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那日的晨雾还未散尽,萤火虫基地的竹林已挂满了水晶灯。夏晚星穿着绣着萤火图腾的中式嫁衣,指尖划过袖口的银线——那是沈母用沈父旧纪录片胶片的金属线织成的,每一针都透着“光的经纬”。
“夏姐姐,非洲的阿月送来了礼物!”李想举着雕花木箱跑过来,箱中是撒哈拉沙漠的细沙与中国萤石混合的“光沙”,在晨光中闪烁着双色光芒。沈慕言穿着改良中山装走来,衣襟上别着用沙漠萤翅膜制成的襟花,与夏晚星的胸针遥相呼应。
婚礼仪式在竹林深处的圆形草坪举行。当《萤火之舞》的琴声响起时,三百个“萤火新苗”的孩子手捧玻璃灯走上台,灯中飞舞的是中国金斑萤与非洲沙漠萤的后代,光带在晨雾中交织成彩虹。沈雨彤穿着干练的司仪服,声音哽咽:“这些光,跨越了半个地球来见证爱情。”
“现在,请新人交换信物。”陈曼作为证婚人,举起托盘上的银戒。夏晚星注意到她手腕上戴着“萤火公益”的手环——那是她用盛世传媒的赔偿金定制的,上面刻着“向光而生”。沈慕言将戒指戴在夏晚星手上时,忽然说:“这枚戒指的银,来自云南萤光湖底的矿石。”
这时,无人机群在天空组成萤火图案,投影在竹林幕布上——竟是沈父1998年拍摄的《竹林萤火》与夏晚星《城市微光》的混剪。当老胶片里的萤火与现代镜头中的灯笼重合时,全场响起掌声。夏晚星忽然想起第十八章开头的水晶灯,它们折射的光与幕布上的影像交叠,如同光的年轮。
“我们承诺,”夏晚星对着麦克风,声音穿过竹林,“将婚礼所有礼金注入‘萤火全球基金’,用于记录南极科考站的极光守护者。”沈慕言握紧她的手,补充道:“我父亲曾说,光的终极形态,是让每个角落都有记录光的人。”
仪式高潮,孩子们放飞了万只人工孵化的萤火虫。夏晚星看着漫天飞舞的光点,忽然看见其中一只翅膀上有特殊的纹路——像极了沈父日记里画的“光的方程式”。沈慕言指着那只萤火,在她耳边低语:“是‘传承一号’的第四代。”
婚宴设在沈宅花园,老桂树下摆放着“光的记忆”展柜:沈父的旧摄像机、夏晚星的第一份策划案、阿月的金斑萤照片、陈曼的支教日记……最显眼的位置,是个透明容器,里面装着全球各地的“光沙”,标签上写着:“光无国界,因爱共振”。
“我找到父亲当年未完成的纪录片了。”沈慕言牵着夏晚星走进阁楼,月光透过天窗洒在胶片上。屏幕亮起,出现年轻的沈父对着镜头说:“若你看见这段影像,或许我的光已遇上你的光,愿它们共生共燃。”夏晚星忽然想想起第十八章开头的金属线,泪水滑落。
深夜的萤火虫基地,夏晚星和沈慕言并肩坐在初遇的老槐树下。他拿出个木质八音盒,转动发条,奏出的竟是《城市微光》纪录片的主题曲。“我让李想把孩子们的笑声做成了音轨。”沈慕言打开盒盖,里面旋转的不是芭蕾舞者,而是微型萤火灯。
“看那边。”夏晚星指向竹林深处,只见无数萤火正朝着他们飞来,在两人头顶形成光的穹顶。她想起一路走来的点滴——从盛世传媒楼下的失意到非洲沙漠的坚守,从资本博弈到初心不改,忽然明白:这场婚礼不是故事的结局,而是光的永续接力的起点。
沈慕言轻轻吻去她的泪水,戒指与胸针在萤火中闪烁。这时,手机收到阿月的视频祝福,背景是非洲孩子们用中文唱的《萤火》。夏晚星微笑着回复,屏幕光映在她眼中,与漫天萤火、身边爱人的目光交织成永恒的星河。
她知道,第十八章的故事里,光以婚礼的形式完成了又一次神圣的传承。那些曾被拒绝的眼泪、被质疑的坚持、被资本考验的初心,都在这一刻化作了照亮前路的光。而未来的旅程,无论走向南极的极光还是亚马逊的雨林,只要心炬永续,萤火便能燎原,因为光的故事,永远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