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瑶在塞外开设的医馆很快便开始接诊。医馆的门扉每天清晨还未完全亮起便被叩响,她每日天不亮就起身,披散着未及绾起的长发,便匆匆去熬煮当日所需的汤药。她每日亲自坐诊,为百姓们看病抓药。对于每一位病患,她都仔细询问饮食起居、发病过程,连病人衣物上沾着的草屑、鞋底的泥土,她都要仔细端详,试图从中寻找病情的蛛丝马迹。她的医术虽不算精湛,但好在细心耐心,再加上从京城带来的珍贵药材,治好了不少人的病。有些病症复杂的患者,她会连续几日守在病床前,记录病情变化,反复查阅从京城带来的医书典籍。百姓们对她感恩戴德,常常带着自家烤制的面饼、腌制的肉干前来感谢,他们将这些心意放在医馆门口,不待苏瑶反应便匆匆离去,只留下一句“苏姑娘菩萨心肠”在风中飘散。
楚墨寒常常在处理完军务后,悄然来到医馆。他总是远远地站在角落,看着苏瑶俯身安抚啼哭的孩童,为老人耐心讲解服药禁忌,她鬓角的碎发随着动作轻轻晃动,眼神专注而温柔。他看着这一幕,心中的敬佩与好感与日俱增。起初,他只是偶尔路过,后来却成了医馆的常客,有时会带来军中的伤员,有时则是单纯前来。他开始主动与苏瑶交流,向她讲述边疆的局势和面临的困难,从敌军的布防情况到军粮调配的难题,从士兵们的思乡情绪到当地部落的微妙关系,他都会毫无保留地说与她听。苏瑶也会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说与楚墨寒听,她曾提出利用当地丰富的牧草资源发展畜牧业,既可以解决军粮问题,又能改善百姓生活;还提议在重要关隘设立情报点,加强对敌军动向的侦查。两人常常一起探讨到深夜,烛火在他们身后投下长长的影子,窗外的月光洒在塞外广袤的大地上。
一日,边疆突发疫病,来势汹汹。短短几天时间,许多百姓都染上了疾病,咳嗽、发热、浑身无力,严重的甚至卧床不起。患病的人家门窗紧闭,街道上行人稀少,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压抑而恐惧的气息。苏瑶得知后,心急如焚,她不顾被传染的危险,亲自在医馆中调配药物,研究治疗方法。她将医馆中所有关于疫病的医书都搬了出来,铺满整个房间,一页页仔细翻阅,在泛黄的纸页间寻找可能的药方。她的手指在书页间快速翻动,有时会因为太过专注而被纸页划破,鲜血滴落在书上,她却浑然不觉。
楚墨寒也带领将士们维持秩序,帮助百姓。他组织人手将患病的百姓集中安置在空旷通风的营帐中,防止疫病进一步扩散。为了安抚恐慌的百姓,他每日都会亲自到各个安置点巡视,握住患者颤抖的手,用低沉而坚定的声音告诉他们一定会没事。同时,他派人快马加鞭前往京城,请求支援。然而,京城路途遥远,援军和药材一时难以抵达。
苏瑶和楚墨寒日夜忙碌,他们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苏瑶在医馆中救治病人,常常累得直不起腰,嗓子也因为不停说话变得沙哑。她不仅要为患者诊断治疗,还要安抚他们的情绪。有些患者因为病情加重而陷入绝望,苏瑶就坐在他们床边,轻声讲述一些康复患者的故事,给他们带来希望。楚墨寒则在外面保障物资供应和治安,他亲自带领士兵们押运粮草,确保医馆和安置点的物资充足。他还加强了边境的巡逻,防止敌军趁乱进犯。
在疫病最为严重的那几日,苏瑶和楚墨寒几乎没有合过眼。有一次,苏瑶在调配药物时突然眼前一黑,险些摔倒,幸好被赶来的楚墨寒扶住。楚墨寒看着她苍白的脸色和眼下浓重的青影,心疼得眉头紧皱:“瑶儿,你休息会儿吧,这里有我。”苏瑶却强撑着微笑摇头:“将军,百姓们还等着我,我不能休息。”楚墨寒无奈,只能默默守在她身边,为她递水擦汗,在她需要药材时,以最快的速度取来。
在他们的努力下,疫情终于得到了控制。当最后一位患者康复离开医馆时,苏瑶和楚墨寒站在医馆门口,看着阳光洒在这片历经磨难的土地上,两人相视一笑,眼中满是疲惫与欣慰。楚墨寒看着苏瑶疲惫却坚定的眼神,心中满是心疼与爱意。他认真地对苏瑶说:“瑶儿,你如此善良勇敢,是我楚墨寒之福。有你在身边,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守护好这片边疆。”说着,他轻轻将苏瑶散落在脸颊的发丝别到耳后,动作轻柔而温柔。
苏瑶红着脸,依偎在楚墨寒怀里,轻声道:“将军,以后我们一起努力,让边疆的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然而,边疆的危机并未解除。邻国时常在边境挑衅,楚墨寒时常要带兵出征。每次楚墨寒出征,苏瑶都在后方为他担心。她会在夜晚登上城墙,望着楚墨寒离去的方向,一站就是几个时辰。但她明白,自己不能拖楚墨寒的后腿。她在后方悉心照料百姓,为楚墨寒守护好后方,让他能够安心作战。她会组织百姓加固城墙,储备粮草,还教妇女们制作简易的绷带和草药包,以备不时之需。而楚墨寒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时,心中也时刻想着苏瑶,想着他们共同的目标,这成为了他在战场上拼搏的动力。两人在这边疆的岁月里,相互扶持,相互依靠,成为了彼此最重要的人,他们的感情也在这血与火的考验中愈发深厚,如同塞外那屹立不倒的胡杨,坚韧而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