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元年腊月初,长安城飘起了细雪。太医署医学院的庭院里,三十名军医学徒正在雪中练习包扎手法,呼出的白气与药炉升腾的烟雾交融在一起。李承乾裹着狐裘站在廊下,小脸冻得通红,却不肯回屋取暖。
\"殿下,该用药了。\"小福子捧着鎏金手炉匆匆走来,\"孙真人叮嘱过,这'扶正固本汤'要趁热喝。\"
李承乾接过药碗,黑褐色的药汁映出他略显疲惫的面容。自从协助孙思邈编纂医书、筹建养济院以来,他已经连续半月熬夜到三更天。
药刚喝到一半,院门处突然传来一阵骚动。只见程处弼搀着个衣衫褴褛的老农闯了进来,身后还跟着几个抬门板的士兵,板上躺着个面色青紫的少年。
\"快请孙真人!\"程处弼大喊,\"这孩子在城外晕倒了!\"
医学院的诊室内,孙思邈正在为少年施针。李承乾站在一旁,看着老农颤巍巍地从怀中掏出几个铜钱:\"神医...小老儿只有这些...\"
孙思邈头也不抬:\"老道治病,从不收钱。\"
老农突然跪地磕头:\"可...可这是官家的医馆啊!小老儿听说,官医只给贵人看病...\"
李承乾心头一震,上前扶起老人:\"老伯放心,孙师父是太医署医学博士,专为百姓治病。\"
老农将信将疑地看向四周,目光在满墙的医书和精致的铜人模型上逡巡:\"可这地方...\"
\"殿下。\"孙思邈突然开口,\"烦请取'苏合香丸'来。\"
李承乾连忙从药柜取药,却见孙思邈对他使了个眼色。顺着目光看去,那少年腰间的破布下,赫然露出一道狰狞的鞭痕!
\"这是...\"
老农突然老泪纵横:\"都是那群税吏!我儿不过说了句'秋粮还未入库',就...\"
李承乾小手攥得发白。他早听说有些州县官吏横征暴敛,却不想在长安城外就有此等恶行!
少年服下药丸后渐渐苏醒,孙思邈为其处理好伤口,又包了几副药。送走千恩万谢的父子俩后,老道长叹一声:\"殿下现在明白,为何百姓讳疾忌医了吧?\"
两仪殿内,李世民正在批阅奏章。李承乾规规矩矩地行礼,然后捧上一卷奏疏:\"儿臣有本上奏。\"
\"哦?\"李世民饶有兴趣地放下朱笔,\"乾儿近来不是忙着编医书吗?\"
\"正是为此事。\"李承乾展开奏疏,\"儿臣请于各州县设'惠民药局',免费为贫民诊疗。\"
李世民眉头微皱:\"这花费...\"
\"儿臣算过了。\"李承乾早有准备,又取出一本账册,\"若用官田种植药材,以囚徒充药工,再令地方富户捐资,朝廷只需出三成费用。\"
李世民翻阅账册,眼中渐渐露出赞许:\"这法子倒周全。只是医从何来?\"
\"太医署医学现有生徒五十人,半年后可派往各州。\"李承乾眼睛发亮,\"另外,儿臣想请父皇下旨,命各州县推荐聪慧童子入京学医,学成后回本地任职。\"
正说着,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户部尚书戴胄匆匆进殿:\"陛下,万年县上报,有税吏擅增秋赋,鞭打百姓...\"
李承乾心头一跳——这不正是那对父子遭遇的事吗?
李世民面色一沉:\"查!严惩不贷!\"转向李承乾时,语气缓和了些,\"乾儿,你那惠民药局之事,就由你和戴爱卿共同操办吧。\"
腊月十五,京兆府划拨的官田上,数百名囚徒正在翻整冻土。李承乾踩着积雪巡视,身旁的司农寺官员喋喋不休:\"殿下,这隆冬时节种药,怕是...\"
\"孙师父说了,有些药材就需冬播。\"李承乾指向远处,\"那片种当归,这边种黄芪。来年开春再补种些金银花。\"
正说着,一个瘦小的身影突然冲到李承乾面前跪下:\"殿下开恩!家父不是歹人,只是交不起税才...\"
李承乾定睛一看,竟是那日在医学院救治的少年!
监工连忙解释:\"这是新送来的囚徒赵五,因抗税被判苦役三个月。\"
少年泪流满面:\"殿下,那税吏多收了三成...\"
李承乾心头火起,却强自镇定:\"你父亲呢?\"
\"在...在那边...\"少年指向药田边缘,一个佝偻身影正在吃力地搬运石块。
李承乾走过去,发现赵老汉的鞭伤已经溃烂化脓。他立即命人送去医学院,又转身对司农寺官员道:\"传孤令,凡有伤病在身的囚徒,一律先医治后服役。\"
当晚,李承乾在东宫书房奋笔疾书,草拟《囚徒医疗令》。长孙冲在一旁研墨,忍不住问:\"表弟真要管这事?那些税吏背后...\"
\"我知道。\"李承乾笔下不停,\"但既然看见了,就不能装作不知道。\"
腊月二十,大雪纷飞。李世民在温室殿设小宴,只召了房玄龄、杜如晦和长孙无忌三位心腹大臣。令人意外的是,十岁的太子也在邀请之列。
\"乾儿,听说你最近在整顿税吏?\"李世民抿了口温酒,状似随意地问道。
李承乾放下筷子:\"儿臣只是发现万年县有税吏横征暴敛,已请戴尚书彻查。\"
\"不止万年县。\"杜如晦咳嗽两声,\"京兆府所辖二十三县,有七县上报类似事件。\"
房玄龄叹息:\"新朝初立,难免有些胥吏趁机渔利。\"
长孙无忌给李承乾夹了块鹿肉:\"太子仁厚,但此事牵涉甚广...\"
\"舅舅,那些百姓连看病的钱都没有了!\"李承乾突然提高声音,\"儿臣亲眼看见...\"
话未说完,他突然剧烈咳嗽起来,小脸涨得通红。
李世民皱眉:\"怎么了?\"
长孙冲连忙解释:\"殿下连日冒雪巡视药田,染了风寒。\"
\"胡闹!\"李世民拍案而起,\"传孙思邈!\"
东宫寝殿内,孙思邈正在为李承乾施针。小太子烧得双颊通红,却还惦记着惠民药局的事:\"师父...那些药材...\"
\"殿下安心养病。\"孙思邈捻动金针,\"药田有老道看着。\"
李世民坐在榻边,眉头紧锁:\"小小年纪,逞什么强!\"
\"父皇...\"李承乾虚弱地抓住父亲的衣袖,\"儿臣不是逞强。那些百姓...真的很难...\"
看着儿子病中仍念念不忘百姓疾苦,李世民神色渐缓。他转向孙思邈:\"真人,太子这病...\"
\"无碍,只是劳累过度。\"孙思邈收针,\"老道开剂'参苏饮',静养三日即可。\"
待孙思邈退下后,李世民突然道:\"乾儿,你那惠民药局的章程,拿来给朕看看。\"
李承乾眼睛一亮,挣扎着要起身,被父亲按回榻上:\"躺着说就行。\"
于是,在这个飘雪的夜晚,大唐的太子和皇帝就着一盏灯火,细细商讨起惠民药局的各项细则。当李承乾说到要在各州县立\"施药碑\",刻上常用方剂供百姓自取时,李世民终于露出笑容:\"这主意妙!\"
贞观二年正月十五,长安城张灯结彩。最热闹的不是东西两市,而是新落成的\"京师惠民药局\"。门前排起长队,都是听闻免费诊治前来求医的百姓。
药局正堂上,孙思邈亲自坐诊。李承乾带着痊愈的赵家父子在一旁帮忙。少年赵二郎已经成了药童,正熟练地给银针消毒。
\"殿下。\"赵老汉突然跪下,捧着一篮鸡蛋,\"小老儿没什么值钱的...\"
李承乾连忙扶起他:\"老伯不必如此。对了,您家的税赋...\"
\"免了!\"赵老汉激动地说,\"戴大人查明了真相,那税吏已经被流放!\"
正说着,门外突然传来鸣锣开道声。李世民微服而来,身后跟着房玄龄等人。
\"朕来看看太子的惠民药局。\"李世民环视四周,满意地点头,\"不错,比朕想象的还好。\"
孙思邈上前见礼,李世民却拦住他:\"真人不必多礼。朕今日来,还有一事相求。\"
说着,他取出一道圣旨:\"即日起,在各道设立'医学提举司',由孙思邈总领天下医政。\"
李承乾惊喜地看向师父。孙思邈沉吟片刻,郑重接过圣旨:\"老道领旨。不过...\"
\"真人还有何求?\"
\"请陛下准许老道继续在惠民药局坐诊。\"孙思邈看向门外排队的人群,\"毕竟,医者本分是治病救人。\"
李世民大笑:\"准了!\"
离开时,李承乾回头望去。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孙思邈银白的须发上,也照在求医百姓期盼的脸上。他忽然想起道长常说的那句话——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