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城拉着黄包车在青云路上奔跑,路旁的街道两侧林立着各式店铺。在经过几家小店后,他们终于在路边发现了一家不起眼的小餐馆。
餐馆的招牌略显陈旧,上面写着“青云小馆”,落款张少卿。字迹虽有些模糊,却散发着一股温暖的气息。
王至诚暂别了张景城,急匆匆地走向“青云小馆”。轻推开门,迎面而来的便是淡淡的香味,夹杂着青菜与肉类的烹饪气息,仿佛在召唤他走进这个温馨的世界。
餐馆内部不宽敞,木质的桌椅有些斑驳,墙上挂着几幅老旧的照片,似乎在诉说着这家小馆的悠久历史。几张桌子上坐着三三两两的顾客,低声交谈,偶尔传来几声笑语,整个空间显得温馨而亲切。
柜台后面是一位中年老板,脸上挂着和蔼的笑容,正忙碌地准备着菜品。王至诚上前,礼貌地问:“请问,您这里有一位名叫张少卿的顾客吗?”
老板抬起头,仔细打量了王至诚一番,似乎在思索:“张少卿?能具体一些吗?”
王至诚心中回想起儿时的张旺,那年。他曾从诸城来到琅琊王羲之洗砚池。孩子们争论着洗砚池的水为何是黑的,张旺说,水看似赤水,但为什么却叫黑色?王至诚回答,黑色是其本来面目,就像你姓张,却为何取名“旺”。张旺固执地说,赤水就是赤水。那一刻的嬉笑与争辩,仿佛在耳边回响。
“乳名张旺,艺名鲁赤水。”王至诚终于说道。
老板摇摇头,然后问道:“他什么时候来的上海?还有什么别名?”
“对不起,让我想想。”王至诚一边思索,脑海中浮现出那个动荡的年代。1924年7月,张少卿第一次在繁华的大魔都徘徊,周围是诱惑也是危险,偷骗、歌女、赌博交织着人们的命运。上海是冒险者的天堂,也是革命者的避风港,张少卿无疑是其中的一个。他在这个充满激情与动荡的城市中,选择了追逐理想的道路。
“对,他还有一个名字,张耘。”王至诚终于说出这个名字。
“哪个‘zhang’?”老板问。
“弓——长,张。”王至诚回答。
“那‘yun’呢?”
“张耘、张云。”
老板想了想:“你说的是张宗可,张溶、张蓉吧?”
王至诚微微一笑:“也许是吧。”
“什么时也许啊?”老板不耐烦地问,“连他的名字都不清楚,找他做什么?”
王至诚如实说:“我想找到他,找上海大学的一位教授。”
“哦,你要找上海大学的教授啊!”老板的语气稍微缓和了一些,说:“张少卿就是响当当的上海大学的教授。”
张少卿来到上海后,凭借出众的才华与外表,迅速得到了同乡的帮助,注册入读了以激进作风着称的上海大学。在这里,他开始了最初的革命生涯,理想与现实交织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文有上大,武有黄浦”,上海大学是革命者的“摇篮”,被誉为“东南革命最高学府”。在这里,张少卿开启了他的革命生涯。
1925年2月,张少卿与工会干部及“志愿队”成员共同进行了一场传统的誓盟仪式。在热烈而庄重的氛围中,他与工人们一同饮下混合着被宰杀动物血液的烧酒,随后高声宣誓,誓言为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1925年5月15日,顾正红被枪杀,随后由英国人指挥的上海警察局小分队竟然对示威的工人和学生开火,导致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
“北有五四之北大,南有五卅之上大。”张少卿凝视着王至诚胸前的照相机,沉声说道:“‘五卅惨案’改变了我们活动的重心,我们的目标从日本人转向了英国人,迅速引发了一股遍及中国的愤怒洪流。周恩来、罗亦农、赵世炎等人都在此次运动中担任了领导或参与者。”
“你如果想采访的话,找我赵容就对了。”张少卿说。
赵容?王至诚心中一震,眼前的老板就是张少卿,那个历史中的传奇人物。他的内心掀起阵阵波澜,仿佛在时间的长河中,命运的轮回即将揭开。
张少卿还告诉王至诚:“1926年前后,我担任上海大学共字号特支委员会书记和沪东区区委书记,也许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保护组织的更大安全,让组织的每一个人不因为我的被捕而被牵连,没有档案,也就是说将来一个新国家的到来,都是一段空白,永远无法考证。”
王至诚回答说:“我王至诚从不涉政,我是徐悲鸿先生介绍来上海大学寻求一个教授职务。”
“他不在!”张少卿又说,“到大学谋职,可以找我啊!”
王至诚见他这般的傲气,回避他的主动邀请,询问道:“请问能借用一下电话吗?我会支付费用或者以书法抵账的。”
张少卿乐意地将电话递给王至诚。王至诚拿起话筒,思绪万千,内心的焦急愈发难以抑制。他拨通了一个又一个号码,期待着能听到徐悲鸿熟悉的声音,每一次电话接通的瞬间,他都心跳加速,然而,这种期待却一次次被失望击碎。
王至诚想到徐悲鸿在法兰西国家美展上的辉煌,心中就充满了自豪,但更多的是一种焦虑。他知道,徐悲鸿此刻正忙于欧洲的艺术事业,自己却只能无奈地等待。
“还需要再打吗?”张少卿的话打断了他的思绪。
王至诚摇了摇头,失落感包围了他。他明白,徐悲鸿曾在多个国家游历,这样的寻找似乎变得无比渺小。他的脑海中顿时浮现出徐悲鸿在德国、比利时等地的身影,心中更是烦躁。每拨通一个号码,长途电话的费用犹如压在他心上的一块巨石,他想把电话打到日本去,也没几个费用。
当听到对方反问“不是几天前回国了吗?”时,王至诚的心中猛然一震,原本的担忧顿时加重。他不禁开始思考,徐悲鸿的安全是否有隐患。此刻,他的急切与不安交织在一起,仿佛时间在这一刻静止,唯有对徐悲鸿的思念与关心不断涌上心头。他明白,找到徐悲鸿不仅是为了联系,更是为了确认他的安危。
“写一幅《兰亭序》吧。”张少卿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王至诚虽心有不甘,却明白这是他获得机会的唯一途径。
“取笔墨纸砚来——!”王至诚大声喊道,字里行间似乎蕴藏着他对未来的渴望与对未知的期待。
就在这一刻,青云小馆的灯光似乎暗淡了些,时间仿佛静止,故事的另一端,命运的齿轮正在悄然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