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三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
李承乾站在太极殿前,看着一队队精锐禁军列队而过。明日李世民将御驾亲征高句丽,这是贞观以来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几乎调动了大半个帝国的力量。
\"殿下,这是刚送到的军报。\"兵部侍郎杜楚客快步走来,递上一封火漆密信,\"营州都督张俭已攻占辽东城,歼敌八千!\"
李承乾展开军报,眉头舒展。辽东城是高句丽西线重镇,此战告捷,为大军东进扫清了障碍。
\"粮草辎重可跟上了?\"
\"按殿下吩咐,已从登州水师转运十万石军粮至卑沙城。\"杜楚客犹豫片刻,\"只是...朝中仍有大臣反对亲征,认为劳师远征恐重蹈隋炀帝覆辙。\"
李承乾冷笑一声。这些文臣哪懂得父亲的心思?高句丽不除,东北永无宁日。更何况...
\"杜大人可知道,渊盖苏文上月杀了多少亲唐派大臣?\"
杜楚客摇头。
\"一百三十七人,包括老人和妇孺。\"李承乾声音冰冷,\"此等残暴之徒,若不诛灭,何以彰显天朝威严?\"
正说着,一名内侍匆匆赶来:\"殿下,陛下召见!\"
两仪殿内,李世民正在批阅最后的出征准备。见太子进来,皇帝放下朱笔:\"承乾,朕走之后,朝政就交给你了。\"
李承乾躬身行礼:\"父皇放心,儿臣必当尽心竭力。\"
\"朕已命房玄龄、长孙无忌辅佐你。\"李世民目光深邃,\"另外,李建成关在天牢最底层,没有朕的手谕,任何人不得探视。\"
李承乾心头一凛。父亲这是担心有人借机生事啊。
\"儿臣明白。\"
\"还有一事。\"李世民从案头取出一份密报,\"渊盖苏文派使者联络薛延陀,意图南北夹击。朕已命李积加强北疆防御,但你也要提高警惕。\"
李承乾郑重点头。薛延陀是东突厥灭亡后崛起的草原新势力,若与高句丽联手,确实麻烦。
\"父皇,儿臣建议派使者联络回纥,许以厚利,牵制薛延陀。\"
李世民眼前一亮:\"此议甚善!就交给你去办。\"
离开两仪殿,李承乾径直去了天牢。在最底层的水牢中,李建成被铁链锁在石壁上,浑身湿透,却依然挺直腰背。
\"大伯别来无恙?\"李承乾站在牢门外,声音平静。
李建成抬头,露出一个讥讽的笑容:\"贤侄是来送我一程的?\"
\"父皇明日亲征高句丽。\"李承乾直视对方眼睛,\"大伯可有话要说?\"
李建成突然大笑:\"我那弟弟还是这般自负!他以为高句丽是吐谷浑那般好对付?辽东苦寒之地,城坚池深,当年杨广百万大军都铩羽而归...\"
\"此一时彼一时。\"李承乾打断他,\"如今我大唐有水师之利,可从海路直捣腹地;有新罗为盟,可南北夹击。更何况...\"他意味深长地顿了顿,\"渊盖苏文弑君篡位,高句丽内部分崩离析。\"
李建成眼中闪过一丝诧异:\"你倒看得明白。不过...\"他压低声音,\"渊盖苏文已与倭国结盟,倭国水师不日将北上助战。届时唐军腹背受敌,必败无疑!\"
李承乾心头一震。倭国!这个东海岛国向来与高句丽交好,若真派水师参战...
\"多谢大伯提醒。\"李承乾不动声色地转身,\"侄儿会转告父皇的。\"
离开天牢,李承乾立即派人去鸿胪寺查证倭国动向。同时,他下令加强登州水师戒备,并派快马传讯刘仁轨,命其警惕倭国水师。
次日清晨,长安城外旌旗招展,十万大军整装待发。李世民一身金甲,在朝阳下熠熠生辉。李承乾率领文武百官,在灞桥为皇帝送行。
\"承乾,记住朕的嘱咐。\"李世民临行前再次叮嘱,\"朝政以稳为主,若有要事,八百里加急送朕御览。\"
\"儿臣谨记。\"李承乾跪地行礼,\"祝父皇旗开得胜,早日凯旋!\"
随着号角长鸣,东征大军浩浩荡荡出发。李承乾站在高高的城楼上,目送队伍远去,直到最后一杆旗帜消失在地平线上。
回到东宫,李承乾立即召集重臣议事。房玄龄、长孙无忌、马周等人分列两侧,气氛凝重。
\"殿下,这是各地送来的奏章。\"马周捧着一摞文书,\"多是春耕、漕运等常事。\"
李承乾接过翻了翻:\"传孤令,各州县务必保证春耕,不得因征调民夫耽误农时。另外,命司农寺派出劝农使,巡视各地。\"
长孙无忌赞许地点头:\"殿下仁厚。民以食为天,确是不可轻忽。\"
\"还有一事。\"房玄龄忧心忡忡,\"近日长安粮价微涨,恐有奸商囤积居奇。\"
李承乾略一思索:\"开常平仓,以平价售粮。同时查抄几家大粮商的仓库,若发现囤积,严惩不贷!\"
正议着,杜荷匆匆进来:\"殿下!鸿胪寺急报!倭国遣使入朝,已到扬州!\"
李承乾眉头一皱。倭国此时来使,必有所图。
\"使者何人?\"
\"自称犬上三田耜,说是来...来学习大唐文化的。\"
李承乾冷笑。学习文化?怕是来探听虚实的吧!
\"好生接待,但不要透露军情。另外,派人盯紧他们的一举一动。\"
随着李世民亲征,朝政重担全落在李承乾肩上。每日天不亮就要批阅奏章,接见大臣,常常忙到深夜。但更让他忧心的是前线战况——虽然唐军连战连捷,但高句丽人据城死守,进展比预期缓慢。
一个月后,坏消息终于传来:唐军久攻白岩城不下,伤亡惨重;更糟的是,倭国水师突然出现在熊津外海,袭击了新罗补给船队!
\"果然来了!\"李承乾拍案而起,\"传令刘仁轨,立即南下迎击倭国水师!\"
\"殿下,还有更棘手的。\"马周递上另一份密报,\"薛延陀真珠可汗率十万骑南下,已攻破云州!\"
屋漏偏逢连夜雨!李承乾额头渗出细密汗珠。父亲主力深陷辽东,若薛延陀长驱直入...
\"立即传令李积,全力阻击!同时调陇右、朔方兵马驰援。\"李承乾思索片刻,\"另外,派使者急赴回纥,请他们出兵牵制薛延陀后方。\"
命令刚发出,又有急报传来——河北大旱,饥民开始流徙!
李承乾只觉一阵眩晕。内忧外患齐至,这分明是对他监国能力的严峻考验。
\"开义仓赈灾!命沿途州县设粥厂,绝不能让流民形成规模。\"他强自镇定,\"另外,传太医署组织疾医,防止疫病流行。\"
接下来的日子,李承乾几乎住在了政事堂。前方战报、各地灾情、朝中政务如潮水般涌来,他不得不昼夜不停地处理。短短半月,人就瘦了一圈。
\"殿下,您该休息了。\"马周心疼地劝道。
李承乾摇摇头,指着案头堆积如山的奏章:\"百姓疾苦,岂能懈怠?\"
正说着,杜荷兴冲冲跑来:\"殿下!大捷!李靖大将军攻破白岩城,歼敌万余!\"
李承乾长舒一口气。总算有个好消息!
\"还有更好的消息。\"杜荷继续道,\"刘仁轨水师大败倭国舰队,击沉敌船三十余艘!倭国残部已逃回本土!\"
李承乾拍案叫绝:\"好!刘仁轨果然不负所托!\"
随着这两个捷报,局势开始好转。回纥应约出兵袭击薛延陀后方,迫使真珠可汗回师救援;河北旱情也因及时赈济,没有酿成大乱。
这一日,李承乾正在批阅奏章,忽闻殿外一阵骚动。一名风尘仆仆的信使踉跄闯入:\"殿下!辽东急报!陛下...陛下在白狼山遭伏击,身中毒箭!\"
\"什么?!\"李承乾手中朱笔啪嗒落地,\"陛下伤势如何?\"
\"箭伤不深,但箭上淬了毒,军医正在全力救治...\"信使声音发抖,\"李靖大将军命小的八百里加急,请太子速做决断!\"
李承乾脑中嗡嗡作响。父亲受伤,军心必乱。若高句丽趁机反扑...
\"传孤令,立即准备车驾,孤要亲赴辽东!\"
\"殿下不可!\"房玄龄厉声劝阻,\"国不可一日无君,若您离京,万一...\"
\"房相多虑了。\"李承乾已恢复镇定,\"父皇生死未卜,儿臣岂能安坐长安?朝政暂由您和长孙大人主持,有要事快马送朕...送孤决断。\"
他险些说漏了嘴,幸好众人心神不宁,没有察觉。
当夜,李承乾只带三百精锐禁卫,悄然离开长安。为争取时间,一行人轻装简从,日夜兼程。
七日后,当李承乾抵达辽东唐军大营时,眼前景象让他心头一紧——营中士气低迷,将士们面带忧色。中军大帐外,李靖、张俭等将领跪地相迎。
\"陛下情况如何?\"李承乾急问。
李靖老泪纵横:\"殿下...陛下箭伤虽无大碍,但毒性猛烈,至今昏迷不醒...\"
李承乾三步并作两步冲入大帐。只见李世民躺在榻上,面色铁青,呼吸微弱,与平日英武形象判若两人。
\"父皇...\"李承乾跪在榻前,握住父亲冰冷的手。
\"殿下节哀...\"军医低声道,\"陛下所中之毒名为'断肠散',无药可解...\"
\"放屁!\"李承乾厉声打断,\"陛下乃真龙天子,岂会为区区毒药所害?传孤令,悬赏千金,寻访名医!\"
当夜,李承乾召集众将议事。李靖汇报了当前战况:唐军虽攻占白岩城,但伤亡惨重;渊盖苏文集结十万大军,正朝白狼山逼近。
\"殿下,如今军心不稳,不如暂且退守辽东城...\"张俭小心翼翼建议。
\"不可!\"李承乾断然拒绝,\"一旦退兵,前功尽弃!传孤令,全军戒备,准备迎敌!\"
\"可是陛下...\"
\"父皇由孤亲自照料。\"李承乾目光坚定,\"尔等只需专心战事,务必击退来犯之敌!\"
众将领命而去。李承乾回到御帐,看着昏迷不醒的父亲,心如刀绞。历史上李世民确实亲征高句丽,但并未记载中毒之事。难道因为自己的出现,改变了历史走向?
\"报——\"一名侍卫慌张闯入,\"营外来了个游方道士,说是能解'断肠散'之毒!\"
李承乾精神一振:\"快请!\"
不多时,一个须发皆白的老道飘然而入。此人仙风道骨,手持拂尘,见到太子也不跪拜,只是微微颔首。
\"道长真能解毒?\"李承乾急切地问。
老道不答,先为李世民把脉,片刻后道:\"此毒确系'断肠散',但陛下真龙护体,毒性未入心脉。老朽有一'还魂丹',或可一试。\"
李承乾看着那枚乌黑的药丸,心中迟疑。若此人有诈...
\"殿下若不信,老朽可先试药。\"老道说着就要将药丸一分为二。
\"不必了。\"李承乾下定决心,\"孤信你。\"
药丸服下后,众人屏息等待。约莫半个时辰,李世民的面色竟渐渐红润起来,呼吸也趋于平稳。
\"陛下洪福齐天!\"军医惊喜道,\"脉搏已趋平稳!\"
李承乾长舒一口气,转身要向老道致谢,却发现帐中早已不见其踪影。
\"那道长呢?\"
侍卫们面面相觑:\"刚...刚才还在...\"
李承乾心中惊疑,却也无暇深究。因为就在这时,帐外突然响起震天的喊杀声——高句丽人夜袭大营!
\"保护陛下!\"李承乾拔剑出鞘,冲出御帐。
只见营寨四处火起,喊杀声震天。高句丽军如潮水般涌来,唐军仓促应战,节节败退。
\"殿下快走!\"李靖浑身是血地奔来,\"营寨守不住了,末将断后!\"
李承乾咬牙道:\"不,孤与将士们共存亡!传令,全军向御帐靠拢,结成圆阵!\"
危急时刻,李承乾展现出非凡的统帅才能。他命令弓箭手占据制高点,步兵持盾结阵,骑兵两翼策应,硬是顶住了高句丽人的猛攻。
就在战况胶着之际,高句丽军后方突然大乱——一支生力军从侧翼杀入,旗帜上赫然写着\"新罗\"二字!
\"是新罗援军!\"唐军将士欢呼雀跃。
原来金春秋伤愈后,得知唐皇遇险,立即率两万精兵来援。高句丽军腹背受敌,顿时阵脚大乱。
混战中,李承乾发现高句丽中军有一金甲大将,正声嘶力竭地指挥部下。那人鹰鼻鹞眼,面容阴鸷,必是渊盖苏文无疑!
\"擒贼先擒王!\"李承乾翻身上马,率亲卫直扑中军。
渊盖苏文见势不妙,拨马便走。李承乾穷追不舍,两人一前一后冲出战场,向白狼山深处疾驰。
\"渊盖苏文!\"李承乾高喊,\"你弑君篡位,残害忠良,今日就是你的死期!\"
渊盖苏文突然勒马转身,张弓搭箭:\"小娃娃,找死!\"
利箭破空而来,李承乾侧身闪避,同时掷出手中长枪。渊盖苏文躲闪不及,被刺中右肩,跌落马下。
\"保护大人!\"几名高句丽亲兵拼死相护,拖着重伤的渊盖苏文逃入山林。
李承乾正要追击,忽闻身后传来熟悉的号角声——那是唐军集结的号令!
当他赶回大营时,一个天大的惊喜正等着他:李世民醒了!
\"父皇!\"李承乾跪在榻前,热泪盈眶。
李世民虚弱地抬手抚摸儿子满是血污的脸:\"朕都听说了...你做得很好...\"
原来那老道的\"还魂丹\"确实神奇,加上李世民体质过人,竟在生死关头苏醒过来。
\"渊盖苏文...跑了...\"李承乾惭愧地说。
\"无妨。\"李世民微微一笑,\"经此一败,高句丽士气已堕。传朕旨意,全军休整三日,然后...直捣平壤!\"
李承乾重重点头。他知道,这场东征终于迎来转机。而那个在背后搅动风云的渊盖苏文,终将为自己的野心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