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九年夏,长安城笼罩在闷热之中。
李承乾站在弘文馆的高阁上,望着远处工部衙门进进出出的官吏。历时半年的《氏族志》编纂已近尾声,这部重新评定天下士族等第的巨着,即将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
\"殿下,这是最新修订的稿本。\"房玄龄将一摞竹简轻轻放在案几上,额头上还带着细密的汗珠,\"按陛下旨意,以当朝官爵高低为序,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氏已降至第三等。\"
李承乾展开竹简,手指在\"博陵崔氏\"几个字上轻轻摩挲。这个绵延数百年的北方豪族,曾经连皇室都不放在眼里,如今终于要被拉下神坛。
\"崔氏那边有何动静?\"
房玄龄苦笑:\"崔民干昨日在朝会上当场撕了奏本,称这是'数典忘祖'。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十二家联名上书,请求陛下收回成命。\"
李承乾冷笑一声。这些世家大族把持仕途数百年,如今要打破他们的特权,自然要拼命反抗。他合上竹简:\"明日大朝会,父皇会当廷宣布《氏族志》颁行天下。\"
\"老臣担心的正是这个。\"房玄龄压低声音,\"刚接到密报,五姓七望暗中联络了山东、河北的族人数百,正在赶来长安的路上。\"
李承乾眉头一皱。这是要聚众请愿,向朝廷施压啊。他略一思索:\"传令十六卫加强城门巡查,凡有世家子弟聚集,立即驱散。\"
房玄龄刚退下,杜荷就急匆匆跑来:\"殿下,出事了!国子监几十名生员突然罢课,聚集在孔庙前哭祭!\"
李承乾手中毛笔一顿。这些监生八成又是世家子弟煽动的。他更衣出门,决定亲自去看看情况。
国子监外,孔庙前的广场上跪着几十名白衣监生,他们面前摆着孔子牌位,有人甚至披发跣足,作悲痛欲绝状。四周围满了看热闹的百姓。
\"殿下,要驱散他们吗?\"杜荷小声问。
李承乾摇头:\"先看看再说。\"
只见一个年约二十的监生突然站起,悲愤高呼:\"《氏族志》贬抑先贤之后,实乃背弃圣人之教!吾等宁可撞死在孔庙前,也要保全士族清誉!\"
这番煽动性的话语立刻引起一片附和。李承乾眯起眼睛,认出此人正是崔民干的嫡孙崔宗之。
\"去把马周叫来。\"李承乾吩咐杜荷,\"再准备些凉茶和坐席。\"
不多时,马周带着一队东宫侍卫推着几辆木车而来。车上满载凉茶、胡饼和蒲席。
\"诸位先贤门生。\"马周高声道,\"太子殿下闻诸位为道统请命,特赐茶水解暑。殿下言道,朝廷修《氏族志》,正是为彰明'选贤与能'之大义,绝非轻慢圣学。\"
这番举动大出监生们意料。他们本以为会遭到驱赶,没想到太子不仅不怪罪,还派人送茶慰问。几个为首的监生面面相觑,气势顿时弱了三分。
崔宗之见势不妙,高喊道:\"《氏族志》将崔、卢等圣贤之后贬为三等,此乃奇耻大辱!\"
马周不慌不忙:\"这位兄台此言差矣。孔子有教无类,何曾以门第论人?今朝廷唯才是举,正是光大圣人之道。\"
崔宗之语塞。其他监生闻言,纷纷窃窃私语。马周趁机又道:\"《氏族志》中新增'文学'一科,专录诗书传家者。诸位若有真才实学,何愁家声不显?\"
这一招以退为进,顿时分化了监生队伍。不少人本就为前程担忧,听说另有晋身之阶,立刻动摇了。不到一个时辰,请愿人群便渐渐散去。
回到东宫,李承乾对马周的表现十分满意:\"卿家今日机变,甚合孤意。\"
马周却忧心忡忡:\"殿下,今日虽暂时平息,但世家不会善罢甘休。臣听闻他们正在联络各地大族,准备明日大朝会上联名抗辩。\"
李承乾冷笑一声:\"让他们闹去。你且看这个——\"他从案头取出一卷竹简,\"这是河东柳氏、京兆韦氏等十八家联名支持《氏族志》的奏疏。\"
马周恍然大悟。原来太子早已暗中分化世家势力,拉拢了一部分与崔、卢等大族有矛盾的世家。
\"殿下高明!不过...\"马周犹豫道,\"明日大朝会,若崔民干等人当廷抗辩...\"
李承乾胸有成竹:\"孤自有应对之策。\"
次日五更,太极殿前已聚集了数百名官员。李承乾身着朝服站在丹墀上,冷眼旁观着下方的暗流涌动。崔民干、卢赤松等世家重臣聚在一处,不时向这边投来愤恨的目光。
\"陛下驾到!\"
随着内侍的高唱,李世民龙行虎步登上御座。朝臣三呼万岁后,房玄龄出班奏道:\"臣奉旨编纂《氏族志》已成,请陛下御览。\"
李世民接过厚厚的书册,当众宣布:\"自即日起,《氏族志》颁行天下,婚姻、选官皆以此为据!\"
\"陛下!\"崔民干突然出列,老泪纵横,\"老臣先祖崔琰乃汉末名臣,世代清贵。今贬为三等,老臣无颜见祖宗于地下啊!\"
卢赤松也跪地哭诉:\"范阳卢氏自汉以来,出过二十八位两千石,岂能屈居三等?\"
一时间,十几位世家出身的官员纷纷跪地,太极殿上一片哭诉之声。
李承乾冷眼看着这场表演。就在李世民要开口时,他忽然出列:\"诸位大臣所言差矣。《氏族志》以当朝功业为序,正是激励士族为国效力。若论先祖功业...\"他话锋一转,\"崔民干,你嫡孙崔宗之昨日聚众闹事,该当何罪?\"
崔民干脸色大变:\"老臣...老臣不知此事...\"
\"不知?\"李承乾从袖中掏出一份供词,\"崔宗之已供认,是受你指使,意在胁迫朝廷!\"
朝堂上一片哗然。李世民适时拍案:\"崔民干,你可知罪?\"
崔民干瘫软在地,面如死灰。这时,更令人震惊的一幕出现了——京兆韦氏家主韦挺突然出列:\"陛下,臣要弹劾崔民干贪赃枉法!\"他从袖中取出一本账册,\"这是崔氏在汴州强买民田、逼死人命的罪证!\"
紧接着,河东柳氏、薛氏等家主纷纷出列举报崔氏、卢氏等的不法之事。朝堂上顿时乱作一团,世家大族互相攻讦,丑态百出。
\"肃静!\"李世民一声厉喝,太极殿立刻鸦雀无声。皇帝冷冷扫视着下方跪伏的世家重臣:\"朕本欲给你们留些体面,奈何你们自取其辱!崔民干革职查办,其余人等罚俸一年,《氏族志》即日颁行,不得再议!\"
退朝后,李承乾刚走出太极殿,就被一个身着紫袍的老者拦住去路——正是荥阳郑氏家主郑元璹。
\"太子殿下好手段。\"郑元璹阴测测地说,\"不过殿下可曾想过,没有世家支持,这大唐江山能坐得稳吗?\"
李承乾淡然一笑:\"郑公多虑了。朝廷取士,唯才是举。没有张良、萧何,高祖照样开创汉室;没有你们这些世家,大唐只会更兴盛。\"
郑元璹脸色铁青,拂袖而去。
回到东宫,李承乾刚换下朝服,杜荷就急匆匆跑来:\"殿下,边关急报!突厥余部联合薛延陀,寇犯朔州!\"
李承乾心头一震。历史上贞观六年确实有过一次突厥反扑,但规模不大。他展开军报细看,却发现情况比记忆中严重得多——敌军竟有五万之众,还配备了精良的攻城器械!
\"传兵部尚书杜如晦!\"
不多时,杜如晦匆匆赶到,脸色凝重:\"殿下,此事蹊跷。突厥残部哪来这么多精良装备?据斥候报告,他们的云梯、冲车,竟与将作监新制的样式一模一样!\"
李承乾瞳孔一缩。将作监的图纸可是机密,除非...
\"查!彻查将作监近半年所有经手人员!\"
当夜,李承乾正在东宫审阅边关军报,忽闻窗外一声轻响。他警觉抬头,只见一片柳叶飘落案头——这是他与暗探约定的信号。
\"进来。\"
一个黑影悄无声息闪入,正是派去监视郑氏的密探:\"殿下,查清了!将作监有个叫郑虔的录事,是郑元璹的远亲,上月曾秘密离京三日。\"
李承乾眼中寒光一闪。果然如此!世家大族为报复《氏族志》之事,竟不惜勾结外敌!
\"继续盯着,不要打草惊蛇。另外,传孤令,命并州都督李绩加强戒备,严防敌军偷袭粮道。\"
密探退下后,李承乾在灯下沉思。世家与突厥勾结,这已不是简单的政治斗争,而是叛国大罪。但要彻底铲除这些根深蒂固的世家大族,还需要更确凿的证据。
次日清晨,李承乾正要前往兵部议事,忽有内侍慌张来报:\"殿下!不好了!郑元璹带着十几家世族长老跪在朱雀门前,声称要'尸谏'!\"
李承乾手中军报\"啪\"地掉在地上。所谓\"尸谏\",就是死谏,这些人是要以命相搏啊!他更衣出门,决定亲自处理。
朱雀门前,十几位白发苍苍的世族长老跪成一排,每人面前摆着一把匕首。四周围满了看热闹的百姓,议论纷纷。
郑元璹见太子到来,高声道:\"太子殿下!《氏族志》辱没先贤,老朽等今日当血溅此地,以正视听!\"
李承乾冷笑一声:\"郑公好大的阵仗。不过...\"他突然提高声量,\"在你死谏之前,不如先解释解释,令侄郑虔为何要向突厥泄露将作监机密?\"
郑元璹脸色大变:\"殿下...殿下血口喷人!\"
\"是吗?\"李承乾一挥手,侍卫押上一个被五花大绑的瘦小男子,\"认识他吗?这是昨夜在泾阳抓获的突厥细作,他怀里可揣着郑虔的亲笔信呢!\"
围观的百姓顿时哗然。郑元璹面如死灰,突然抓起匕首就要自刎,被眼疾手快的侍卫一把拦住。
\"想死?没那么容易。\"李承乾厉声道,\"来人!将这些通敌叛国之人全部拿下,押送大理寺严审!\"
回到东宫,李承乾立即起草奏章,详述世家勾结突厥的罪证。正要派人送往两仪殿,忽闻内侍高呼:\"陛下驾到!\"
李世民龙行虎步走入殿中,身后跟着一队千牛卫。皇帝面色阴沉,从袖中掏出一封密信:\"你看看这个。\"
李承乾展开一看,竟是吐谷浑可汗写给郑元璹的密信,约定秋后同时起兵,瓜分河西!
\"父皇,这...\"
\"朕早料到世家不会善罢甘休,只是没想到他们竟敢通敌卖国!\"李世民眼中杀机毕露,\"朕已命李靖率精兵三万驰援朔州,至于这些世家...\"
李承乾躬身道:\"儿臣请命彻查此案,还天下一个公道。\"
李世民拍了拍儿子肩膀:\"朕正有此意。记住,除恶务尽,但也要注意分寸。五姓七望毕竟树大根深,牵连太广恐伤国本。\"
\"儿臣明白。\"
送走皇帝后,李承乾站在东宫大殿前,望着远处巍峨的宫墙。这场与世家大族的斗争,终于到了图穷匕见的时刻。而他这个穿越者,将亲手终结这个延续数百年的门阀政治时代,为寒门士子打开通往庙堂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