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科学院技术转让中心的走廊弥漫着陈旧纸张和防蛀剂混合的气味。陈志远跟在马政委身后,皮鞋踩在磨得发亮的水磨石地面上,脚步声在空荡的走廊里回荡。墙上挂着些褪色的光荣榜,上面是些八十年代军工专家的黑白照片。
\"就是这间。\"马政委掏出钥匙打开档案室的门,灰尘在阳光中飞舞,\"退役技术都在这里,按规定可以转民用。\"
档案柜里整齐排列着牛皮纸袋,标签上写着诸如\"单兵净水器野战炊事车\"之类的名称。陈志远的手指停在一个标注\"87式灭菌米饭\"的袋子上,纸袋边缘已经泛黄。
\"这个?\"马政委皱眉,\"早就淘汰了,现在部队都用新一代自热食品。\"
陈志远小心地取出文件,专利证书上落款是1987年6月。技术说明中有一行字引起他的注意:\"高温高压杀菌后仍保持米粒完整度90%以上\"。
\"我们需要这个。\"陈志远指着那行字说。
马政委挠挠花白的平头:\"可这技术是为了战时储备,口感跟嚼蜡似的...\"
\"老百姓不需要储存三年。\"陈志远快速翻阅着文件,\"只要能保鲜六个月,口感接近现煮米饭就行。\"
转让手续办得异常顺利。当陈志远签完最后一份文件时,窗外传来嘹亮的军号声。马政委望着操场上的训练队伍,突然说:\"你知道为什么这技术被淘汰吗?\"不等回答,他自顾自道,\"因为现在的兵嫌不好吃。他们宁愿要方便面。\"
回程的车上,陈志远一直盯着那份专利图纸。技术原理其实很简单:将蒸熟的米饭装入特制容器,用高温蒸汽瞬间杀菌后密封。难点在于温度和时间的精确控制——部队用的是价值百万的军工设备。
\"咱们上哪找这种设备?\"同行的张建军忍不住问。
陈志远合上文件,看向窗外飞速后退的杨树:\"记得我们收购的那家罐头厂吗?\"
志远罐头厂的老车间里,王师傅正带着工人们拆解一台锈迹斑斑的杀菌釜。这是九十年代进口的番茄酱生产线核心设备,已经闲置多年。
\"陈总,您这是要造飞机还是做饭啊?\"王师傅抹了把脸上的油污,\"这玩意儿改造成本够买十条方便面生产线了!\"
陈志远没说话,蹲下身检查杀菌釜的压力表。表盘玻璃已经破裂,但指针还能动。他转向张建军:\"专利上说最关键的是121摄氏度维持8秒,误差不超过0.5度。\"
\"理论上可行。\"张建军敲了敲厚厚的钢制外壳,\"但这设备控温精度...\"
\"改。\"陈志远只说了这一个字。
三天后,当马政委带着部队技术员来考察时,被眼前的场景震住了——老旧的罐头生产线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杀菌釜加装了志远自主研发的智能温控系统,操作台上甚至奢侈地用了进口pLc控制器。
\"你们这是...\"技术员目瞪口呆地看着仪表盘,\"把导弹控制系统用来煮米饭?\"
张建军不好意思地挠头:\"家电生产线淘汰的零件,废物利用。\"
第一批量产样品出来时,陈志远亲自试吃。米饭在热水中浸泡三分钟后,散发出淡淡的稻香。口感比预想的好,但仍有些发硬,米粒之间粘连严重。
\"部队标准是'能吃',我们要的是'好吃'。\"陈志远放下筷子,\"调整蒸汽湿度,模仿土灶大铁锅的效果。\"
这个看似简单的指令让团队折腾了整整两周。最终解决方案居然来自一个意外——某天夜里值班工人打瞌睡,忘了关蒸汽阀,导致一批米饭过度湿润。谁知杀菌后,这批\"失败品\"的口感反而最接近新鲜米饭。
\"所以关键不是干燥,而是锁住水分!\"张建军凌晨三点打电话给陈志远,声音因兴奋而发颤,\"我们一直在走弯路!\"
改良后的\"志远自热米饭\"试产成功那天,陈志远特意让食堂做了顿知青点常吃的野菜粥配咸菜。他端着搪瓷碗站在生产线旁,看着一盒盒米饭被装入印着\"怀念不如见面\"的包装盒,恍惚间有种时空错位的感觉。
\"陈总,尝尝新口味。\"研发员递来刚出品的红烧牛肉味。
米饭上铺着五六块指甲盖大小的肉丁,酱汁浸透了半边米饭。陈志远尝了一口,眉头微蹙:\"肉太少。\"
\"成本考虑...\"
\"再加一倍。\"陈志远放下筷子,\"当年我们最馋的就是肉,现在不能再让老百姓吃'图片仅供参考'的亏。\"
这个决定让每盒成本增加了1.2元,但谁也没想到,正是这个改动后来成为了产品的决胜关键。
\"远行家\"自热米饭上市首周,销量平平。超市货架上,它被挤在方便面和饼干之间,包装上的\"军用技术转民用\"字样并没引起多少注意。转机出现在一个东北长途司机发的抖音视频里。
\"老铁们看这个!\"满脸胡茬的司机举着一盒拆开的米饭,镜头特写对准那些大块的牛肉,\"真他妈实在!比服务区三十块的盒饭强多了!\"
视频背景是卡车驾驶室,仪表盘上放着冻成冰的矿泉水。这个不到15秒的视频获得了五十多万点赞,评论区挤满了长途司机和户外爱好者的留言。
\"立刻联系这个博主。\"陈志远在早会上指示,\"免费送十箱给他们的车队试用。\"
苏晓梅却面露难色:\"陈总,刚收到超市反馈,有人投诉吃了我们的米饭拉肚子...\"
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秦雪立即起身:\"样品呢?\"
\"说是已经扔了...\"
\"查批次号,全批次封存检测。\"陈志远的声音冷了下来,\"如果是我们的问题,全部召回。\"
质检报告很快出炉——没有任何质量问题。更蹊跷的是,投诉者留下的电话号码是空号,所谓\"吃坏肚子\"的超市也查无此人。就在大家困惑时,周雅带来了关键信息:\"赵氏食品下周要推出自热米饭,他们的样品我拿到了。\"
拆开竞争对手的样品,所有人都沉默了。从包装设计到宣传语,几乎是志远的翻版,只是肉丁小了一半,价格低了20%。
\"价格战加舆论战。\"陈志远冷笑,\"老套路。\"
周雅转动着手中的笔:\"要曝光吗?\"
\"不。\"陈志远转向秦雪,\"把我们的质检流程拍成纪录片。\"
三天后,《一盒米饭的旅程》在各大平台上线。视频从东北水稻田的无人机航拍开始,到军用级杀菌车间,再到严苛的实验室检测,最后是真实的卡车司机用餐场景。片尾特别展示了投诉处理的完整流程,虽然没有明指,但观众都看懂了潜台词——有人栽赃。
效果立竿见影。不仅谣言平息,\"远行家\"还因祸得福获得了\"最较真食品厂\"的民间称号。而赵氏的自热米饭上市后,很快被网友扒出\"图片与实物不符\",那条东北司机发的对比视频获得了两百万播放量。
但真正的转折出现在一个平常的周三上午。陈志远正在接待省经贸委的考察团,秘书匆匆进来耳语几句。
\"失陪一下。\"他告罪离席,会议室里等着两位穿铁路制服的中年人。
\"陈总,久仰。\"年长的那位递上名片,头衔是铁路局后勤处处长,\"我们想谈谈采购事宜。\"
原来铁路系统一直在为长途货运司机寻找合适的餐食。方便面太烫,面包太干,而服务区盒饭又难以保证卫生。\"远行家\"的自热设计和大肉块恰好解决了所有痛点。
\"首批要二十万盒。\"处长说,\"但要印铁路logo,再加个麻辣口味。\"
签约那天,陈志远在铁路局食堂吃了一顿标准的工作餐。米饭硬,菜量少,但他吃得津津有味。饭后,他独自走到货运站台,看着一列列满载的货车驶向远方。每个驾驶室里,都有一位司机即将吃上志远生产的饭菜。
这个画面让他想起二十三年前,他蹲在知青点灶台前等饭的情景。那时谁能想到,一口对热饭的执念,会在今天变成千万人的日常?
回公司的路上,陈志远让司机绕道去了趟志远研究院。在红砖外墙的展览区,他驻足于那块刻着所有知青名字的砖墙前。手指抚过那些深浅不一的刻痕,最后停在自己的名字上。
\"陈总?\"值班的研究员惊讶地迎出来。
\"没事,就是来看看。\"陈志远笑了笑,指向展示柜里的第一代方便面,\"比起这些,我更想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
年轻的研发员鼓起勇气:\"我有个想法...既然能做米饭,为什么不做粥?冬天跑长途的司机...\"
陈志远眼睛亮了起来。窗外,夕阳将研究院的红砖外墙染得如血般鲜艳,就像当年知青点傍晚的灶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