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口脉象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营中寒。因为营气即血,血寒一般不会发热;卫气即阳气,阳气微弱时,会出现心里感觉饥饿,但饥饿却伴有虚胀,无法进食的情况。
【按语】条末“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这句话,是在论述脾胃,与营卫并无关联。因此,“弱者卫气微”应改为“弱者阳气微”;“迟者营中寒”应改为“迟者脾中寒”,这样上下文义才连贯。“营为血,血寒则发热”,哪有血寒反而发热的道理呢?“卫为气,气微者”应是“阳气微”。“脾中寒者,心内饥”,查看下条提到“胃气有余”,自然就能明白。
【注释】这是进一步详细阐述营卫以及中焦相关病症。缓脉可候察胃气,迟脉可候察脾气;胃主司接纳谷物,脾主司运化谷物,所以能进食的是胃,能运化的是脾。如今阳气微弱,中焦有寒,脾胃都患病,所以心里虽感觉饥饿,但饥饿时却伴有虚胀,无法进食。
【集注】方有执说:“饥而虚满”,是因为阳气主司运化谷物,卫阳衰微不能运化谷物,所以出现虚胀而不能进食。
寸口脉象弱而缓,弱者表示阳气不足,缓者表示胃气有余,这种情况会出现胃气上逆吐酸水,食物突然难以咽下,感觉气堵塞在膈上。
【注释】这又是进一步详细阐述中焦的病症。寸口脉象弱而缓,弱表示阳气不足,缓表示胃气有余。阳气不足则脾失去健运功能,胃气有余则胃功能亢进,能进食但不能很好地消化。这就是胃强脾弱的情况,所以虽然能进食却不能消化,从而导致吞酸、嗳气,食物突然不能消化,气堵塞胀满在膈中。
【集注】方有执说:这里的阳气指胃中的阳气,阳气不足就不能运化谷物;胃气指胃中的谷气,胃气有余是说有宿食。有宿食就会郁积而生热,所以会嗳气、吞酸,这大概是针对饮食内伤而言。
趺阳脉迟缓,说明胃气正常,如同经脉之常。若趺阳脉浮而数,浮表明胃受到损伤,数表明脾受到扰动,这并非原本的病症,而是医生误用攻下之法导致的。营卫之气因此内陷,原本的数脉会先变微弱,脉象反而只呈现浮象,患者必然大便坚硬,通过嗳气来缓解不适。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本因为数脉扰动脾气,现在数脉先变微弱,所以知道脾气不能正常运化,导致大便坚硬,通过嗳气来缓解。如今脉象反而浮,数脉已改变变微,邪气单独留存,患者会感觉心中饥饿,但邪热不能消化谷物,出现潮热、口渴。数脉应当变得迟缓,脉象前后恢复正常,患者就会感觉饥饿想进食。如果数脉一直不改变,就会生恶疮。
【注释】以下内容是辨别趺阳脉和少阴脉。趺阳又称冲阳,在脚背上,距离陷骨三寸脉动的地方,是阳明胃经的动脉。少阴又称太溪,在足内踝、后跟骨上脉动的地方,是足少阴肾经的动脉。趺阳、少阴诊法,是古代的诊脉方法,越人认为十二经虽然都有动脉,但唯独选取寸口来判断生死,是因为寸口是脉象的关键汇聚之处。然而这种方法已经很久不使用了。如果遇到危急病症,寸口脉摸不到,可以通过诊察趺阳、少阴脉来判断生死。但在平时,总体来说不如把关脉当作趺阳脉,尺脉当作少阴脉更好。如趺阳胃脉迟缓且和缓,说明胃气正常,如同经脉之常。如今趺阳脉浮而数,按之无力,浮脉候察腑,浮而无力则表明胃受到损伤;沉脉候察脏,数而无力则表明脾受到扰动。询问患者得知,这是医生误用攻下之法导致的,使得营卫之气内陷。原本的数脉先变微弱,是因为脾气虚弱;浮脉反而更明显,是因为胃功能亢进。胃功能亢进则邪气单独留存,所以大便坚硬,出现潮热、口渴。脾气虚弱则脾气不能运化,所以邪热不能消化谷物,患者虽感觉饥饿却不想进食,通过嗳气来缓解。医生前后治疗方法得当,浮数的脉象自然会变得迟缓,如同经脉之常,患者就会感觉饥饿想进食,疾病也就痊愈了。如果治疗方法不当,数脉始终不消退,就会生恶疮。
【集注】方有执说:恶疮与便脓血虽然不同,但都是血热导致的。
程知说:这里说的是趺阳脉迟缓,误用攻下之法就会出现浮数的变化。
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正常,这种情况病在脾,按常理应当出现下利症状。怎么知道病在脾呢?因为浮脉主阳,可候胃,涩脉主阴,可候脾,浮涩并见,所以知道脾气不足,胃气虚弱。由于少阴脉沉而滑才是正常脉象,所以说少阴脉如经。如果少阴脉反而滑而数,就知道应当会出现大便脓血的症状。
【按语】“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这两句,与上文文意不连贯,应当是衍文。少阴脉弦而浮,怎么能说是正常脉象呢?应当改为“沉而滑”。
【注释】脾肾有病都可能导致下利,现在趺阳胃脉浮涩,少阴肾脉正常,说明病在脾而不在肾。怎么判断呢?浮脉属阳,用以候胃;涩脉属阴,用以候脾,浮与涩并见,所以可知脾气不足,胃气虚弱。由于少阴脉呈现沉而滑的状态,才称为如经(正常脉象)。如果少阴脉沉滑且数,这是阳邪伤及阴分,所以知道会出现大便脓血的症状。
【集注】程知说:水谷不化的下利属于脾胃病症,而大便脓血的下利属于肾脏病症,通过诊察趺阳脉和太溪脉(少阴脉)就可以辨别。
趺阳脉伏而涩,伏脉会导致吐逆,水谷不能消化,涩脉会导致食物不能进入,这种病症叫做关格。
【按语】“水谷不化”的“化”字,应当是“入”字,如果是“化”字,就表示能进食,怎么能叫“格”呢。“食不得入”,应当是“不得小便”,如果有小便,说明水道通畅,怎么能叫“关”呢。这必定是传抄错误。
【注释】前面论述通过脉象的浮沉、尺寸来判断关格,这里是以趺阳脉来判断关格的诊法。趺阳脉,是胃经的脉象。脉象伏而涩,伏表明尺寸部位阴阳之气停止升降,涩表明三焦的元气不能流通。阴阳之气不能升降,元气不能流通,所以上会出现吐逆,下会出现小便不通,这种病症就叫做关格。
趺阳脉滑而紧,滑表示胃气充实,紧表示脾气强盛,胃气与脾气相互搏击,疼痛反而会伤害自身,就如同手持刀刃,自己造成创伤。
【注释】趺阳脉用于候察脾胃,脉象应当和缓,现在反而滑而紧,因为滑主胃气实,紧主脾气强,滑紧同时出现,就如同以充实之胃气冲击强盛之脾气,所以会出现急痛,疼痛反而会伤害脾胃。就像手持刀刃而造成创伤一样,这是说并非由脏腑传变导致,而是自身胃气与脾气相互搏结致病。
【集注】方有执说:滑脉主饮食,所以在胃就表示谷气充实。紧脉主寒,所以在脾就表示邪气强盛。“持实击强”,是说胃实脾强,两者相互搏击而致病。就好比手持刀刃而自伤,这是说并非由于脏腑传变而致病。
趺阳脉沉而数,沉表示里实,数表示能消谷。若脉象为沉紧,这种病症就难以治疗。
【注释】胃经脉象沉而数,沉主里证,数主热证,沉数表示里有实热,所以能够消化谷物。凡是里证见到这种脉象,都比较容易治疗。如果不是沉数而是沉紧,沉紧表示里寒,这是胃气受到损伤的脉象,所以说难以治疗。
【集注】方有执说:沉脉候察里证,所以在脾胃就表示土气充实,即谷气充实。数脉为热,属阳;紧脉为寒,属阴。趺阳脉主脾胃,脾胃主谷物,谷气充实。如果脉象见数,表明阳热偏胜,阳能化谷,虽然患病但危害不大;如果脉象得紧,表明阴寒偏胜,阴不能化谷,所以难以治疗。
程知说:这里说的是趺阳脉沉数是消谷的病症。沉表示里实,因为沉主里;数能消谷,因为数为热。紧脉强盛表示邪气偏胜,所以难以治疗。
趺阳脉大而紧,患者很快就会出现下利症状,这种情况比较难治。
【注释】下利病症,不论寒热,本质上都是中焦虚弱的疾病,所以脉象适宜细小、和缓,这样病与脉相互适宜,就比较容易治疗。如今趺阳胃脉大而紧,疾病是虚证而脉象为实证,两者不相适宜,所以难以治疗。
【集注】成无己说:大脉主虚,紧脉主寒,胃中虚寒,很快就会出现下利。下利时脉象也应该微小,现在反而大而紧,说明邪气强盛,所以说难治。经典说:下利时脉象大,表明下利尚未停止。
张璐说:趺阳脉紧,是寒邪损伤胃,所以必然会下利。下利时脉象大,说明邪气强盛,所以难治。
趺阳脉微而紧,紧表示寒邪,微表示正气虚弱,微与紧相互结合,就会导致气短。
【注释】脉象呈现浮微而沉紧,这是虚寒的脉象表现。趺阳胃脉似有似无,表明胃阳虚;重按时感觉似紧,表明中焦有寒。胃阳虚寒就会导致气短。紧脉一般主疼痛,但这里不痛,是因为紧脉兼微,虽然紧但不强劲,所以不痛。
【集注】程知说:这里说的是趺阳脉微紧,表明中气虚寒,会出现气短的症状。
趺阳脉摸不到,说明脾气不能正常升降,会出现身体发冷、皮肤坚硬的症状。
【集注】程知说:身体发冷是因为卫气不能温煦,皮肤坚硬是因为营血不能濡养。
趺阳脉浮而芤,浮表示卫气衰弱,芤表示营气损伤,患者身体消瘦,肌肉粗糙如鱼鳞。浮与芤相互结合,说明宗气衰微,皮、肉、脂、髓四者失去滋养。
【注释】胃脉浮芤,浮表明胃脉衰弱,芤表明营气损伤。卫气衰弱,所以身体消瘦;营气损伤,所以肌肉粗糙如鱼鳞。浮芤并见,时间久了宗气就会衰微,生机减少。“四属断绝”,是说皮、肉、脂、髓四者都枯竭,所以全身枯瘦,失去滋养。
【集注】程应旄说:卫气以营气为根本,营气以卫气为护卫,而营卫都统属于宗气,宗气又以趺阳胃脉为根本。
趺阳脉紧而浮,浮表示气滞,紧表示寒邪,浮脉主腹满,紧脉主绞痛,浮与紧相互结合,会出现肠鸣、气转,气转就会使气机发动,膈间之气下行。如果少阴脉摸不到,就会出现阴囊肿大且疼痛的症状。
【按语】“阴肿大而虚”的“虚”字,应当是“痛”字,仔细研读便可知道。
【注释】外感病症,六部脉象浮紧,表明寒气在体表,所以骨节疼痛剧烈;内伤病症,胃脉浮紧,表明寒气在体内,所以腹满绞痛。寒气相搏结,就会出现肠鸣、气转,气转则膈间寒气向下走窜,导致洞泄。如果少阴脉浮而摸不到,表明下焦阳虚,寒气聚集在阴器部位,不能发泄,所以会患疝气,出现阴囊肿大且疼痛的症状。
【集注】方有执说:趺阳所主的胃气衰败,少阴肾水就失去了制约。少阴负趺阳,是顺证。
【注释】这是少阴负趺阳的主要含义。少阴肾属水,趺阳胃属土,杂病中厌恶土克水的情况,但在伤寒少阴病中,却唯恐土不能克制水,一旦水泛滥,呕吐、下利等症状就会出现。如果趺阳脉平和,表明胃土有制约之力,水就会受到克制,那么少阴负趺阳就是顺证。所谓顺证,就是土不被水侵犯。
【集注】方有执说:万物依靠土得以生长,人体百骸借助胃得以滋养,水土调和,物产丰富,人得安康,这难道不是天下最顺遂的事吗?古今都说趺阳有脉的人不会死亡,是有道理的。
汪琥说:趺阳脉,《图经》原名冲阳脉,在足背中指端,向上行五寸,距离陷谷穴三寸,是足阳明脉经过的地方,为原穴,所以又名会原。诊法中,病情严重的人,切按此脉来判断生死。伤寒病以胃气为本,趺阳脉不衰,说明胃气尚在,病虽然危急但仍可治疗。
少阴脉弱而涩,弱表明肾阴虚,所以会有轻微烦躁;涩表明脉道滞涩,所以会出现四肢厥冷。
【注释】少阴脉弱而涩,弱是肾阴虚的表现,所以会有轻微烦躁;涩是脉道滞涩的表现,所以会导致肢冷。
【集注】方有执说:弱脉是虚损不足的脉象,阴虚会产生内热,所以会烦躁,但属于虚烦,所以即使烦躁也比较轻微。涩脉表示血液不足且不滑利,不能向上与阳气顺利交接,所以会出现厥冷。
程知说:这里说的是肾脉微涩的病症。少阴肾动脉,在足内踝后跟骨上的凹陷中。
少阴脉摸不到,表明肾气微弱,精血不足,上冲之气急促,向上进入胸膈,宗气反而聚集,血液凝结在心脏下方,阳气向下退,热归于大腿内侧,与阴气相互扰动,使身体失去知觉,这就是尸厥。应当针刺期门穴、巨阙穴。
【注释】少阴脉摸不到,说明肾气衰微,精血减少。肾,是阴中藏阳的脏器,肾阴枯竭,不能潜藏阳气,阳气上冲,急促压迫胸膈,宗气反而被阻碍,聚集而不能运行,血液凝结在心脏下方。阳气既然上冲,到极致必然会退下,退下后大腿内侧就会发热,与阴气相互扰动,这是必然的。虽然会使知觉丧失,身体失去知觉但不会死亡,这就是尸厥。应当针刺期门穴来疏通凝结的血液,针刺巨阙穴来运行宗气,这样或许可以使厥逆症状缓解,病人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