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的门里门外几乎无人,显得异常冷清,令人心生凄凉。即使在五四爱国运动期间,祖国上下掀起了对孔子的批判,但一切不过是口号,真正落实到生活中却寥寥无几。连新文化运动的先锋胡适也曾坦承,孔子依然是儒教的领袖,这让人不禁唏嘘。
近年来,清明节前后,孔庙的祭祀活动也逐渐减少,往日的热闹早已不复存在。如今的孔庙,“门可罗雀”一点也不为过,显得冷冷清清,与以往人头攒动、香火旺盛的盛况形成鲜明对照。
这样的冷清与宁静却渲染出一种庄重肃穆、远离尘埃的气氛,使得王至诚和爷爷能够静下心来,慢慢游览,细细寻访那书法艺术的一方净境。
“我们已经进来了,耐心地等些时日,会见到该见到的人。”王怀兰缓缓说道,眼神中带着一丝期待。
“爷爷,您看——”王至诚指向前方,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看到一位戴着礼帽、秀气文雅的童年站在一块石碑前,聚精会神地注视着碑刻。
这位童年正是孔子的第76世孙、第30代“衍圣公”孔令贻的后代。孔令贻一生娶了四位妻子,前面三位均未能生育,而最终与陶氏的结合却生下了一个儿子,但这个儿子不幸早夭。为了延续孔家香火,孔令贻娶了陶氏的丫环王宝翠,王宝翠又为他生下了两个女儿:孔德齐和孔德懋。
1919年,王宝翠意外怀孕,孔令贻非常担忧,便托付后事于北洋政府的徐世昌与溥仪。年近五旬的孔令贻尚无子嗣,眼见王氏怀孕,心中暗自祈祷:“倘可生男,自当嗣为衍圣公,以符定例……”
同年秋,孔令贻的岳父突发重病去世,11月,他未能见到孔德成的出生便撒手人寰。1920年正月初四,曲阜孔府内外如临大敌,北洋政府的军队严加把守。徐世昌派遣的军队围住了孔府,确保王宝翠的生产不受干扰,生怕有人偷换婴儿或出现意外。
为了助王夫人顺利生产,门上悬挂了弓箭,象征“飞快”、“速到”。然而,天意弄人,王夫人在分娩时一度失去意识。于是,众人急忙请来高人。
他们所请的并非僧道,而是儒学代表。王怀兰作为未来“小圣人”的老师之一,也被邀请到场,参与这一历史时刻的见证。
王怀兰回想起那时的情景:“我和几位易经大师商量,向孔家提出一个建议:孔府内宅地势后高而前低,若能将前面的地势抬高,便可助‘小圣人’顺利出生。”
正南门是皇帝出巡时才能开启的一道门,为了“小圣人”的降生,孔氏宗亲最终同意打开了这扇门。正如民间所说,“小圣人千呼万唤始出来”,孔德成应运而生,承载着孔氏家族的希望与使命。
北洋政府为此举行盛大庆典,敲锣十三下,鸣炮十三响,声势浩大。孔德成的诞生,几乎如当时皇子的降生般受人瞩目,取名“孔德成”,寓意“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可悲的是,这位年轻的母亲王宝翠,在孔德成出生后仅17天便因“产褥风”去世,年仅26岁。
失去母亲的孔德成和三岁的姐姐孔德懋,几乎没有体验到母爱与家庭温暖,只能将陶氏视为母亲,喃喃称之为“娘”。1920年四月二十日,正值孔德成满百天,北洋政府徐世昌为了收买人心,颁布大总统令,宣布孔德成为第31代衍圣公。令人意外的是,孔德成成为了最后一代衍圣公。
在陶氏的抚养下,孔德成接受了传统的教育,孔府非常重视他们的成长。为了培养他们的才华,专门为三兄妹请来六位先生传授知识。孔德成自幼接受孔教,也能在书桌前练习书法。民国13年,他姐弟三人与吴伯箫学习英文,随詹澄秋习琴。民国14年,孔府还重修了尼山孔庙、颜母祠、尼山书院。
“当时我还在山东大学任教,偶尔会去孔府指导他们。”王怀兰微微叹道,眼中流露出对往事的追忆,“孔德成聪颖过人,七岁时便能写出一手行云流水的好字。如今,孔德成已年满九岁,据说他已接任整个孔氏家族的‘掌门人’,独揽家务。”
“所以,爷爷今天来是想见孔德成,希望能在曲阜创办国学院。”王至诚猜透了爷爷的心思,嘴角微微上扬。
然而,王怀兰的神情却显得有些忧虑。“我被关了一年,不知道‘小圣人’是否还认得我?加上近期尊孔反孔的争论如此激烈,我实在担心‘小圣人’能否接受创办国学院这样棘手的大事。”
就在这时,王至诚凝视着孔庙的石碑,心中不禁涌起一阵莫名的感慨。他明白,孔德成身负重任,然而他自己也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在这个充满动荡与不安的时代,孔庙的冷清与尔虞我诈的权力斗争,似乎预示着未来的变革。
“爷爷,我相信孔德成会理解我们的初衷。”王至诚坚定地说道,“在这个历史的节点上,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个传承的机会。”
“希望如此。”王怀兰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一丝希望和忧虑的交杂。两人相视而笑,心中都明白,未来的路将会充满挑战,而他们的选择,将会深刻影响这一代人的命运。
随着夕阳渐渐西沉,孔庙在余晖的照耀下显得愈发庄严与神秘。王至诚与爷爷在这充满历史感的地方,开始了他们的探索之旅,期待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寻找那遗忘的智慧与未来的光芒。
王至诚心中暗想,孔德成作为孔子的后代,肩负着延续文化与传统的重任,而他们所倡导的国学院恰恰是传承儒家思想的重要载体。或许,这不仅是一次与孔德成的会晤,更是一次时代的对话,是对未来文化传承的重新思考。正如孔子所言:“有教无类”,希望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能够重新点燃对文化的热爱与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