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姐啊,是命苦,家里的老大,小时候就带着你、后来带你弟弟,如今你们都长大了,她还要下地干活;等结婚了,依然是他们家的老大,也是一堆一堆的活儿呢。”
张翠芳说完还叹了一口气。
“妈,那我姐结婚的时候,你多陪点钱。”
田建春知道上一世,大姐结婚的时候,陪嫁并不多,当时父母想着自己念书要花钱、而且还想着要给两个儿子盖房子呢。
“你念书要花钱、要是你弟弟也能出去了,还要花钱;再说了,家里就一层(幢)房子,将来你跟建东娶媳妇都得花钱呢。”
田建春一听母亲的话,立刻接过来。
“妈,姐姐长这么大,跟你一样干活在前,吃穿在后,想着的都是家里,等她结婚了,给她一点钱,这样她过起日子来,也有底气。再说了,咱们家也不是孩子好多个、更不是穷的叮当响。”
田建春的话,让张翠芳笑了,满脸的满足和幸福。
田红丹在一边听着,心里既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弟弟长大了、懂事儿,难过的是自己要嫁到人家,也不知道那家啥样儿呢。
虽然男方也是村里的,父母跟对方的父母都熟悉,只是有句俗话说‘不跟谁过日子不知道谁的底细如何’,田红丹多少有些忐忑。
后半晌三点多,田建春背着粪筐跟着母亲和姐姐一起下地去花生地里薅草。
路上遇到认识的,都打着招呼。
“你家老大放假了?”
“考大学了吧?考哪里了?”
村里的人,很多人不知道那些繁琐的过程。
“闺女今年结婚?”
“嗯,腊月,到时候喝酒来啊。”
“是得喝喝酒,沾沾喜气。你家这个考上了,不得请客(qie的发音)啊!”
“请,请,借你吉言啊。”
“你儿子真不错,还跟你们一起下地!”
“第一天,热情高着呢,过两天累着了,就不去了。”
张翠芳偶尔会替儿子回答着问题。
田建春看着母亲、姐姐跟村里人热乎乎的聊着天,自己不用多说,微笑着跟着点头就行。
他们家的花生地,在村子的东北方向,大约有两亩地,是长方形的一个长条,二十多根垄。
看着看不到头的地,田建春想着自己确实不知道田间劳作的辛苦。
田红丹看着弟弟一脸的茫然。
“看不到头?”
她记得她小时候跟着母亲来地里薅草的时候,每次看不到地头都是先发愁。
“是啊,看不到头、就觉得好长好长。”
田建春没说的是,如同看不到希望尽头的人生一样,让人无力也无奈。
“放心吧,咱们娘仨,一个来回儿就搞完了;而且手是英雄汉、眼是王八蛋,动手干就是。”
田红丹干活,比一般的男人都爽利的。
“这么多垄,咱们一个来回儿就能走完?”田建春左右看看,太惊讶了。
“建东第一次来,三根垄,现在人家五六根都没问题了。”
田红丹表扬小弟不忘记‘奚落’大弟。
“好,我也五根试试?我在前面?有落下的草,你们提醒我。”
田建春不调皮,倒是很想跃跃欲试。
“你别听你姐的,你在中间,三五根都行,剩下的我们俩一分就可以。”
张翠芳瞪一眼闺女,看着丫头笑的贼兮兮。
“妈,筐呢?背着?”
田红丹再也忍不住了,弯着腰哈哈大笑。
张翠芳看着儿子,也笑了。
“放地头?那草咋办?不是说带回去喂猪喂鸡?”
“就放地头儿,可以随便捡一点,也可以在桑棵头上随便拔点草带回去就行;花生地里的草,拔下来就把土甩了,横放在花生秧子上,一两天就晒死了。”
张翠芳耐心的给儿子解释。
于是张翠芳和田红丹率先往前开干,田建春也学着母亲和姐姐的样子,小心翼翼地叉开腿,骑在垄上,然后一点点的往前挪。
刚开始,他的动作还有些生疏,脚步也不太稳,时不时就会不小心踩到花生秧子。
田红丹眼尖,在一旁喊道:“建春,看着点脚下,别把花生秧踩坏了。再说了,你不用那么小步!没有草的就可以往前走的!”
田建春脸一红,连忙调整姿势,更加专注地看着脚下的垄。
“别着急,一会儿适应适应就好了。”
张翠芳嘱咐儿子。
三人就这样慢悠悠地向前推进,一会儿猫腰薅草、一会儿站直了身子巡视一段儿。
过一会儿,额头都冒出了细密的汗珠。
田建春直直身躯,抬手擦了擦汗,对着母亲和姐姐说,“看着简单,真做了才知道,也不容易啊。怪不得课文里都写‘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
“是啊,收成都是一个汗珠子摔八瓣辛苦得来的。”
田建春听了姐姐的话,咬咬牙,继续弯腰薅草。
不知不觉,他们已经薅完了一半的垄长。
田建春直身、扭头回望,看着身后那一片整理得干干净净的花生地,心中涌起一股成就感:“没想到我也能干。”
田红丹笑着说:“是啊,啥都是这样的,不会的就学,学了就干,然后就会干了。”
太阳越来越西落了,娘仨的影子跟旁边的棒子秸影子一样,越来越长,阳光不那么晒了,还有微风习习吹来。
眼看着就到头了,而田建春的腰,几乎都直不起来了,不过他看着神采奕奕的姐姐、和满脸疲惫的母亲,也没吭声,继续低头看着花生地里的杂草,甚至逞强一下,帮母亲多薅两根垄。
而田红丹看到弟弟的行为,也没说啥,只是默默的往弟弟那边“挤”了两垄。
张翠芳哪会看不到姐弟俩的动作,只能悄悄的抿抿嘴,享受着儿女的小小的孝顺动作。
太阳落山了,光线不是特别明亮了,娘仨也终于到了地头。
田建春看着她们的‘成就’,再看看远处的‘来处’,一阵自豪涌上心头。
“哇,咱们也不是特别慢啊。”
张翠芳看着儿子,再看看闺女,也是一脸的自豪。
娘仨又从花生地里穿回来,看到杂草再薅出来,顺便捡着花生秧子上横放的杂草,拿到地头去,最后背回家,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