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文学的浩瀚星河中,川渝大地宛如一座孕育文学巨匠的沃土,以其独特的巴山蜀水、麻辣烟火与坚韧风骨,滋养出一批批在中国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的奖杯上,镌刻着他们的名字,也承载着川渝文化的厚重底蕴与灵动气韵。他们用文字勾勒时代的轮廓,用故事传递生命的温度,共同构筑起一座璀璨夺目的文学丰碑。
一、茅盾文学奖:史诗长卷中的川渝印记
周克芹:乡土中国的深情描摹者
1937年,周克芹出生于四川简阳的永宁乡,这片被沱江滋养的川西坝子,以阡陌纵横的稻田、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成为他一生创作的灵感源泉。年少时,他白天在田间插秧割麦,夜晚在油灯下苦读,亲身经历着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青年时期,他先后担任生产队长、大队会计等职务,在参与制定生产计划、调解邻里纠纷的过程中,对农村社会结构和农民心理有了透彻的认知。这段特殊的生命历程,不仅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更使他与土地、与农民之间建立起血脉相连的情感纽带。
1982年,周克芹凭借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摘得首届茅盾文学奖桂冠。这部作品以1975年冬天至1979年春的四川农村为背景,通过老农许茂和他九个女儿的命运沉浮,折射出时代的巨大变迁。小说中,大女儿许琴为了家庭默默付出,却在政治运动中失去丈夫,独自抚养孩子;四女儿许秀云善良隐忍,却陷入与郑百如的不幸婚姻,在家庭暴力与流言蜚语中苦苦挣扎;七女儿许贞性格泼辣,敢于冲破世俗束缚,追求自由恋爱……周克芹以细腻如工笔的笔触,将许家的故事与时代洪流紧密交织,生动展现了特殊时期农村的社会风貌、农民的精神世界以及人性的复杂与美好。
为了创作这部作品,周克芹历时数年深入乡村,与农民同吃同住。他随身带着笔记本,记录下农民们的方言俚语、家长里短,甚至连田间劳作的姿势、农具使用的细节都不放过。他曾说:“我要写的,就是这些普普通通的农民,他们的苦难、他们的希望,都是中国农村最真实的写照。”除了《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他的《秋之惑》以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为背景,探讨农民在面对新生产方式和生活观念时的困惑与抉择;《晚霞》则以抒情笔调描绘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以及人们对未来的憧憬。这些作品犹如一幅幅鲜活的川西平原画卷,真实记录了中国农村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变迁,为乡土文学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阿来:藏地秘境的诗意讲述者
阿来出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市的一个藏族家庭,自幼在雪山、草原、森林的怀抱中成长。嘉绒藏区的古老传说、神秘的宗教仪式、广袤的自然风光,如同烙印般融入他的生命,赋予他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少年时期,他常常坐在碉楼的屋檐下,听老人们讲述格萨尔王的英雄故事,或是在草原上追逐迁徙的羊群,感受自然的壮美与生命的律动。这些独特的成长经历,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2000年,阿来凭借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这部作品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天空。《尘埃落定》以一个声势显赫的康巴藏族土司家族的兴衰为线索,讲述了土司家“傻子少爷”的传奇故事。这个被众人视为傻子的少爷,却有着超越时代的预感和洞察力,他见证了土司制度从辉煌走向衰落的全过程。阿来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将藏族的历史、文化、宗教、民俗等元素巧妙地融入故事中,创造出一个神秘而迷人的文学世界。书中,麦其土司官寨的巍峨壮观、广袤无垠的嘉绒藏区草原、神秘的宗教仪式、独特的藏族服饰和饮食文化……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
为了创作《尘埃落定》,阿来查阅了大量的藏族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走访了许多藏族老人,收集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他曾表示:“我想通过这部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藏族文化,了解藏族人民的精神世界。”此后,阿来的创作之路不断拓展与深化。《空山》以宏大的叙事结构,描绘了当代藏族乡村在社会变革中的阵痛与新生,展现了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格萨尔王》以史诗般的气魄,重新演绎了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为古老的传说注入了新的活力;《云中记》则聚焦汶川地震,讲述了一个藏族村落的灾后重建故事,通过对生命、死亡、信仰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人性的坚韧与伟大。阿来的每一部作品,都像是一扇通往藏地秘境的窗户,让读者领略到藏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世界看到了川渝文学的独特魅力。
王火:历史风云的忠实记录者
王火虽籍贯江苏,但自青年时期来到四川,这座充满烟火气与历史底蕴的城市,便成为他文学创作的第二故乡。他亲身经历过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在重庆大轰炸的硝烟中,在躲避空袭的防空洞里,他见证了战争的残酷,也目睹了无数普通人的英勇与牺牲。这些刻骨铭心的记忆,成为他创作的重要源泉,驱使他以笔为剑,在历史的长河中打捞那些不应被遗忘的故事。
1998年,王火的《战争和人》三部曲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这部鸿篇巨制由《月落乌啼霜满天》《山在虚无缥缈间》《枫叶荻花秋瑟瑟》组成,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国民党内部的政治斗争和社会生活为切入点,展现了中国在战争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复杂面貌。作品以主人公童霜威的经历为主线,通过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描绘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既有爱国志士的慷慨悲歌,也有投机分子的丑恶嘴脸;既有普通百姓的苦难生活,也有上层社会的尔虞我诈。
为了创作这部作品,王火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查阅了海量的历史档案、报刊杂志和私人日记,走访了许多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他曾说:“历史小说不仅要好看,更要真实,要让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小说中对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写惊心动魄,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细腻入微,使读者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除了《战争和人》,王火还着有《外国八路》《浓雾中的火光》等作品。《外国八路》讲述了国际友人汉斯·希伯在中国参加抗日战争的故事,展现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为了正义和和平而并肩战斗的情谊;《浓雾中的火光》则以解放战争时期为背景,描绘了知识分子在时代变革中的迷茫与觉醒。王火的作品,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的故事情节,成为中国历史文学的经典之作,也为川渝文学在历史题材创作领域赢得了崇高的声誉。
二、鲁迅文学奖:多元笔触下的文学锋芒
阿来:再度绽放的文学之花
阿来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与突破,2018年,他凭借中篇小说《蘑菇圈》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再次证明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蘑菇圈》以藏区农妇桑吉卓玛与蘑菇圈的故事为主线,跨越了几十年的时间跨度,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土地之间的深厚情感。
在小说中,蘑菇圈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存在,它不仅是桑吉卓玛一家生活的依靠,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桑吉卓玛守护着蘑菇圈,就像守护着自己的生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蘑菇圈经历了各种磨难,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破坏,桑吉卓玛都始终坚守着这片土地和她的蘑菇圈。阿来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藏区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之情,以及在时代变迁中,他们对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坚守。同时,小说也探讨了现代文明对传统生活的冲击,以及人们在面对这种冲击时的困惑与抉择。
阿来在创作《蘑菇圈》时,深入藏区,与当地的牧民们朝夕相处,了解他们的生活习俗和信仰。他说:“我想通过这个故事,让人们看到藏区人民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以及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和智慧。”阿来以简洁而富有诗意的语言,将一个平凡的故事讲述得感人至深,让读者在感受藏地风情的同时,也能引发对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傅天琳:诗韵人生的执着追寻者
1946年,傅天琳出生于四川省资中县,后因工作调动扎根重庆。她的诗歌创作始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在重庆缙云山的果园里,她度过了二十多年的知青岁月,白天在果园劳作,夜晚在简陋的工棚里写诗。那些沉甸甸的果实、清晨的露珠、黄昏的晚霞,都成为她诗歌中的意象,她用文字记录下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也倾诉着对未来的憧憬与迷茫。
2010年,傅天琳凭借诗集《柠檬叶子》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实现了重庆文学在鲁奖层面“零”的突破。《柠檬叶子》收录了她在不同时期创作的诗歌作品,这些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敬畏。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和敏锐观察力,从平凡的生活中汲取灵感,将日常琐事、自然景物、人生感悟等转化为动人的诗句。例如,在《柠檬叶子》一诗中,她写道:“柠檬叶子,是天空的碎片\/落在我窗前,轻轻摇晃\/像一些未完成的句子,等待被填满”,通过对柠檬叶子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期待与憧憬。
傅天琳的诗歌创作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在人生的低谷期,她曾经历过病痛的折磨和生活的困境,但这些都没有磨灭她对诗歌的热爱。她曾说:“诗歌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它给予我力量,让我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除了《柠檬叶子》,傅天琳还着有《绿色的音符》《在孩子和太阳之间》《生命与诗》等诗集。《绿色的音符》充满了童真与童趣,展现了她对儿童世界的关注和热爱;《在孩子和太阳之间》则聚焦于亲子情感,表达了对孩子的关爱与期望;《生命与诗》是她对自己诗歌创作生涯的总结与反思,展现了一位诗人对诗歌的执着追求和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傅天琳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国内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也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元胜:诗意哲思的探索者
李元胜成长于重庆的长江之滨,这座充满魔幻色彩的城市,给予他独特的审美视角和丰富的创作灵感。他常常漫步在长江边,看船只穿梭,听汽笛长鸣,在城市的喧嚣与自然的静谧中寻找创作的契机。他的诗歌既关注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又蕴含着对生命、时间、存在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在当代诗坛独树一帜。
2014年,李元胜凭借诗集《无限事》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无限事》收录的诗歌作品,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独特感悟。在他的笔下,一花一草、一虫一鸟都成为了诗歌创作的素材,他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诗意,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例如,在《无限事》一诗中,他写道:“我在院子里走了一圈\/遇见了十七只蚂蚁\/三只麻雀,一只蜻蜓\/如果春风吹过院子\/我就遇见了十五个人,二十只蝴蝶\/遇见了一群群的蜜蜂\/他们提醒我,每一秒钟\/都有奇迹发生”,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世界的热爱。
李元胜的诗歌创作深受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的影响。他常常独自漫步在山间小径、河边湖畔,观察自然中的一切,倾听万物的声音。他说:“生活中处处都有诗意,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除了《无限事》,李元胜还着有《我想和你虚度时光》等诗集。《我想和你虚度时光》因同名诗作而广为人知,这首诗以浪漫的笔调表达了对爱情和生活的美好向往,其中“我想和你虚度时光,比如低头看鱼\/比如把茶杯留在桌子上,离开\/浪费它们好看的阴影”等诗句,成为了经典的爱情宣言。李元胜的诗歌作品,不仅在诗歌界获得了高度评价,也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为当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张者:短篇小说的叙事高手
张者出生于重庆,这座充满江湖气息的城市,赋予了他豪爽的性格和对生活敏锐的洞察力。他从小在山城的大街小巷中穿梭,听着码头的号子、街边的吆喝长大,对重庆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有着深刻的理解。这些生活经历,成为他短篇小说创作的宝贵素材。
2022年,张者凭借短篇小说《山前该有一棵树》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戈壁滩上的感人故事。在荒凉的戈壁滩上,一群人怀揣着对绿色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开始了艰难的种树历程。他们面临着缺水、风沙、严寒等重重困难,但始终没有放弃。小说通过对主人公们种树过程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坚韧与美好,以及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张者在创作《山前该有一棵树》时,曾多次前往戈壁滩进行实地考察,与当地的治沙工人和居民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他说:“我希望通过这个故事,让人们看到普通人的伟大,看到他们为了改变环境、追求梦想所付出的努力。”除了《山前该有一棵树》,张者还着有“大学三部曲”——《桃李》《博士》《教授》等作品。“大学三部曲”以校园为背景,通过对知识分子生活和情感的描写,展现了当代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追求。张者的短篇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刻的主题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在当代短篇小说创作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为川渝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李永毅:文学翻译的摆渡人
李永毅出生于重庆开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孕育了他对文化的热爱和对语言的敏感。在重庆大学任教期间,他专注于外国文学翻译,致力于将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介绍到中国,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他深知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严谨的态度和对文学的敬畏之心。
2018年,李永毅凭借翻译作品《贺拉斯诗全集》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贺拉斯是古罗马着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李永毅在翻译《贺拉斯诗全集》的过程中,以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对文学的敏锐感知,精准地传达了原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他不仅注重文字的翻译,更注重保留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使译文在中文语境下依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例如,在翻译贺拉斯的抒情诗时,李永毅通过巧妙地运用中文的诗词格律,将原文的优美韵律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为了翻译好《贺拉斯诗全集》,李永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古罗马文化和诗歌格律。他说:“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我希望通过我的翻译,让中国读者能够真正领略到古罗马诗歌的魅力。”除了《贺拉斯诗全集》,李永毅还翻译了《卡图卢斯歌集》《维吉尔农事诗》等作品。《卡图卢斯歌集》以其浪漫的爱情主题和优美的语言风格而着称,李永毅的翻译生动地展现了原作的情感和意境;《维吉尔农事诗》则是古罗马田园诗歌的经典之作,李永毅通过细腻的翻译,让中国读者感受到了古罗马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李永毅的文学翻译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读者的文学视野,也为中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老舍文学奖:市井烟火里的人文情怀
冯小涓:散文天地的抒情者
冯小涓生于四川绵阳,这座浸润着三国文化与蜀地灵韵的城市,赋予了她细腻的情感与敏锐的观察力。涪江悠悠穿城而过,富乐山的云雾常年缭绕,李白杜甫曾在此留下的诗篇,以及街巷中飘散的米粉香气,共同构筑了她创作的灵感源泉。年少时,她常在江边漫步,看夕阳将江面染成金色,听老人们讲述“涪翁”的传说;在古色古香的街巷里穿梭,触摸斑驳的城墙,感受历史的厚重。这些经历,让她对生活充满热爱,也让她学会用文字捕捉平凡日子里的诗意与温情。
冯小涓荣获北京第四届老舍文学奖散文奖的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脱颖而出。在《老城旧梦》中,她用细腻笔触勾勒出绵阳老城的轮廓:“青石板路蜿蜒如老者的皱纹,承载着几代人的足迹;低矮的屋檐下,老茶馆里飘出的盖碗茶香,与龙门阵的谈笑声交织缠绕。”她回忆起儿时在铁牛街玩耍的场景,街边的糖画摊前总是围着一群孩子,老艺人手腕轻转,一勺融化的糖汁在石板上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图案;还有那位于城边的圣水寺,晨钟暮鼓中,香客们虔诚祈福,烟雾缭绕间,仿佛能触摸到时光的脉络。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描写,不仅展现出故乡的独特魅力,更饱含着她对故土深深的眷恋。
同时,她也关注社会现实,在《城市褶皱里的微光》中,将目光投向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她记录下凌晨四点环卫工人们清扫街道的身影,“橘色的工作服在路灯下格外醒目,扫帚与地面摩擦的沙沙声,是城市苏醒前的序曲”;描绘菜市场里为了生计奔波的小贩,“他们粗糙的双手握着秤杆,眼中闪烁着对生活的期待,即便遭遇风雨,依然坚守着小小的摊位”。通过这些质朴的文字,她展现出平凡人身上的坚韧与善良,表达了对社会正义与人性美好的追求。
谈及创作,冯小涓曾在获奖感言中表示:“散文于我,是与生活对话的方式,是对生命的敬畏与礼赞。我愿做一个虔诚的记录者,将生活中的温暖与感动,用文字传递给每一位读者。”除了获奖作品,她的散文集《倔犟之眼》聚焦于对生活、艺术、人生等多维度的思考。在《艺术的温度》一文中,她探讨绘画、音乐与文学之间的交融,分享自己在美术馆、音乐会中的感悟,展现出独立思考的锋芒;《幸福的底色》则回归日常生活,通过描写与家人共度的温馨时光——如冬日里围坐在一起吃火锅,看着热气模糊了每个人的笑脸;或是与孩子在公园放风筝,感受微风拂面的惬意,挖掘平凡日子里的幸福真谛,传递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希望。
凌仕江:散文世界的心灵捕手
凌仕江来自四川成都,年少时毅然投身军旅,奔赴西藏高原,开启了长达十几年的雪域戍边生涯。初到西藏,强烈的高原反应让他头痛欲裂,鼻腔里总是充斥着干燥的气息,但当他第一次看到南迦巴瓦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看到纳木错湖的湖水如蓝宝石般澄澈,便被这片土地的壮美深深震撼。在西藏的日子里,他与雪山、冰川、牦牛为伴,也结识了淳朴善良的藏族同胞,这些独特的经历,成为他创作的灵魂源泉,赋予其作品神秘而厚重的人文气息。
凌仕江凭借散文集《蚂蚁搬家要落雨》获第十届四川文学奖,这部作品以非虚构的笔触,构建起一座连接故乡与他乡的精神桥梁。书中,他以“蚂蚁搬家”这一充满生活气息的意象为引,用细腻笔触刻画离乡者的命运。在《老井记事》中,那口故乡的老井不仅是水源,更承载着童年回忆与乡亲们的情感纽带。他写道:“夏日的午后,我们总爱趴在井沿,看井底摇曳的水草,用绳子系着木桶打水,清凉的井水扑在脸上,驱散了暑气。老人们围坐在井边,讲述着家族的故事,那些声音随着水波荡漾,久久不散。”《学堂钟声》里,山上破旧学堂的钟声,敲响的是一代人对知识的渴望与命运的抗争,他回忆起老师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授课,粉笔灰簌簌落在讲台上,同学们认真的眼神中闪烁着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谈及获奖,凌仕江感慨道:“故乡是作家永远的根,这次获奖让我更加坚信,深入挖掘乡土文化,才能写出有生命力的作品。”
他的代表作《西藏的天堂时光》《你知西藏的天有多蓝》更是将雪域风情与生命哲思完美融合。在《西藏的天堂时光》中,他以诗化语言描绘布达拉宫的庄严:“在晨光中,白宫的墙壁泛着圣洁的光芒,红宫的金顶闪耀着神秘的色彩,转经的人群沿着宫墙缓缓移动,口中念念有词,仿佛在与历史对话。”纳木错湖的静谧也在他笔下栩栩如生,“湖面平静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和远处的念青唐古拉山,偶有飞鸟掠过,打破这份宁静,泛起的涟漪如岁月的皱纹” ;在记录与藏族同胞相处的点滴时,他刻画了藏民次仁大叔豁达的笑容,“那笑容如高原的阳光,灿烂而温暖,即便生活艰辛,他依然会在闲暇时唱起悠扬的藏歌”;卓玛姑娘纯真的眼神,“她的眼睛像湖水一样清澈,当她讲述起古老的传说,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展现出藏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信仰的坚守。
而在《藏地兵书》系列散文中,凌仕江聚焦军旅生活,用真实而震撼的文字,讲述战友们在高寒缺氧、环境恶劣的条件下,与雪山、哨所相伴的日子。“寒风如刀,却割不断我们守护边疆的决心;孤独如影,却让我们的意志更加坚定”,他描写在海拔五千多米的哨所,士兵们每天冒着风雪巡逻,睫毛上结满冰霜;夜晚围坐在火炉旁,听老兵讲述戍边故事,火光映照在每个人坚毅的脸庞上。这些文字不仅是对军人奉献精神的赞歌,更是对生命在极端环境下绽放光芒的礼赞 。
张渝:山城文化的书写者
重庆作家张渝获中国第三届老舍散文奖提名奖,作为土生土长的重庆人,他的血管里流淌着长江和嘉陵江的水,骨子里镌刻着山城的印记。他从小在十八梯的青石板路上奔跑,在朝天门码头看船只往来,听着“棒棒”们的吆喝声长大。这座8d魔幻城市的独特地貌——爬坡上坎的街巷、穿楼而过的轻轨、层叠错落的建筑,以及热情豪爽的重庆人,都成为他散文创作取之不尽的素材宝库。
张渝的散文集《重庆书》,堪称一部立体的山城百科全书。在《吊脚楼往事》中,他追忆这些依山而建的古老建筑:“木质的梁柱在岁月中吱呀作响,层层叠叠的屋檐下,藏着老重庆的家长里短。曾几何时,妇女们在江边捶衣的声响,与码头的号子声,共同谱写出独特的山城韵律。”他详细描写吊脚楼的构造,底部用木桩支撑,悬空于陡峭的山坡上,形成独特的建筑景观;屋内,竹编的墙壁、木制的楼板,充满了古朴的气息。每到夜晚,吊脚楼里透出星星点点的灯光,与江面上的船火交相辉映,宛如一幅水墨画卷。
而在描写重庆美食时,他笔下的火锅仿佛带着热气扑面而来:“红汤翻滚,牛油飘香,毛肚在滚烫的锅中七上八下,瞬间勾起食客的味蕾,这不仅是味觉的盛宴,更是重庆人豪爽性格的写照。”他讲述火锅的起源,源于码头工人为了驱寒祛湿,将廉价的牛下水放入麻辣的汤料中煮熟食用,逐渐演变成如今风靡全国的美食。他还描写了重庆小面的独特魅力,清晨的街头巷尾,小面馆里坐满了食客,一碗面条,配上红油、花椒、葱花、榨菜,简单却充满滋味,是重庆人一天生活的美好开端。
张渝更注重挖掘重庆人的精神特质。在《棒棒军传奇》中,他长期跟随棒棒军爬坡上坎,记录他们用一根扁担挑起生活重担的艰辛。“他们的肩膀被扁担磨出厚厚的茧,却始终挺直脊梁;面对生活的困苦,脸上依然挂着乐观的笑容”,他描写棒棒老陈,为了供儿子上大学,每天清晨五点就来到街头等待雇主,无论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刺骨,从不缺席;棒棒小刘,年轻力壮,怀揣着在城市立足的梦想,在汗水与拼搏中寻找着希望。通过对这些普通劳动者的刻画,展现出重庆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虽然暂未留下公开的获奖感言,但他曾在采访中表示:“我要用文字留住重庆的记忆,让更多人看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与人文精神。”
巴一:散文天地的寻根者
巴一,原名巴毅,作为重庆文坛的重要作家,2004年获得“老舍散文奖”,成为重庆作协在此奖项上的开拓者。他出生在重庆的一个普通家庭,成长于充满烟火气的街巷中。儿时,他在狭窄的巷子里追逐嬉戏,看邻居们相互帮衬;在江边看船来船往,听老人们讲述重庆开埠的故事。这些童年记忆,成为他创作中最温暖的底色,也让他始终对故乡怀着深深的眷恋。
巴一的代表作《故乡在晚风中》充满怀旧气息,在《老院子的记忆》里,他以时间为轴,细腻描绘儿时居住的青砖灰瓦老院子:“春天,桃花纷飞,孩童们在花瓣雨中嬉戏,将掉落的花瓣收集起来,做成香囊;夏天,葡萄架下,老人们摇着蒲扇讲述着古老的传说,我们趴在石桌上,听着故事渐渐入迷;秋天,桂香四溢,清甜的香气浸润着每一个角落,大人们用桂花酿酒、做糕,整个院子都弥漫着香甜;冬天,冰凌晶莹,成为孩子们最爱的天然玩具,我们拿着竹竿敲打,听着清脆的声响,笑声回荡在整个院子。”这些充满画面感的文字,勾起无数读者的童年回忆,也将他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他的创作视角不仅局限于个人回忆,更延伸至社会现实。在《行走在城市边缘》中,巴一深入城市角落,关注街头小贩、建筑工人、环卫工等弱势群体。他描写凌晨四点的环卫工人,“橘色的身影在昏暗的路灯下忙碌,扫帚与地面的摩擦声,奏响城市最早的乐章,他们用双手唤醒沉睡的城市,却常常被人们忽视”;刻画菜市场的小贩,“他们为了微薄的利润讨价还价,在生活的重压下努力挣扎,却在顾客需要帮助时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展现出人性的善良”。通过这些真实而生动的描写,展现出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与善良。
在《江边拾忆》中,他回忆起重庆江边曾经的热闹景象,纤夫们喊着号子拉船,货船上的货物堆积如山,岸边的茶馆里坐满了歇脚的行人。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那些场景逐渐消失,他在文字中流露出对传统生活方式消逝的惋惜,同时也记录下城市发展的足迹。虽然暂无公开的获奖感言,但从他的创作中不难感受到他对文学的赤诚:“我愿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用文字为平凡人发声,为故乡留下永恒的记忆。”
这些川渝作家,以各自不同的创作风格和题材领域,在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的舞台上绽放光彩。他们的作品,或扎根乡土,描绘人间烟火;或探索人性,书写生命传奇;或跨越文化,搭建交流桥梁。他们用文字传承着川渝地区的文化血脉,也为中国文学的百花园增添了绚丽多彩的篇章,让川渝文学的光芒照亮了整个中国文坛。他们的创作之路仍在继续,如同川渝大地的江河,奔涌向前,永不停息,不断为中国文学注入新的活力与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