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在崎岖的山道上颠簸前行,陈玄策却浑然不觉。他摊开从大慈恩寺带出的古卷,就着火折子的微光,逐字逐句地研读那些神秘符号。车外,夜色深沉,唯有马蹄声和车轮碾过碎石的声响,在寂静的山间回荡。玄奘法师信中列出的官员名单被他反复摩挲,纸角已然发皱。
\"大人,我们已过蓝田关。\"车夫的声音从车外传来。陈玄策应了一声,却未放下手中的古卷。突然,他的手指停在了某处——那是一段用甲骨文书写的文字,虽已模糊,但依稀可辨\"天命轮转,帝王血引,双契归一,乾坤倒悬\"。结合此前巴赫拉姆的狂言,一个可怕的推测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形。
陈玄策猛地掀开马车帘子,冷风扑面而来,却让他的思绪愈发清晰。\"停车!\"他对车夫喊道。待马车停稳,他跳下马车,站在山道旁的巨石上,望着远处长安城的方向,目光中满是忧虑与决然。
\"大人?\"车夫不解地看着他。
陈玄策没有回答,而是从怀中掏出玉符拓片。月光下,拓片上的符文微微发亮,与古卷上的描述一一对应。他想起波斯使团在朝堂上展示的所谓\"证据\",那些刻意伪造的文书和残片,看似漏洞百出,实则暗藏玄机——它们并非单纯为了污蔑自己,更是为了引导众人将目光聚焦在玉符与终焉之器的关联上。
\"难道说......\"陈玄策喃喃自语,\"波斯人故意让我摧毁终焉之器?\"这个想法如惊雷般在他脑海中炸响。仔细回想当时的情景,迦叶宗在埃克巴坦那的所作所为,看似疯狂,实则像是在执行某种仪式,而终焉之器的位置、防守的薄弱点,都太过巧合。
他又想起蒋师仁在灞桥遇袭时拼死保护的密信。信中提到,波斯商人在河西走廊秘密运送的货物,并非表面上的香料、丝绸,而是大量的祭祀用品和神秘的符文石碑。结合古卷中\"双契共鸣需以特定仪式为引\"的记载,一个完整的阴谋轮廓逐渐清晰。
波斯人早已知晓玉符和终焉之器的秘密,他们故意挑起迦叶宗与大唐的冲突,借自己之手摧毁终焉之器,让玉符产生共鸣,从而确定其确切位置。而朝堂上的谣言、对自己的弹劾,则是为了分散大唐的注意力,同时营造出玉符是\"妖物\"的假象,为最终的阴谋做铺垫。
更可怕的是,他们收买朝中官员,渗透鸿胪寺,甚至在大慈恩寺安插眼线,就是为了确保在合适的时机,能让皇帝亲自参与到玉符的查验之中。一旦皇帝的鲜血与玉符接触,再配合终焉之器的残片和特定的祭祀仪式,阴阳双契将有可能合二为一。
\"大人,我们该继续赶路了。\"车夫的催促声将陈玄策拉回现实。
他深吸一口气,重新上了马车。\"直奔醴泉宫,\"陈玄策沉声道,\"此事刻不容缓。\"他知道,皇帝近日正在醴泉宫避暑,若能在此处见到陛下,或许还能及时阻止波斯人的阴谋。
马车再次启程,速度比之前更快。陈玄策在车内继续分析着各种线索。他想起王圭在朝堂上的种种表现,看似是为了维护法度,实则步步为营,将舆论引向对波斯人有利的方向。还有那些突然出现的市井谣言,关于玉符是\"妖物\"的说法,显然经过精心策划,目的就是让皇帝对玉符产生怀疑,从而亲自查验。
而波斯使团带来的狮身人面像贡品,其底座暗格的形状与玉符契合,绝不是巧合。那很可能是他们准备用来盛放帝王之血的容器,一旦阴谋得逞,后果将不堪设想。
陈玄策握紧了拳头。他必须尽快见到皇帝,将这一切如实禀报。但他也清楚,仅凭自己的推测和手中的古卷,很难让皇帝相信如此惊世骇俗的阴谋。他需要更多的证据,需要找到波斯人在长安的秘密据点,找到他们策划祭祀仪式的场地。
\"大人,前方有情况!\"车夫的惊呼声打断了他的思绪。陈玄策掀开帘子,只见前方山道上,数十辆马车正朝着长安城方向疾驰,车轮滚滚,扬起漫天尘土。借着月光,他隐约看到马车上印着波斯商队的标志。
\"跟上他们!\"陈玄策果断下令。直觉告诉他,这些马车里装载的,很可能就是波斯人阴谋的关键。或许,这就是他找到证据的机会。
马车悄悄跟在波斯商队后面,陈玄策心中暗自祈祷,希望这一次,能揭开波斯人阴谋的冰山一角,阻止即将到来的灾难。而此刻的长安城,依旧沉浸在表面的平静之中,却不知一场足以颠覆大唐的危机,正在暗处悄然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