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的夜晚,王至诚在经历了无尽的酷刑后,被转移到了条件稍微好一点的牢房。王至诚身体满是伤痕,疲惫不堪,他几乎无法再承受更多的折磨。
“先生!你醒醒!”一个急促的呼喊声把他唤醒。王至诚半睁着红肿的眼睛,看到一个衣衫褴褛、满身血迹和油渍的青年,显得既狼狈又无助,宛如一个被迫做粗活的厨师。
王至诚心中暗自思索,难道敌人把他放进陈延年的牢房,是因为狱警的失误,还是另有其意?
青年苦笑着说道,神情中透着一丝无奈与愤懑,他察觉了一下牢门口,轻轻地说道:“我被捕时穿着短裤,腰间系着草绳,就是一位干粗活的工人,他们未查明我的身份,就关这里了。”
“你是谁?”王至诚好奇地问,心中涌起一丝希望,或许这个人能够帮助他。
青年抓过王至诚的手,用手指在王至诚的掌心里,写着:陈独秀长子,陈延年。青年非常自豪地看着王至诚,尽管他身处囹圄,字体铿锵有力,透着一股坚定的信念。
王至诚一愣,难以置信地望着面前的青年,心中波澜起伏。躺在身边的,竟然是这位在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革命者——陈独秀的儿子。在蒋司令一手制造的“四一二”反革命事变中,面对右翼派的压迫,陈独秀选择了隐忍与妥协,却没有想到他的儿子也被关押在这阴暗的牢房中。
“你父亲……他……”王至诚的声音有些颤抖,难以自已。他的脑海中闪过无数个瞬间,那些关于革命、关于理想、关于未来的美好憧憬,竟在这一刻变得如此脆弱。
“不要为我父亲担心,”陈延年打断了王至诚的思绪,语气中透出了几分坚定,“他为信仰付出了一切,尽管身在逆境,但他从未放弃过对理想的追求。”
王至诚无奈地摇了摇头,心中却满是叹息。陈独秀的理想与信念在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中显得愈加苍白,而他的儿子,如今也被卷入了这场无情的风暴。王至诚突然想起,如果当初共字号手中有自己的武装,能够听进去周恩来等革命者的良言相劝,或许就不会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失去太多的机会。
“可是现实没有那么多‘如果’。”他喃喃自语,心中的无力感愈发加深。
“过去的已成往事,”陈延年目光坚定,似乎能洞察王至诚心中的烦恼,“我们不能沉溺于过去的遗憾,而是要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行。即使身处黑暗,也要用自己的光芒照亮前方。”
“你说的对,”王至诚感受到陈延年身上那股不可动摇的力量,心中涌起一股勇气,“我们不能让这些黑暗吞噬我们的理想!”
陈延年又说:“我从父亲那里早就听说你从东北帝国大学回国,我还以为你北京拜见李大钊,没想到你来到上海,就重新拾起没有多大结国的收回教育主权的担子,被误认为共字号吧。”
王至诚点了点头,说:“我就是一位文学、书画爱好者罢了,政治,我不感兴趣。他们却抓了我。”
陈延年说:“民族有了信仰,国家才有希望;人民有了信仰,干工作才有力量啊!”
王至诚说:“现在,我加盟共字号的话,能信吗?”
陈延年点了点头,然后大声说:“其实作为一个无党派人士实施文化救国,对自己和组织都安全一些。但不能没有国家意识。”
在这个阴冷的牢房中,两个年轻的革命者的决心在交汇,一种无形的信仰将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尽管命运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他们都深知,自己所追求的理想是值得为之奋斗的,无论前路多么艰难险阻,他们都将以无畏的姿态迎接挑战。
陈延年的身躯虽显得瘦弱,却散发出一种不屈的气场,似乎无论身处何境都能保持尊严和勇气。
“我记得你,”王至诚终于反应过来,语气中带着敬意,“你在中共早期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可敌人为何要把你放进这里?”
陈延年微微叹息,眼中闪过一丝忧虑。轻声回答:“他们以为我是被雇来烧饭的厨师,但敌特早晚不会放过我,我已做好就义的准备。”
王至诚感到一阵震撼,心中对于陈延年的崇敬愈发加深。尽管身陷囹圄,陈延年依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与无畏的气节,散发着一股令人敬仰的光芒。
“我刚刚接任中共江浙区委书记,之后转赴上海。在组织和浙江省政府秘书长陈布雷等人的帮助下,我安全脱离了‘四一二’的追捕,但在6月26日,我和一位战友恢复和重建党组织时,结果遭到国字号军警的逮捕。”陈延年一边回忆,一边用坚定的眼神直视王至诚,“我无论如何都不会背叛自己的信仰。”
“那你的身份如果暴露,他们还会让你活下去吗?”王至诚关切地问,内心的恐惧与忧虑交织。
“能,只要交出上海中共组织的秘密。但我选择了信仰,宁可抛头颅,洒热血,绝不会出卖战友和组织。”陈延年坚定地说,声音中透出一股铿锵的豪情,仿佛在宣告他的决心。
这一刻,王至诚心中暗自思索。他紧抱着书画包,意识到那份暗藏花名册的《兰亭序》或许就是中共组织的秘密。如果敌人抓住了张景城,自己也许就能逃出生天,但这怎么可能呢?
陈延年慷慨地说:“‘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谭公临刑之前抒发的绝唱。我等marxism-Leninism之信念,胜过‘戊戌六君子’也。”
“我明白了,”王至诚沉声道,“在这个动荡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信仰而战。”
陈延年微微点头,目光如炬,流露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我们不能放弃希望,无论怎样,信念总会带来希望。我们是革命者,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
此时,王至诚被陈延年的精神所感染,心中燃起了新的希望。即便身处绝境,他也愿意为信念而战。而此时,陈延年并未想到,和他一起在上海不顾危险、积极开展斗争的那位战友赵世炎,已经在几天后,被叛徒出卖,送入了同样的龙华监狱。
在这个旋涡般的历史瞬间,陈延年与王至诚,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代表着无数为理想而奋斗的年轻生命。他们的故事在这个摇曳不定的时代中,犹如星星之火,驱散黑暗,燃起希望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