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酷热难当。
李承乾站在白狼山顶,眺望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一个月前的那场夜袭,已成为唐军转守为攻的转折点。渊盖苏文重伤逃回平壤后,高句丽军心涣散,唐军趁机连克数城,如今已逼近鸭绿水。
\"殿下,陛下召见。\"一名亲卫快步走来。
御帐内,李世民正与李靖、张俭等将领议事。虽然箭毒已清,但皇帝的脸色仍有些苍白,精神却异常矍铄。
\"承乾来了。\"李世民招手示意他近前,\"看看这个。\"
案几上摊着一张羊皮地图,详细标注了平壤周边的地形和防御。李承乾一眼认出,这正是历史上唐军攻灭高句丽的进军路线。
\"父皇要强渡鸭绿水?\"
\"不错。\"李世民手指地图,\"李靖率主力从正面渡江,吸引敌军注意;同时刘仁轨水师沿大同江北上,直捣平壤!\"
李承乾注意到父亲的手指在一个叫\"乌骨城\"的地方点了点:\"这里地势险要,是高句丽西线最后屏障。渊盖苏文必会重兵把守。\"
\"殿下放心。\"李靖信心十足,\"老臣已派死士混入城中,届时里应外合,必能一举攻克!\"
正议着,一名斥候慌张闯入:\"报——渊盖苏文斩杀劝降大臣十二人,将首级悬挂城门,誓与平壤共存亡!\"
帐中众将哗然。李世民冷笑一声:\"垂死挣扎!传令三军,明日渡江!\"
次日黎明,唐军开始强渡鸭绿水。高句丽军沿江布防,箭如雨下。李承乾亲率三千死士,乘快船率先渡江。箭矢呼啸声中,不断有人中箭落水,但余者依然奋勇向前。
\"杀!\"李承乾第一个跃上江岸,挥剑砍翻两名高句丽士兵。唐军士气大振,纷纷登岸,很快在江东岸建立起桥头堡。
就在主力渡江之际,一个意外发生了——上游突然传来雷鸣般的轰响,江水暴涨!
\"不好!渊盖苏文决堤放水了!\"李靖脸色大变。
滔天洪水奔涌而下,瞬间冲垮了唐军搭建的浮桥。数千名正在渡江的唐军将士被卷入激流,惨叫声不绝于耳。
\"鸣金收兵!\"李世民当机立断。
首战受挫,唐军伤亡近万。当夜军议上,众将面色凝重。
\"陛下,粮草仅够半月之用。\"张俭忧心忡忡,\"若不能速战速决...\"
\"刘仁轨水师到哪了?\"李世民沉声问。
\"刚接到鸽信,已过大同江口,但遭遇高句丽水军阻击,进展缓慢。\"
李承乾突然想起历史上唐太宗征高句丽时,也曾因洪水受阻,最终选择撤军。难道这次又要功亏一篑?
\"父皇,儿臣有一计。\"李承乾指向地图上的乌骨城,\"既然正面强攻不利,不如佯攻乌骨,实则派精兵绕道北上,从背后突袭平壤!\"
李世民眼前一亮:\"此计甚妙!不过...\"皇帝话锋一转,\"绕道行军艰险异常,需一胆大心细之将统领。\"
\"儿臣愿往!\"
帐中众将愕然。太子乃国之根本,岂能轻涉险地?
\"不可!\"李靖第一个反对,\"殿下万金之躯...\"
\"李将军多虑了。\"李承乾胸有成竹,\"儿臣只需三千精骑,轻装简从,五日便可绕到平壤背后。届时举火为号,与主力前后夹击!\"
李世民凝视儿子良久,缓缓点头:\"准了。但你必须带上秦琼之子秦怀道,此人熟悉辽东地形。\"
三日后,一支轻骑兵悄然离开大营,向北疾驰。李承乾身着普通将领铠甲,与秦怀道并辔而行。为掩人耳目,所有人都换上了高句丽降卒的衣甲。
\"殿下,前面就是摩天岭。\"秦怀道指着远处巍峨的山脉,\"翻过此山,再行百余里便是平壤。\"
李承乾望着那陡峭的山势,不禁皱眉。这样的地形,骑兵如何通过?
\"有条小路,可容单骑通行。\"秦怀道看出他的忧虑,\"只是...常有猛兽出没。\"
\"比起高句丽人,猛兽算什么?\"李承乾下令,\"全军下马,牵马步行!\"
摩天岭果然险峻异常。最窄处仅容一人侧身而过,脚下是万丈深渊。不时有碎石滚落,令人胆战心惊。
走到半山腰时,前方突然传来一声虎啸!一头吊睛白额猛虎拦在路中,獠牙森然。
\"保护殿下!\"亲卫们立即拔刀。
\"不可!\"秦怀道急忙制止,\"此处狭窄,若惊了猛虎,恐有人坠崖。\"他从怀中取出一包药粉,缓缓上前,\"此乃雄黄粉,可驱猛兽...\"
那猛虎嗅到雄黄气味,果然低吼着退后,最终转身离去。众人长舒一口气。
翻过摩天岭,眼前豁然开朗——平壤城遥遥在望!李承乾立即派出斥候,侦查敌情。
\"殿下,好消息!\"斥候回报,\"渊盖苏文将主力都调往乌骨城,平壤守军不足五千!\"
李承乾大喜:\"传令全军休整一夜,明日攻城!\"
次日拂晓,唐军精骑突然出现在平壤西门外。守军猝不及防,仓促应战。李承乾身先士卒,率军猛攻。就在城门将破之际,城内突然喊杀声四起——原来早先混入城的唐军死士趁机发难!
内外夹击之下,西门很快失守。李承乾率军冲入城中,直扑王宫。街道上,高句丽军民四散奔逃,乱作一团。
\"报——渊盖苏文闻讯回援,距城仅二十里!\"
\"来得正好!\"李承乾冷笑,\"传令放火为号,通知主力来援!\"
平壤城头,狼烟冲天。正在乌骨城与高句丽主力对峙的李世民见状,立即下令全军出击。渊盖苏文腹背受敌,大军溃不成军,本人仅率数百骑突围东逃。
当李世民踏入高句丽王宫时,李承乾已控制了全城。
\"父皇,儿臣幸不辱命!\"李承乾单膝跪地。
李世民扶起儿子,眼中满是赞许:\"我儿立此大功,朕心甚慰!\"
\"渊盖苏文逃了...\"
\"无妨。\"李世民冷笑,\"丧家之犬,不足为虑。传朕旨意,安抚百姓,厚葬战死者,高句丽自此为大唐安东都护府!\"
就在唐军欢庆胜利之际,一名侍卫慌张来报:\"陛下!高句丽宝库中发现此物!\"
呈上来的是一枚鎏金铜印,上刻\"大唐隐太子之印\"六字!
李承乾心头一震——这是李建成的印玺!看来他与渊盖苏文勾结之事确凿无疑。
李世民面色阴沉:\"搜!给朕搜遍全城,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然而搜查三日,始终未发现李建成踪迹。倒是在王宫密室中找到了他与渊盖苏文的往来密信,内容全是如何联手对抗大唐。
\"父皇,看来大伯又逃了。\"李承乾叹息道。
李世民收起密信:\"无妨。丧家之犬,掀不起什么风浪了。\"皇帝话锋一转,\"高句丽虽平,但百废待兴。朕决定留李靖镇守,设立安东都护府,你意下如何?\"
\"父皇圣明。不过...\"李承乾犹豫片刻,\"儿臣以为,高句丽民风彪悍,若只靠武力镇压,恐难持久。不如...\"
他详细阐述了\"以夷制夷\"的策略:任用亲唐的高句丽贵族管理地方,推广汉文化,通婚融合。同时开放互市,让高句丽百姓得享太平之利。
\"善!\"李世民欣然采纳,\"此事就交给你去办。\"
接下来的日子,李承乾忙于安抚高句丽遗民。他亲自接见降臣,量才录用;开仓放粮,赈济贫民;甚至亲自为阵亡的高句丽将士主持祭礼。这些举措很快赢得了当地民心,反抗情绪逐渐平息。
一个月后,李世民决定班师回朝。临行前,安东都护府举行了隆重的立碑仪式。碑文由李承乾亲自撰写,用汉文和高句丽文双语铭刻,记述了大唐平定高句丽的经过,以及未来治理的方略。
\"父皇,此碑当立于平壤城中心,让万民共睹。\"李承乾建议道。
李世民满意地点头:\"就依你所言。另外,朕已命人绘制《东征图》,记录此战功臣,悬挂凌烟阁中。\"
回程路上,唐军旌旗招展,凯歌高唱。途经白狼山时,李承乾特意去看了当初父亲中箭的地方。那块染血的石头仍在,仿佛诉说着那惊心动魄的一战。
\"殿下在想什么?\"秦怀道好奇地问。
李承乾望着远方:\"我在想,战争终究是残酷的。无论是高句丽人还是唐军,都有父母妻儿...\"
\"殿下仁厚。\"秦怀道感慨道,\"不过若非陛下亲征,高句丽迟早会再犯边境。如今一举平定,可保东北数十年太平。\"
李承乾点点头。是啊,有时候短暂的战争,是为了更长久的和平。
贞观十二年秋,东征大军回到长安。百姓夹道欢迎,盛况空前。李世民在太极殿大宴群臣,犒赏三军。李承乾因功获赐\"天策上将\"称号,地位更加稳固。
然而就在庆功宴上,一个意外消息传来——倭国遣使入朝,声称要\"请罪\"!
\"倭国使者何人?\"李世民沉声问。
\"犬上三田耜,就是之前来'学习文化'的那个。\"鸿胪寺卿答道,\"他声称倭国水师袭击新罗是'误会',愿意赔偿损失。\"
李承乾冷笑:\"好个'误会'!若非刘仁轨水师奋勇作战,倭国舰队差点切断我军后路!\"
\"陛下,倭国向来狡诈。\"李靖起身奏道,\"此番请罪,必是因高句丽灭亡,担心我大唐兴师问罪,故先示弱。\"
李世民沉吟片刻:\"倭国孤悬海外,征讨不易。不过...\"皇帝眼中精光一闪,\"既然他们主动请罪,朕倒要看看他们有何诚意!\"
次日,倭国使者犬上三田耜跪伏在太极殿上,态度谦卑至极:\"小国无知,冒犯天威,今特来请罪。我王愿永世称臣,岁岁朝贡...\"
\"是吗?\"李世民冷笑,\"朕听闻倭国与高句丽密约,共抗大唐。可有此事?\"
犬上三田耜额头冒汗:\"绝...绝无此事!定是有人造谣...\"
\"那这些是什么?\"李承乾突然拍案,命人抬上一个木箱。箱中全是高句丽王宫搜出的密信,其中就有倭国与高句丽往来的铁证!
犬上三田耜面如死灰,连连叩首:\"陛下明鉴...此皆渊盖苏文胁迫所为...我王实不得已...\"
\"够了!\"李世民厉声打断,\"回去告诉你家国王,朕给他两个选择:要么真心臣服,送质子入朝;要么等着我大唐水师兵临城下!\"
犬上三田耜浑身发抖,唯唯诺诺而退。
退朝后,李承乾被单独留下。李世民意味深长地说:\"承乾,倭国之事你怎么看?\"
\"儿臣以为,倭国畏威而不怀德。今日请罪,不过是权宜之计。\"李承乾直言不讳,\"若要其真心臣服,必须展示我大唐水师之威。\"
\"正合朕意。\"李世民满意地点头,\"朕已命刘仁轨扩建水师,打造更大战船。来年开春,朕要亲临登州阅兵!\"
离开两仪殿,李承乾站在高高的台阶上,远眺东方。那里有浩瀚的海洋,有不安分的岛国,还有无数未知的挑战。但他相信,在这个前所未有的盛世中,大唐的舰船终将乘风破浪,将中华文明的光芒洒向更远的地方。
\"殿下。\"马周匆匆走来,\"这是刚拟好的《安东都护府治理方略》,请过目。\"
李承乾翻开一看,不仅详细规划了州县设置,还提出移民实边、推广农耕等长远之计。更令他惊喜的是,最后附了一份《东海诸国志》,详细记载了倭国、流求等地的风土人情。
\"好!\"李承乾合上册子,\"立即抄送安东都护府。另外,传孤令,命将作监加紧打造新式战船,准备来年东巡!\"
秋日的阳光洒在李承乾肩头,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知道,帝国的征途才刚刚开始。在陆地上,大唐的铁骑已所向披靡;而在蔚蓝的海洋上,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正等待着这个伟大的帝国去征服。而他,将亲眼见证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