书说:“孝平皇帝短命驾崩,已经让有关部门征召孝宣皇帝的玄孙二十三人,挑选合适的,来继承孝平皇帝的皇位。玄孙们还在襁褓之中,如果没有品德高尚的君子,谁能安定国家呢!安汉公王莽,辅佐朝政三代,和周公虽处不同时代但功绩相符。现在前辉光谢嚣、武功县长孟通上报丹石的符命,我深思其中的意思,说‘为皇帝’,应该是代行皇帝的事务。命令安汉公代理国政,登上皇位,就像周公当时那样,详细制定礼仪上奏。”于是大臣们上奏说:“太后圣德昭着,深刻洞察天意,下诏让安汉公代理国政。我们请求安汉公登上皇位,穿戴天子的服饰和冠冕,背靠着画有斧纹的屏风,站在门窗之间,面向南方接受大臣朝拜,处理政事;车驾出行要清道戒严,臣民要自称臣妾,都按照天子的制度。在郊外祭祀天地,在明堂祭祀祖先,在宗庙祭祀祖宗,祭祀各种神灵,司仪要称‘假皇帝’,臣民称他为‘摄皇帝’,他自己称‘予’。裁决朝廷事务,通常以皇帝的诏令称‘制’。这样来顺应皇天的心意,辅佐汉室,保护孝平皇帝年幼的后嗣,完成托付的重任,兴盛太平的教化。安汉公朝见太皇太后、皇帝皇后时,都要恢复臣子的礼节。在他自己的封国、采邑内施行政教,按照诸侯的礼仪旧例。”太后下诏说:“可以。”
评论
元始五年,王莽彻底撕下伪装,西汉王朝在他的肆意操弄下摇摇欲坠,行将覆灭。从祭祀、封赏到各种制度的变更,王莽打着恢复古制、彰显功绩的旗号,实则是在一步步巩固自己的权势,为篡汉称帝做全方位准备。通过假造祥瑞、歌谣,操纵舆论,蒙蔽太后与群臣,使得自己的声望与权力不断攀升,最终获赐九锡,离皇帝之位仅一步之遥。他对傅太后、丁姬陵墓的处置,尽显其狠辣与专断,打压异己毫不留情。面对平帝的逐渐长大与不满,王莽竟狠下杀手,毒死皇帝,其狼子野心暴露无遗。而所谓的符命出现,更是他为自己篡权制造的“天意”借口。太后虽有疑虑,却无力阻止,群臣大多阿谀奉承,西汉朝廷已完全沦为王莽的掌中玩物。这一年发生的种种,标志着西汉王朝名存实亡,王莽篡汉的大戏已进入高潮,只待最后一幕落下,西汉数百年的基业即将毁于一旦,天下苍生也将陷入新的动荡与苦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