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站在质检室门口,手里握着一杯还没喝完的咖啡。阳光斜照在玻璃窗上,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像是要追着他走似的。
昨天刚提交了质量评估报告,今天就收到了市场部的一封邮件——“部分区域经销商反馈新品滞销。”
他皱了皱眉,心里有点不是滋味。工厂里忙活了这么多天,好不容易把产品质量提上去,结果市场那边却卡住了。
阿芳从身后递来一份打印好的数据表:“刘哥,这是最近三个月各区域的销售变化情况,你看……”
刘好仃接过表格,扫了一眼,眉头皱得更紧了。几个重点市场的销量都在下滑,尤其是南方地区,下降幅度超过了预期值。
“这不对劲。”他说,“我们的产品现在合格率比以前高多了,按理说应该卖得更好才对。”
阿芳点点头:“我也觉得奇怪,市场部的人说是客户结构变了,新一批年轻消费者对咱们的产品不太感兴趣。”
“不感兴趣?”刘好仃笑了笑,“那他们喜欢什么?”
阿芳迟疑了一下:“好像是……更轻薄、更环保,还有……能定制图案的那种。”
刘好仃没说话,低头又看了几眼数据表,忽然抬头问:“市场部负责人还在办公室吗?”
“在的,在会议室那边等你呢。”
“好,我过去。”
他放下咖啡杯,顺手把杯子放在窗台上。阳光正好打在杯口残留的水珠上,折射出一圈微弱的光晕。
会议室里已经坐着三个人:市场部的小王、生产部的老李,还有质检组的阿芳。
小王一见刘好仃进来,赶紧递上一份ppt文档:“刘哥,这是我们整理的市场趋势分析。”
刘好仃接过文档,翻了几页,发现内容挺详细,但图表太多,看得人有点眼花。
“能不能用一句话告诉我,我们现在的问题到底出在哪?”他合上文档,看着小王。
小王愣了一下,然后说:“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产品定位偏传统,目标客户主要是中老年群体,而现在的消费主力是年轻人,他们更看重产品的外观、环保性能和个性化。”
“也就是说,我们做得不错的东西,人家根本不想看?”刘好仃挑了挑眉。
“差不多这个意思。”小王点头,“比如我们的玻璃包装设计,很多终端门店反映太普通了,像工地用的材料,不够精致。”
刘好仃听了这话,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行,我知道问题在哪了。”
他站起身,走到白板前,写下三个词:
品质、认知、连接
“我们的产品没问题,质量也达标了,但现在的问题是——没人知道我们变了。”他转身面对大家,“我们要做的,不是换配方,而是换说法。”
会议室里安静了几秒。
“所以接下来,我们要做三件事。”刘好仃继续道,“第一,重新梳理客户画像,明确哪些人是我们真正该服务的对象;第二,调整宣传方式,让我们的产品被更多人看见;第三,尝试与设计师、家装平台合作,推出更有辨识度的新系列。”
老李皱眉:“可这些事,都不是我们车间能决定的啊。”
“没错。”刘好仃笑了,“所以我们得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怎么玩。”
当天下午,刘好仃带着阿芳和小林,去了城南一家新开的家装体验馆。
这家店主打年轻化设计,装修风格极简现代,玻璃制品摆得整整齐齐,每一块都像是艺术品。
刘好仃走进去的时候,目光就被一面墙吸引了。墙上贴满了不同颜色和纹理的玻璃样品,旁边还配有二维码,扫码就能看到应用场景模拟图。
“你们这款玻璃用了什么工艺?”他指着一块半透明的磨砂玻璃问。
“是我们和本地设计师联名推出的系列款,主打‘光影互动’概念。”店员回答,“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图案和厚度。”
刘好仃点了点头,摸了摸玻璃表面,手感细腻,透光柔和。
他转头对阿芳说:“我们也有这种工艺,只是没人告诉我们,原来还可以这么用。”
阿芳点点头,掏出手机拍了几张照片。
小林在一旁翻着手里的资料,突然说:“刘哥,你看这个品牌,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的曝光量是我们的好几倍。”
刘好仃凑过去看了一眼,发现对方的品牌LoGo设计得很简洁,配色明快,视觉冲击力很强。
“我们是不是……太老了?”他低声说。
这句话让几个人都愣了一下。
“不是我们老,”阿芳开口,“是我们没跟上节奏。”
刘好仃笑了笑:“那就跟着节奏走呗。”
回程的路上,刘好仃靠在车窗边,望着窗外飞速后退的广告牌。
那些牌子上的玻璃产品,看起来都那么相似,仿佛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他忽然想起早上经过车间外墙时,看到那张泛黄的旧海报,上面印着几年前的产品图,字体粗大,配色单调。
他当时伸手抚平了海报一角,像是想留住点什么。
现在想来,也许不只是海报老了,是整个品牌形象都需要更新。
车子开到厂区门口,刘好仃掏出手机,打开工作群,发了一条消息:
【我在路上看到一张竞品海报,拍下来了,发群里。下次见面,我们要拿出不一样的东西。】
消息发出去之后,他没有再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厂区外那一排排整齐的厂房。
风从远处吹来,带着一丝玻璃特有的清冷气息。
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