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五年春日,李承乾带着胞弟李泰在东宫庭院放纸鸢。竹骨棉纸扎成的\"玄鸟\"风筝掠过廊檐,泰儿拍着小手惊呼:\"二哥看!鸢尾巴上的字在动!\"原来纸鸢尾翼用竹纸印刷了《诗经》名句,风一吹动便似诗句流转。乳母抱着刚满周岁的妹妹晋阳公主追过来,小丫头抓着鸢线不放,口水滴在纸鸢背上,竟晕开个小小的\"心\"形水渍。
书房里,太子少师于志宁正对着纸鸢皱眉:\"殿下,《礼记》云'士不戏器',此等玩物恐伤威仪。\"李承乾却递过一卷竹纸版《风筝考》:\"于师请看,后汉李尤《风筝赋》早有记载,且此鸢用的是将作监的边角料纸,也算物尽其用。\"泰儿趁机指着鸢身的\"贞观纸\"戳记:\"于师你看,这和我课本上的印子一样!\"
早朝归来的李世民恰好撞见这幕。他接过纸鸢细看,发现鸢身暗纹竟是用磁石粉末印的八卦图,阳光透过时在青砖上投下流动的光影。\"倒是个劝学的好法子。\"皇帝笑着摸摸晋阳公主的头,小丫头突然抓起父皇的玉带銙,在纸鸢背面敲出一串声响——那是李承乾特意设计的\"纸鸢八音\",不同部位敲击能发出宫商角徵羽。
中书省的政事堂里,岑文本正用竹纸奏折奏对。突然一阵风过,奏折散落满地,其中一张飘到魏征面前。老臣拾起细看,发现纸背用淡墨画着个打瞌睡的小官,旁边注:\"此臣昨日早朝所见,纸贱故敢写照。\"魏征素来严肃,此刻却忍不住捋须而笑,将纸折成纸船放在茶盏里。
退朝后的偏殿茶歇,李承乾给房玄龄递过竹纸茶帖:\"梁国公尝尝此茶,用竹纸包贮,香气不散。\"房玄龄打开纸包,见茶叶根根分明,纸内侧还印着采茶图。旁边的尉迟敬德却大咧咧地用竹纸擦嘴:\"太子这纸比帛巾好用,就是太薄——某能一拳捅破!\"说罢真的握拳作势,吓得旁边的许敬宗忙按住他胳膊。
最妙的是\"纸谏\"制度。李承乾让谏官们用竹纸写短谏,每张纸限三十字,贴在偏殿的\"谏纸屏\"上。一日李世民看见屏上有张谏纸:\"陛下昨日宴饮,酒过三巡。\"字迹稚嫩,竟是泰儿所写。皇帝笑着摘下谏纸,转身对李承乾说:\"看来这竹纸,连稚子都敢用了。\"
端午家宴设在九成宫的临湖殿。长孙皇后指着食盒里的粽子笑:\"二郎看,这是用靛蓝纸包的'益智粽',纸面上还印着屈原像。\"李承乾接过纸包,发现靛蓝纸经水浸后颜色更深,屈原像的衣袂处竟用了防伪的\"流水纹\"。晋阳公主抱着纸包不放,把屈原像的胡须当成了面条。
席间,李承乾给父母展示新制的\"纸火锅\"。竹纸涂以桃胶防水,下面用茶蜡加热,羊肉片在纸锅中翻滚却不烧穿。李世民夹起一片肉:\"此纸若能推广,百姓冬日便可少用铜锅。\"长孙皇后却注意到纸锅边缘的缠枝纹:\"这纹样是从棉纺社的织女那里学的吧?倒比官窑瓷器更显烟火气。\"
饭后的\"纸灯雅集\"更有趣。李承乾让宫人用竹纸扎成莲花灯,每个灯底都有个小机关——点燃灯芯后,热气会带动纸灯内的\"走马纸\",上面印着《论语》故事徐徐转动。泰儿追着灯跑,不小心撞翻了一盏,灯油洒在竹纸上却未透背,反而晕出个\"仁\"字形状。
征讨高昌的誓师大会上,李靖指着士兵的纸甲大笑:\"太子这纸甲,比铁甲轻十倍,就是不知能否挡箭?\"李承乾让亲卫当场演示:弓箭手在二十步外射箭,纸甲虽被射穿,却将箭头裹住难以拔出。旁边的侯君集摸着纸甲里层:\"里面垫的是棉纸絮,倒像我家娘子做的棉袄。\"
军议时,李承乾展开竹纸绘制的《高昌地形图》。地图用不同颜色的竹纸拼贴而成,绿洲处用靛蓝纸,沙漠用麦秆纸,甚至标出了地下水源的\"纸制水脉图\"。薛万彻指着地图上的折痕:\"太子这纸图,折了百次都不断,比羊皮地图方便多了。\"说罢真的反复折叠,地图上的朱标路线始终清晰。
最得军心的是\"纸家书\"。李承乾让将作监特制军邮竹纸,纸页边缘印着\"平安\"二字,士兵写信时撕下此边,家人收到便知安好。一个老兵展示家书:\"我婆娘在纸背画了个灶台,说等我回去,用太子的纸锅煮羊肉。\"周围的士兵哄笑起来,军营里难得有了轻松气氛。
弘文馆的\"纸戏坊\"里,李承乾正陪父母观看纸影戏。匠人用半透明竹纸剪出《西游记》人物,灯光一照,唐僧的锦襕袈裟在纸影上泛着桃胶的光泽。晋阳公主看得入迷,伸手去抓纸影中的孙悟空,却把灯打翻了,竹纸影人儿遇火竟只卷边不燃烧——原来纸里掺了太医署的防火药材。
课后的\"纸艺课\"更热闹。泰儿用竹纸折了只栩栩如生的蝴蝶,翅膀上还印着他刚学的\"飞\"字。长孙皇后拿起蝴蝶细看,发现翅膀边缘用了棉纺社的\"缫丝纸\",轻薄如翼。李承乾趁机呈上学生们的\"纸艺作品集\",其中有个寒门学子用废纸折的\"谏官俑\",官帽上还写着\"直言\"二字。
傍晚的御花园,李世民看着孩子们用纸船在太液池里比赛。泰儿的纸船用了防水的槐胶纸,而晋阳公主的船底贴着块小磁石,能被岸边的磁石基座吸引。皇帝笑着对李承乾说:\"二郎这纸,让皇家后院都多了些人间烟火气。\"说罢弯腰捡起漂到岸边的纸船,船底用墨写着\"愿四海升平\"。
深秋的西市,李承乾微服看\"纸市\"。卖胡饼的老汉用靛蓝纸包饼,纸面上印着\"吃饼识字\"的顺口溜;画摊的画师用竹纸现场作画,画完直接卷成纸筒售卖;甚至有乞丐用纸折了\"乞巧盒\",里面放着讨来的铜钱,盒面写着\"一分也是情\"。
宫城的漏刻房里,新制的\"纸漏\"正在试水。竹纸卷成的漏斗状容器,漏水速度比铜漏更均匀,旁边的时辰纸上自动印出刻度。值守的宦官指着纸漏笑道:\"以前换铜壶要三个人,现在换纸漏斗,小太监就能办。\"
终南山的造纸书院里,老工匠陈默正在教学徒辨认纸纹。他指着一张竹纸:\"看这帘纹,像不像渭水波纹?这是今年新出的'水纹纸'。\"学徒们传阅着纸样,发现背面还用磁石粉印了暗记,对着阳光能看到\"贞观五年\"的字样。
暮色中的东宫,李承乾看着妹妹晋阳公主在竹纸上涂鸦。小丫头用口水沾着纸页,把自己的小手印按在上面,旁边歪歪扭扭写着\"二哥\"。他拿起这张\"纸宝\",突然想起白日里西市的景象——那些用竹纸包药的郎中、用纸糊窗的百姓、甚至用纸折鸢的孩童,这薄薄的纸页,早已融入大唐的人间烟火,成为寻常日子里,最温暖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