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阳光透过玻璃幕墙洒在会议桌上。陈志远望着墙上那张巨大的县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记着远航集团的所有网点——23家快餐店、17家加盟店、1个美食广场、1座百货商场。他的目光却落在那些空白处,那些还没有被覆盖的乡镇角落。
\"我们是不是该放缓扩张了?\"他突然开口。
会议室里正在汇报季度财报的苏晓梅愣住了,钢笔尖在纸上洇出一团墨迹。十年来,这是她第一次听陈志远说\"放缓\"二字。
\"我是说,\"陈志远站起身,手指划过地图上的空白区域,\"与其我们自己去填满这些地方,不如......\"他顿了顿,\"不如帮助当地人自己填。\"
桌边的高管们面面相觑。财务总监老李推了推眼镜:\"陈总的意思是......\"
\"设立创业基金。\"陈志远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文件,\"一百万初始资金,扶持小微企业。\"
文件传阅一圈,会议室鸦雀无声。一百万在1986年是个天文数字,相当于远航集团三个月的净利润。
\"这钱扔水里还能听个响呢。\"负责加盟业务的马经理小声嘀咕,\"给那些个体户......\"
陈志远没有辩解。他打开投影仪,播放了一段拍摄于清水镇的视频。画面里,远航快餐加盟店的老板娘李彩凤正忙着招呼客人,她六岁的女儿在角落写作业,不时帮忙递个餐巾纸。
\"李彩凤,原是我们县城店的收银员。\"陈志远暂停画面,\"去年回乡开店,如今年利润两万四,带动了五个就业岗位。\"
他又播放另一段视频——农技站旁边的小卖部,老板小张曾是远航的配送员,现在兼营农药种子,生意红火。
\"每个小企业都是一颗种子。\"陈志远关掉投影仪,\"我们做的不该只是种树,还要培育土壤。\"
基金章程很简单:申请者需提交商业计划书,通过审核可获得五千至五万元无息贷款,远航集团还提供品牌授权、技术培训和供应链支持。唯一特别的是第七条——盈利后按比例回馈基金,用于扶持更多创业者。
公告贴出的第一天,办公室门槛就被踏破了。来咨询的人五花八门:想开理发店的退伍兵、打算办养鸡场的大学生、甚至还有要搞裁缝铺的聋哑姑娘......但第一个正式申请者却出乎所有人意料。
\"杨小梅?\"陈志远看着申请表上的名字,觉得有些熟悉。
\"瘸腿老杨头的闺女。\"苏晓梅提醒道,\"万元户计划的第一批养殖户。\"
陈志远想起来了。三年前,老杨头用公司提供的种猪成了村里第一个万元户,他女儿因为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一直找不到工作。
杨小梅坐在轮椅上,双手紧张地绞着衣角。她带来的\"商业计划书\"是手写的,字迹娟秀但内容简单——想开一家手工艺品店,主营钩针编织。
\"我、我虽然腿不方便,但手很巧。\"她鼓起勇气展示样品:毛线钩的杯垫、玩偶、桌布,针脚细密均匀,图案别致。
\"为什么不做养殖?\"陈志远问,\"你父亲有经验。\"
女孩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猪圈太臭了。我想做......美的东西。\"她声音越来越小,\"是不是很傻?\"
陈志远拿起一个钩针小象,手感柔软温暖。他转向苏晓梅:\"我记得百货商场三楼有个角落空着?\"
一周后,\"小梅手作\"开业了。十平米的小铺面被楚明月设计得像童话屋——原木色货架,白色蕾丝窗帘,门口挂着毛线织成的彩虹。杨小梅坐在轮椅上招呼客人,身旁的展示架上摆满钩针作品。
开业当天营业额只有十七元。但谁也没想到,三个月后,这个小铺子竟成了百货商场的\"网红打卡点\"。城里姑娘们专程来买她的手工品,还有人要求定制。最火爆的是那套十二生肖玩偶,订单排到了半年后。
\"我雇了村里五个姐妹。\"杨小梅在季度汇报会上说,轮椅扶手上还挂着未完成的钩针活,\"她们在家带孩子,抽空钩......\"
陈志远翻看着报表:月均销售额一千二,净利润四百。数字不大,但足以改变六个农村家庭的生计。更重要的是,这些带着\"小梅手作\"标签的产品,正在成为远航百货的特色商品。
\"这才刚开始。\"他在批准追加两万元贷款的申请书上签字,\"下一步,教你父亲养羊吧,羊毛直接供应给你。\"
基金运转到第三个月,问题出现了。审核小组发现三份申请材料惊人地相似:同样的商业计划书模板,相近的店铺选址,甚至连申请人签名笔迹都像同一个人写的。
\"赵家的人在背后搞鬼。\"周雅带着调查资料匆匆赶来,\"这三个'申请人'都是赵建国表弟服装厂的职工。\"
更令人愤怒的是,这些人拿到贷款后,转头就把钱存进了信用社吃利息,所谓的\"创业项目\"根本是空壳。
\"立即终止合作。\"法务总监气得拍桌子,\"追究法律责任!\"
陈志远却摇摇头:\"修改规则,不要声张。\"
第二天,基金章程悄悄增加了一条:贷款改为分期发放,每阶段需提交进度报告和现场核验。同时,陈志远请周雅以记者身份暗访,收集更多证据。
周雅的暗访持续了两周。她伪装成待业青年,混进赵家表弟的服装厂打工。微型相机拍下了令人震惊的画面:工人们排队在空白申请表上签字,然后每人领五十元\"辛苦费\";厂办公室的柜子里,整齐码放着二十多本待提交的\"商业计划书\"。
报道在《南方日报》二版整版刊发,标题触目惊心:《谁在吸食创业者的血?》。文章没有直接点名赵家,但详细描述了骗补产业链和资金流向。配图中,一张打了马赛克的申请表上,\"推荐人\"一栏的\"赵\"字依稀可辨。
舆论哗然。地区工商局迅速查封了那家服装厂,追回了大部分被骗资金。更意想不到的是,报道引发了一场关于\"如何真正帮扶小微企业\"的大讨论。有读者来信建议引入\"创业导师\"制度,还有学者撰文分析\"可持续扶贫模式\"。
陈志远把这些建议全部吸纳进基金改革方案。新版本增加了\"导师配对\"和\"产业链对接\"条款,还设立\"诚信黑名单\"。公布当天,县政府派人来取经,说要推广到其他领域。
秋天来临时,首批十个受扶持项目交出了成绩单:杨小梅的手作店年利润预计超八千;退伍兵开的理发店带动了两位战友就业;大学生养鸡场的鸡蛋直供远航快餐......最亮眼的是个不起眼的豆腐作坊,老板用基金贷款买了台二手豆奶机,现在每天给五所学校供应早餐饮品。
\"知道最让我高兴的是什么吗?\"陈志远在季度总结会上问。他举起一张纸,上面列着十组数字:\"不是这些利润数据,而是这个——\"
他翻到背面,是十份回馈基金的承诺书。金额不大,从两百到一千不等,但每一份都签了名、按了手印。杨小梅的那份特别标注:\"每卖出一个玩偶,捐两毛钱。\"
\"基金规模不但没缩水,还增长了12%。\"陈志远的声音有些哽咽,\"这才是可持续的生态。\"
散会后,他独自走到百货商场三楼。\"小梅手作\"的橱窗里新添了圣诞主题系列——红白相间的圣诞老人、雪花、圣诞树。杨小梅正在教一个城里姑娘钩针技法,轮椅转来转去,灵活得像在跳舞。
柜台角落摆着个相框,里面是瘸腿老杨头抱着两只小羊羔的照片。照片下方写着一行字:\"羊毛供应商:老杨头生态养殖场\"。
陈志远悄悄放下准备买的圣诞老人玩偶,没打扰她们。走出商场时,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十年前那个在知青点用钢笔换鸡蛋的青年,如今站在了商业版图的新边界上——从创造企业到培育生态,从独自致富到带动共富。
路灯次第亮起,照亮了百货商场外墙上的新标语:\"远航,与梦想同行\"。这行字下面,不知谁贴了张小纸条,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谢谢给我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