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清璃在那本泛黄的医书里发现符文后,叶凌霄便将石板和旧书一同带回书房。他们没有立刻深究此事,而是将注意力重新放回了眼前的教学与医馆事务上。那些来自各地的年轻人逐渐成长起来,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医者。而林远和赵子安也展现出各自的潜力,一个精于辨证施治,一个擅长针灸手法。
日子一天天过去,医馆的义诊活动频繁开展,村民们对他们的依赖更深,甚至有邻村的人慕名而来。但沈清璃心中始终惦记着那页符文,总觉得它背后藏着什么未曾揭开的秘密。
直到某日清晨,她坐在书房窗前,翻看着自己多年来的风水笔记,忽然想到一件事——既然已经决定要将所学传承下去,为何不也将风水之术系统整理成册?这些年来,她走南闯北,积累了大量实地经验与理论知识,若能将其归纳整理,或许能帮助更多人改善生活、趋吉避凶。
她将这个想法告诉叶凌霄时,他正为一位老妇把脉,闻言只是淡淡点头:“你早该做了。”
于是,从那天起,沈清璃开始着手整理自己的风水资料。她从五个笔记本中逐一翻找记录,按时间顺序排列,并用新纸张誊抄下那些模糊难辨的字迹。书房不大,堆满书籍与草药卷宗,偶尔一不小心碰倒墨瓶,墨水洒在纸上,她也只是皱眉擦干,继续伏案整理。
几天后,一本初具雏形的秘籍已现轮廓。内容涵盖风水基础理论、山川地势判断、阳宅阴基布局,以及她在各地亲身经历的案例分析。每一段文字都凝结着她的思考与实践,每一则故事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命运转折。
然而,在整理过程中,她也在其中一本笔记本里发现了夹着的一张纸条。纸条边缘已经泛黄,上面写着几句口诀:
“风藏水聚,气归龙脊;
星移斗转,穴应人心。”
她盯着那几句话良久,脑海中浮现出某个夜晚,她在一座荒山上布阵布局的情景。那时她刚入师门不久,师傅曾说过一句类似的话,却未解释其意。如今重见这口诀,她隐隐觉得,它可能与那块石板上的符文存在某种关联。
但她没有声张,只是将纸条小心收起,继续推进秘籍的编写。
数日后,秘籍初稿完成。沈清璃请来叶凌霄一起审阅,尤其是那些晦涩难懂的古语部分。叶凌霄虽非风水行家,但他精通典籍,对于古文的理解力极强。两人逐章讨论,修改措辞,删减冗余,使整部秘籍更加通俗易懂。
但在审核过程中,他们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家中仅存的八本风水古籍中,有两本残缺不全,导致部分内容无法准确注解。沈清璃不愿让读者误解,便决定尝试修复这两本残卷。
她取出家中备用的宣纸与胶水,小心翼翼地揭开封皮,一片片拼接断裂的书页。过程缓慢而细致,有时一张书页要花上整个下午才能复原。就在她修复其中一本残卷时,意外在书页夹层中发现了一张小地图。
地图上画着一座山谷,标注着“紫霞谷”三字,旁边还有几处星位标记,显然是用于风水勘测的示意。沈清璃心头一动,这张地图很可能指向某个尚未被人发现的风水宝地。她没有立刻深入研究,而是将地图折好,暂且收进抽屉深处。
秘籍的内容终于完善完毕,接下来便是如何将其公之于众的问题。沈清璃为此思虑良久,最终与叶凌霄商量出一个稳妥的办法:先在医馆门口张贴告示,邀请有兴趣的人前来借阅抄录,并在秘籍首页注明使用规范与道德准则,以防被心怀不轨之人滥用。
告示贴出的当天,就有不少人前来询问。有人是真心求学,也有人带着好奇的心态来瞧热闹。沈清璃亲自接待每一位访客,讲解秘籍的结构与使用方法。她还特意安排了几堂入门课程,由她亲自讲授基础理论。
然而,在人群之外,有一双眼睛始终在暗中观察。那人穿着灰色长衫,帽檐压得很低,站在街角一处不起眼的位置。每当有人离开医馆,他都会悄悄靠近几步,目光在告示与进出人群之间来回游移,眼神中透出一丝贪婪。
沈清璃并未注意到那个陌生人,她正专注于调整秘籍的排版与章节顺序。她希望这部秘籍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份承载智慧与责任的传承。她相信,只要传播得当,风水之术就能真正造福百姓,而非沦为权贵手中的工具。
夜幕降临,她坐在灯下,最后一次通读整部秘籍。窗外传来一阵微风,吹动纸页发出沙沙声响。她轻轻合上封面,嘴角露出一抹微笑。
明天,将是这部秘籍正式面世的第一天。
医馆门前,已有几位年轻人早早等候。他们手中拿着笔墨与空白纸张,准备抄录这份珍贵的知识。
沈清璃推开木门,阳光洒落在门槛上,照亮了前方的路。
门外,那个灰衣人依旧伫立不动,仿佛等待着什么。
“你们愿意学习真正的风水之术吗?”她开口问道,声音坚定而温和。
“愿!”众人齐声回应。
灰衣人缓缓抬起右手,指尖在袖中轻轻摩挲着一枚铜牌,低声自语:
“那就让我看看,你们到底掌握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