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四年正月,岭南道进贡的十车稻种运抵长安时,李承乾发现押运官神色异常。他掀开苫布,只见本该金黄的稻谷上布满霉斑,散发着一股刺鼻的酸腐味。
\"沿途可曾遇雨?\"李承乾拈起几粒霉变的稻种问道。
押运官跪地颤抖:\"过长江后连晴七日,只在潼关遇过晨露...\"
太医署的孙守真剖开稻壳,突然\"咦\"了一声。他用银针挑出些许黑色粉末:\"这不是寻常霉变,倒像是人为掺了明矾和醋糟的混合物。\"
李承乾眼神骤冷。这种手法他前世在农科院见过——分明是要让种子在短期内迅速腐败!他立即命人彻查运输记录,发现稻种在荆州换船时,曾被某位\"崔观察\"请去验看过。
\"荆州刺史崔元礼,\"长孙冲低声道,\"博陵崔氏旁支。\"
正当众人束手无策时,老农周德旺提出个大胆想法:\"老汉年轻时见过,岭南稻种壳厚,或许内里还有生机...\"
李承乾当即决定冒险一试。他们在皇庄辟出半亩暖炕,用温水浸泡霉稻三日,再混入草木灰搅拌。第七日清晨,竟真有零星嫩芽破壳而出!
\"快看这芽势!\"周老汉激动得胡须直颤,\"比咱关中的稻种壮实多了!\"
李承乾却盯着那些未发芽的稻种出神。他突然取来《齐民要术》,翻到\"水稻篇\"指着一行小字:\"岭南稻喜暖,播种前需曝晒三日。\"
\"我们都被误导了。\"他冷笑道,\"有人故意让稻种受潮发霉,就是怕我们看出这批稻种根本不适合直接播种!\"
二月初的大朝会上,一场关于\"是否推广岭南稻\"的辩论激烈展开。
\"《周礼》有云:'种谷必因地利'。\"王珪捧着笏板出列,\"强行推广南稻,违背祖宗之法!\"
李承乾不慌不忙命人抬上两个陶瓮。一个装着关中常见的粳米,另一个是岭南稻米煮成的饭食。
\"请诸公品尝。\"太子亲手为大臣们盛饭,\"这岭南稻虽粒型细长,但亩产比北方稻高出两成。\"
当反对派还在咀嚼时,他又展示了几株稻苗:\"这是经三次驯化的新种。保留了南方稻的产量,又能耐关中春寒。\"
崔敦礼突然发难:\"听闻太子为育种,竟动用将作监打造'暖房',耗费炭薪逾万斤!\"
\"比起五姓七望冬日赏梅的温室,\"李承乾微笑反击,\"本宫这暖房还省了七成炭火呢。\"
三月播种季,李承乾亲自在昆明池畔主持\"御田插秧\"。正当他赤脚踩进水田时,岸边突然传来惊呼——几条翻着白肚的死鱼正顺着灌渠漂来!
\"水里有毒!\"孙守真用银簪试水后惊呼。紧急排查发现,上游有人向渠中倾倒捣碎的乌头汁液。
更蹊跷的是,同日在终南山\"代耕帮\"的秘密粮仓外,也发现了相同的毒鱼。领头的独臂老兵张忠盯着鱼鳃上的紫色痕迹,突然想起武德七年征讨刘黑闼时,曾在崔氏庄园见过这种毒草...
面对接二连三的破坏,李承乾决定兵行险着。他公开宣布育种失败,暗地里却将稻种分成三路:一路由老兵护送走蜀道入汉中;一路借漕运混入盐包发往山东;最后一路最精良的种子,竟藏在太医署的药囊里运往洛阳。
\"这叫'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他对不解的长孙冲解释,\"我们真正要推广的不是岭南原种,而是与本地稻杂交的新品种。\"
四月春深时,三个试验点相继传来捷报。最成功的汉中试验田里,新稻株比传统品种高出半尺,穗头沉甸甸地弯成优美的弧线。
就当稻改初见成效时,长安市面突然流传起一种说法:吃岭南稻会得\"脚气病\"(注:唐代对维生素b1缺乏症的称呼)。更诡异的是,确实有部分试种区的农民出现下肢浮肿症状。
李承乾亲自查访病患,发现他们有个共同点——都把新稻碾得过于精白,而且只吃稻米不吃杂粮。
\"问题不在稻子本身。\"他召集太医署众人,\"《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需得编写《稻麦混食法》...\"
就在他伏案编写食疗方子时,窗外突然飞入一支弩箭,将绢布钉在案几上。箭杆上缠着的纸条墨迹淋漓:\"北稻南移,天理不容!\"
弩箭钉入案几的刹那,李承乾本能地侧身翻滚。箭尾仍在颤动,第二支箭已破窗而入,深深扎进他方才坐着的蒲团。
\"有刺客!\"东宫侍卫的呼喝声此起彼伏。长孙冲一个箭步上前拔剑护住太子,却见李承乾正盯着箭杆上的纸条出神——那墨迹在烛光下泛着诡异的青紫色。
\"别碰!\"孙守真急忙用银针试探,\"箭镞淬了乌头汁,见血封喉!\"
窗外传来打斗声,片刻后侍卫押来一个满脸血污的汉子。那人左腕处赫然刺着崔氏部曲的标记,却在被擒时咬碎了齿间毒囊。
\"死士...\"李承乾擦去额角冷汗,突然发现纸条背面还藏着几粒紫色稻种。孙守真接过查验,银针瞬间变黑:\"与毒鱼同源!\"
#### (2)医农合璧
太医署的铜釜里煮着各色药草,李承乾将《齐民要术》与《神农本草经》并排摊开。
\"乌头毒性畏防风。\"孙守真研磨着药粉,\"但若直接撒入田间,恐怕伤苗。\"
老农周德旺突然插话:\"老汉记得,种过大蒜的地不长虫...\"
三人对视一眼,立即着手试验。他们将防风药汁混入大蒜捣成的糊状物,涂抹在稻种表面。三日后播种,不仅毒虫避让,稻苗竟比寻常的更显青翠。
\"妙哉!\"李承乾抚掌大笑,\"这'药衣种法'当记入《农医通鉴》!\"
#### (3)谣言之战
长安西市的茶肆里,说书人正绘声绘色讲述\"南稻噬腿\"的怪谈。忽有个粗布汉子拍案而起:\"放屁!俺家吃新稻三月,如今挑得动两百斤谷子!\"
众人哗然中,汉子扯开裤腿——肌肉虬结的小腿哪有半分浮肿?他随即掏出块木牌:\"终南山'代耕帮'第三队队正,奉命来拆穿这些鬼话!\"
同日,各坊突然出现许多挑着新稻叫卖的货郎。他们当场架锅煮饭,邀请路人品尝。更妙的是,每袋米里都附赠一小包杂粮,裹着《稻麦混食法》的绢布食谱。
#### (4)金殿对决
五月大朝,崔敦礼捧着笏板出列:\"陛下!岭南稻引发民乱,请即刻废止!\"
李世民尚未开口,殿外突然传来喧哗。十余名农夫抬着三筐稻谷闯入,为首的老汉竟是周德旺。
\"小民冒死进言!\"他跪地捧起沉甸甸的稻穗,\"这'贞观新稻'亩产四石,比旧种多收一石半!那些说稻子有毒的...\"老汉突然掀开衣襟,露出腰间狰狞的刀伤,\"是有人要杀小民灭口!\"
李承乾适时呈上证据:从刺客身上搜出的崔氏令牌,与乌头毒草采购的账册。最致命的是份密信——崔元礼指使人在新稻区投放病死的瘟鸡,伪装成\"稻瘟病\"。
#### (5)漠北黑手
正当崔敦礼面如死灰时,边关急报打破沉寂:突厥使团携\"紫云稻\"来访,声称可解大唐饥荒!
\"好个'雪中送炭'。\"李世民冷笑,\"宣。\"
突厥使者昂首入殿,献上的稻种却让李承乾瞳孔骤缩——那紫色纹路与毒箭上的如出一辙!太医署当场验出其中混有绝育药,种植三年后的土地将寸草不生。
\"陛下明鉴!\"使者慌忙跪地,\"这必是有人栽赃...\"话音未落,终南山老兵押着个粟特商人上殿,从他袖中抖出崔氏与突厥可汗往来的密函。
#### (6)稻浪滔天
秋分祭典上,李世民亲手将\"贞观新稻\"撒入太庙前的祭田。远处官道上,插着各州旗帜的牛车正源源不断运来新稻——汉中亩产四石二斗,山东三石八斗,连往年只能种黍米的陇右山地都收了三石!
崔氏别院里,李承乾看着满仓被查获的陈粮,对崔敦礼轻声道:\"这些粮食若早入市,何至于有饥荒?\"老者瘫坐在《氏族志》竹简上,突然发现最后一卷已被朱笔划去\"崔氏\"之名。
夕阳西下,李承乾站在终南山巅。脚下是无边稻浪,风中传来孩童新编的谣曲:\"岭南穗,关中风,皇帝田里金浪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