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门诗
王融
豫北二山尚有移,河中一洲亦可为。
精诚必至霜尘下,意气所感金石离。
有子合掌修名立,时王权发美誉垂。
昔来勤心少骞堕,何不努力出忧危。
胜幡法鼓萦且击,智师道众纷以驰。
有生无我俨既列,无明有我孰能窥。
……
赏析:
《努力门诗》是王融创作的一首富含劝勉与哲理的诗歌,通过多样意象与深刻内涵,激励人们不懈奋进,并引导对生命哲理的思考。
一、劝勉主题:激发奋进,摆脱困境
1. 借典明志,强调人力可为: “豫北二山尚有移,河中一洲亦可为”,借“愚公移山”典故,以豫北二山可移、河中一洲可变,展现人力无穷。强调只要有决心与毅力,看似艰难之事皆能成功,为全诗奠定劝勉基调,激励人们勇于面对困难,相信自身力量。
2.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精诚必至霜尘下,意气所感金石离”,进一步阐述坚定信念与意志力量。“精诚必至”“意气所感”表明专注与决心能引发超乎想象效果,霜尘落下、金石分离象征突破困境,鼓励人们以赤诚之心、昂扬意气面对挑战,勇往直前。
3. 个人修行与为政典范:“有子合掌修名立,时王权发美誉垂”,从个人与为政者角度展开。子弟合掌修行获美名,体现个人通过努力可成就自我;君主适时用权得美誉,说明居高位者亦需努力施政。此句拓展劝勉范围,涵盖不同社会角色,强调各尽其责、努力进取。
4. 敦促奋进,摆脱忧危:“昔来勤心少骞堕,何不努力出忧危”,直截劝诫。“昔来”强调过往应勤奋,“少骞堕”警示避免懈怠,“出忧危”点明努力目的。此句言辞恳切,呼吁人们积极奋进,摆脱困境,突出努力对改变命运的重要性。
二、哲理内涵:融合佛理,启迪思考
1. 宗教意象,营造追求氛围:“胜幡法鼓萦且击,智师道众纷以驰”,描绘宗教活动场景。胜幡飘扬、法鼓敲击,营造庄严热烈氛围;智师引领道众奔走,象征对宗教真理追求。借宗教场景,暗示人们对生命真谛、人生正道积极探寻,为哲理阐述铺垫。
2. “有我”与“无我”之思:“有生无我俨既列,无明有我孰能窥”,引入佛教“有我”与“无我”概念。“有生无我”指出“无我”境界客观存在,需人追求;“无明有我”批判在愚痴状态执着“有我”,难窥真理。此句引导人们超越自我局限,摆脱无明,追求更高智慧,深化诗歌哲理内涵。
三、艺术特色:意象丰富,层次分明
1. 丰富意象,增强感染力:诗歌运用诸多意象,如豫北二山、河中一洲、霜尘、金石、胜幡法鼓等。自然意象展现坚韧力量,宗教意象增添神圣庄严,丰富内容同时,增强艺术感染力与表现力,使抽象劝勉与哲理具形象化呈现。
2. 结构清晰,层次递进:从借典强调人力,到阐述信念力量,再到不同角色劝勉,最后深入哲理思考,结构清晰,层次递进。先激发奋进决心,再引导思考生命哲理,逻辑紧密,使读者逐步领悟诗歌深意,实现劝勉与哲理传达的有机结合。
……
解析:
1. 豫北二山尚有移,河中一洲亦可为
- 意象与寓意:“豫北二山”暗指《列子·汤问》中愚公移山故事里的太行、王屋二山,这两座大山虽巍峨庞大,但在愚公及其子孙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终有被移走的可能。“河中一洲”代表河中的沙洲,相较于大山,看似更容易改变。诗人借这两个意象,意在表明无论面对多么艰巨或看似难以改变的事物,只要具备坚定的决心和不懈的努力,就有可能实现转变,强调了人力的伟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键作用,为全诗奠定了一种积极进取、不畏艰难的基调。
2. 精诚必至霜尘下,意气所感金石离
- 情感与力量的表达: “精诚必至”突出内心的真诚与专注达到极致,“霜尘下”形象地描绘出因精诚而产生的感化力量,仿佛能让霜尘都为之落下,寓意即使细微如霜尘之物,也会被这种真诚所打动。“意气所感”强调人的意志、气概所凝聚的情感,“金石离”则表示这种强烈的情感能够使坚硬的金石分离,极言意志与情感的强大感染力。此句进一步阐释,当人全身心投入,凭借坚定的信念与激昂的意气,就能产生超乎想象的力量,克服重重困难,达成看似不可能的目标,深化了努力可战胜艰难险阻的主题。
3. 有子合掌修名立,时王权发美誉垂
- 不同角色的努力与回报: “有子合掌”描绘的是子弟虔诚修行的姿态,这里“合掌”在宗教语境中常代表虔诚、专注。通过这种虔诚的修行,子弟能够树立起美好的名声,体现出个人通过自身努力与精神追求可以实现自我价值与声誉的提升。“时王权发”指在位的君主适时地运用权力,施行德政、善举。当君主能够恰当发挥权力的正面作用时,就会获得民众的赞誉,美名流传。此句从个人修行与君主为政两个层面,说明无论是普通个体还是身居高位者,只要积极努力、善用自身条件,都能收获良好的结果,丰富了诗歌所涵盖的劝勉范畴。
4. 昔来勤心少骞堕,何不努力出忧危
- 劝诫与警示: “昔来”回顾过去,强调从过去到现在的时间跨度,提醒人们一直以来都应保持某种态度。“勤心”即勤奋用心,是对待生活、事业等应有的积极态度。“少骞堕”则警示人们要尽量减少懈怠、堕落的行为,“骞堕”表示因意志不坚而出现的消极、退步状态。“何不努力出忧危”以反问的形式,语气强烈地敦促人们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摆脱忧愁与危险的处境。此句直截了当地点明诗歌劝人奋进的主旨,以过去为鉴,激励当下的人们要始终保持勤奋,克服消极情绪,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困境,走向更好的生活。
5. 胜幡法鼓萦且击,智师道众纷以驰
- 宗教场景与象征意义: “胜幡”在佛教中象征着胜利、吉祥,是一种具有宗教寓意的旗帜;“法鼓”则常用于宗教仪式,敲响法鼓有警醒、召唤、传递佛法等意义。“萦且击”描绘出法鼓敲响时声音萦绕回荡的场景,营造出一种庄严、热烈的宗教氛围。“智师”指智慧的师长,在宗教语境中通常是佛法高深、能引导众人修行的导师;“道众”即众多的信徒。“纷以驰”表现出智师引领下,信徒们纷纷奔走的热烈场面,象征着众人对宗教真理、精神追求的积极投入与热情践行。此句借宗教活动场景,不仅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更以这种充满活力与使命感的画面,隐喻人们在追求人生正道、真理等过程中应具备的积极态度与行动力,激励读者像虔诚的宗教信徒追求信仰一样,坚定地去追寻自己的目标。
6. 有生无我俨既列,无明有我孰能窥
- 佛理探讨与人生启示: “有生无我”涉及佛教的核心观念之一,即认为在世间万物(有生)之中,不应执着于个体实有的“我”,真正的智慧在于领悟“无我”的境界。“俨既列”表示这种“无我”的境界客观存在,如同摆在人们面前的一种真理,等待着人们去认识和体悟。“无明”在佛教中指愚痴、迷惑,是一种对事物本质缺乏正确认知的状态。“无明有我”则描述了处于无明状态下,人们执着于自我的观念,认为有一个真实、独立、永恒的“我”存在。“孰能窥”以反问的方式指出,在这种无明且执着“有我”的状态下,很难洞察事物的真相和生命的真谛。此句深入佛教哲理的探讨,引导读者反思自身对自我的认知,摆脱无明和对“我”的执着,以更超脱的视角去审视人生,追求更高层次的智慧与精神境界,从而深化了诗歌的思想内涵,使读者在思考人生意义和方向时获得更深层次的启示。
……
句译:
1. 豫北二山尚有移,河中一洲亦可为:
豫北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尚且能够被愚公及其子孙努力移走;河中的一片沙洲,同样也能够通过人力改变它的模样。
2. 精诚必至霜尘下,意气所感金石离:
只要内心的精诚达到极致,连霜尘都会被感动而落下;凭借高昂的意志和气概,能够让金石为之分离。
3. 有子合掌修名立,时王权发美誉垂:
年轻人若能虔诚地修行,就能树立起美好的声名;在位的君主若能适时恰当地运用权力,施行德政,也会获得民众的赞誉,美名流传。
4. 昔来勤心少骞堕,何不努力出忧危:
过去就应该始终勤奋用心,尽量避免懈怠堕落,为何不努力让自己摆脱忧愁与危险的处境呢?
5. 胜幡法鼓萦且击,智师道众纷以驰:
胜利的旗帜随风飘扬,法鼓被敲响,声音萦绕回荡;智慧的师长引领着众多的信徒,纷纷朝着目标奔走前行。
6. 有生无我俨既列,无明有我孰能窥:
在世间万物的生命现象中,“无我”的境界俨然客观存在;而处于愚痴、迷惑且执着于“有我”观念的状态下,又有谁能够洞察生命的真谛呢?
……
全译:
豫北的太行、王屋二山,尚有被移走的可能;河中的沙洲,也能够通过人力改变。
只要精诚达到极致,霜尘都会落下;意志气概所至,金石也能分离。
年轻人若虔诚修行,便能树立美名;君主适时施展权力,美誉便会流传。
一直以来都应勤奋用心,少些懈怠,为何不努力摆脱忧愁危险?
胜利的旗帜飘扬,法鼓敲响萦绕,智慧的师长带着众多信徒,纷纷奔走向前。
在生命中,“无我”的境界已然摆在那里,而在无明中执着“有我”,又有谁能洞察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