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露水还未散尽,陈砚便已经背上工具袋,踏上了那片刚刚签约承包的荒坡。
昨夜的风吹得树枝沙沙作响,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变化低语。
他低头看了看手中的一张纸——那是他亲手画出的开荒计划图,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每一寸土地的用途和时间安排。
“先从北坡开始。”他喃喃自语,心中已有了明确的蓝图。
修表铺的利润早已被他提前拨出一部分,用于购置铁锹、镐头、锄头等农具。
由于物资紧张,很多工具需要现做。
张铁柱是村里最有手艺的木匠,接到陈砚的请求后,一口答应下来,连夜赶工打造了一批简易但结实的农具。
他还动员了几位年轻村民一起帮忙,大家一边干活一边听陈砚讲解接下来的任务,气氛热络而有序。
“这活不白干。”陈砚在开工前就立下了规矩,“我已经跟公社谈好了,以后在这里工作每天记工分,月底统一到公社登记。愿意多干的,我还会额外发点奖金。”这话一出,不少村民眼睛都亮了。
在那个年月,能有份正当的活计、稳定的收入,可是十分难得。
苏昭虽然要上课,但也没闲着。
她白天上学,晚上便来帮忙整理物资、登记账目,还设计了一套简单的绩效统计系统,用红蓝两色粉笔在黑板上记录每日的进展,清晰明了。
她的细心,让整个团队运转效率大大提升。
然而,开工第三天,事情却出了岔子。
运输队运着第一批种子和工具,走到半山腰时,发现山路被几块巨大的石头堵了个严实。
领队的张铁柱下车查看,眉头越皱越紧:“这不是自然滚落的……是有人故意堆在这儿的。”
他立刻派人回来报信。
陈砚听完汇报,脸色沉了下来,冷静地思索了一会儿,然后低声对王秀兰说道:“姨,你去公社那边打个招呼,就说我们临时调整路线,借道东岭村那条小路进山。”
王秀兰是个聪明人,一点就透,点头应下。
“其他人照常开工,不要声张。”陈砚又叮嘱了一句。
接下来几天,众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男人们挥舞着铁锹镐头,在荒草丛生的山坡上劈出一道道整齐的垄沟;妇女们则蹲在育苗棚里,将一株株嫩绿的小树苗分株栽入土中;老人们负责做饭烧水,保障后勤无误。
一切都在稳步推进。
傍晚收工时,陈砚站在山坡高处,望着那一排排整齐的新土,心中涌起一股久违的满足感。
苏昭走过来,递给他一瓶温水,轻声道:“进度比预期快了三成。”
“不错。”陈砚接过水瓶,目光落在远处的山路上,“不过,我们的好日子才刚开始,麻烦也不会少。”
苏昭点点头,没有说话。
夜幕降临,山村恢复了宁静。
而在家属院的一间小屋内,陈砚仍在灯下翻阅一本农业技术手册,笔记本上写满了明天的工作安排。
敲门声响起。
“进来。”他说。
门开了,王秀兰走了进来,压低声音道:“公社刚通知,说要派个干事下来‘监督工程进展’。”
陈砚微微一顿,随即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来了?”他轻声问。
王秀兰点头。
“那就……热情点欢迎他吧。”夜色如墨,微风中夹杂着草木的清香。
陈砚独自站在山坡最高处,俯瞰着脚下那一片刚刚翻整过的土地。
月光洒在新栽的树苗上,仿佛镀了一层银边,静谧而充满生机。
一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如今,已是绿意初现。
首批经济林苗木已全部落地,成活率高达九成,远远超出了预期。
这份成绩,不只是他一人之力,而是整个团队用汗水和智慧换来的成果。
“陈哥。”身后传来轻快的脚步声,苏昭提着一盏煤油灯缓缓走来,递给他一件外衣,“今晚有点凉。”
“谢谢。”陈砚接过衣服披上,目光却没有离开那片土地,“你说,这片山将来会变成什么样?”
“你想让它变成什么样,它就会是那样。”苏昭轻轻一笑,语气坚定,“你从没错过。”
陈砚嘴角微微扬起,却很快收敛。
他深知,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
赵文远不会坐视不理,李守仁也不会甘于旁观。
这些日子以来,工地虽然表面上风平浪静,但他早已察觉到一些异样:山路被堵,工具无故失踪、种子莫名被水泡坏、夜间有人在林间徘徊……一切都在暗示着,有双看不见的眼睛正盯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就在这时,一阵轻微的脚步声打破了夜的寂静。
陈砚眼神一凛,迅速将手中的煤油灯吹灭,拉着苏昭躲入林影之中。
黑影一闪,几个模糊的身影从山坡另一侧闪出,动作敏捷,显然是训练有素。
他们在工地边缘转了几圈,低声交谈几句后便迅速隐入黑暗。
等脚步彻底消失,陈砚才松了口气,低声对苏昭道:“看来,有人坐不住了。”
苏昭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担忧:“要不要加强警戒?”
“不急。”陈砚冷静地摇头,“先让他们以为我们毫无防备。越放松,他们才会越疯狂。”
第二天清晨,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工地上,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青草混合的味道。
张铁柱早早来到工地检查昨晚的布置情况,准备迎接今天的奠基仪式。
然而,就在他绕着工地巡视一圈时,突然发现一棵刚种下的果树干上,刻着一个诡异的符号——一道斜杠穿过一个大大的“x”,形状古怪,像是某种暗号。
他皱起眉头,心头升起一股寒意。
这种标记,他从未见过,但直觉告诉他,这绝不是巧合。
他立刻转身回到帐篷,找来了陈砚。
“陈哥,你看这个。”张铁柱指着树干上的刻痕,“会不会……是什么人留下的记号?”
陈砚仔细看了看那个符号,眉头深深蹙起。
“先别声张。”陈砚低声吩咐,“把这个地方标记下来,我会派人日夜监控。”
张铁柱点头应下,心里却更加不安。
与此同时,家属院里,那位公社派下来的年轻干事——李志远,正在屋内整理昨日的笔记。
他是赵文远安插进来的眼线,表面温文尔雅,实则心思缜密。
自从来到这里,他本以为能轻易探知陈砚的底细,可短短几日相处,却让他开始动摇。
陈砚不仅没有丝毫隐瞒之意,反而主动安排他参与播种、施肥、记录进度,甚至让他住在自己家中。
最令他惊讶的是,这个年轻人居然能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组织起一支高效的队伍,制定详尽的计划,并一一落实。
更重要的是,他对每一个参与者都尊重有加,甚至愿意将部分权力下放给村民。
这让李志远心中起了波澜。
“这个人……不简单啊!”他望着窗外忙碌的身影,喃喃自语。
傍晚,奠基仪式如期举行。
简朴却不失庄重。
村中长辈剪彩之后,陈砚站上高台,面对几十位村民和志愿者朗声道:
“这片山,是我们共同的梦想。今天,我们在这里埋下第一颗希望的种子。未来,它将长成参天大树,为我们的子孙遮风挡雨。因此,我决定设立‘荒坡助学基金’,每年拿出一部分收益,用于资助村里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读书。”
话音落下,掌声雷动。
这一刻,不仅是事业的开端,更是信念的传承。
而在人群背后,一双隐藏的目光,正死死盯着陈砚的背影,眼中闪烁着危险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