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城深秋的风已带起铁腥气,刮过幽州牧府飞翘的檐角。议事厅内,炭盆噼啪作响,却暖不透长史王韬眼中的冰碴。
“军械司丞?”他枯瘦的手指捻着帛书,像掂量一块腐肉,“刘使君莫不是忘了,军器制造乃国之重务,向由工曹统一调度。此子年不过弱冠,更无功名在身,岂可骤掌武库?”
刘虞端坐上首,苍老的指节抚过案上木牍——那是我呈上的水车图样与屯田增产的数目。“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他声音不高,却压得满堂寂静,“蓟城武库弓弩甲胄,自今日起由你督造。然则,”他目光转向我,带着上位者天然的制衡,“凡所造军器形制、工料耗费,需悉数报于王长史核验。”
王韬嘴角终于扯出一点弧度,那是猎犬咬住猎物气管前的冷笑。我迎着他的视线,在满堂文武注视中躬身:“诺。然则杀敌利刃,恐非旧法可铸。请使君允我于城外另设‘格物匠坊’,专研破敌新器。所费钱粮,”我刻意停顿,字字清晰,“皆从属下所辖屯田岁入支取,不动州府分毫。”
厅内响起压抑的私语。王韬的冷笑僵在脸上。以屯田收益换研发独立,这是刘虞无法拒绝的价码——幽州缺粮甚于缺铁。
“黄口竖子,安知军器凶险?”王韬须发戟张,指节叩得案几砰砰作响,“武备关乎将士性命!若因你造次损了军资,当以军法论处!”
“若新器无功,甘当军法。”我直视他,声音斩进满堂死寂。刘虞浑浊的目光在我与王韬之间逡巡片刻,终于缓缓颔首。
**权谋的第一块骨牌,已无声推倒。**
---
蓟城武库深藏瓮城之内,踏入的刹那,一股混杂着铁锈、霉朽与陈年血腥的气息扑面而来。库吏佝偻着背,引我穿行于堆积如山的军械间,眼神空洞如蒙尘的甲片。
“司丞请看,”他踢开脚边一个渗水的麻袋,露出里面发黑的弓胎,“去岁新制的角弓,开春便返潮脱胶,十张里能有三张拉开便是万幸。”他指向另一侧,几柄环首刀随意插在木架上,刃口布满蛛网般的细微裂纹。“百炼钢?嘿,火候差一点便是废铁!上月演武,一什长挥刀劈木盾,刀断,反被断刃插穿了脖子!”
我拾起一柄断刀。冰冷的触感下,是粗粝不平的断面,杂质如丑陋的星点密布其中。汉末的冶铁如同赌命,全靠匠人经验在烈焰与淬火间走钢丝。而弓弩的制造更是灾难——没有统一度量,箭矢长短粗细全凭匠人眼力;弓臂强弱,仅靠几个老匠轮流拉扯估摸。
**这不是武库,是一座巨大的、缓慢腐烂的坟墓,埋葬着战士本可鲜活的生命。**
“取炭来!生炉!”我的声音在空旷的库房里激起回响。匠人们茫然抬头。很快,几筐黑黢黢的木炭堆在炉前,火焰舔舐着坩埚底部。
我蹲下身,用一根长铁钎在沙地上划出纵横交错的方格。“以此为准!”我指着地上的网格,声音不容置疑,“凡制箭杆者,以此格度量长度,误差不得超出半格!凡制弓臂者——”我指向库房角落废弃的轱辘和水桶,“以此物改制测力!”
几个匠人面面相觑。一个胆大的老匠嘟囔:“祖宗传下的法子…”
“祖宗的法子让刀断在自己人脖子上!”我厉声截断他,“即刻改制!今日所出箭矢弓臂,凡不合此规者,一律重造,工钱减半!”
匠棚里响起一片压抑的抽气声。权柄第一次以如此粗暴直接的方式砸进这潭死水。
---
城西的乱石滩上,蜂巢窑粗糙的泥胚在秋阳下干裂。烟煤是从西山新开的矿坑运来,黑得发亮。几十个征召来的泥瓦匠和烧炭工围着七座一人高的圆窑,眼神里满是怀疑。
“点火!”我下令。
浓黑的烟柱裹挟着刺鼻的硫磺味冲天而起。工匠们捂着口鼻连连后退,几个老炭工更是面如土色:“使不得啊大人!这煤烟有毒!窑要毁!人要亡啊!”
王韬安插的监工趁机鼓噪:“妖术!此人定是用了妖法祸乱工坊!”人群骚动起来。
我抓起一把湿泥拍在脸上,只露双眼,夺过一支长铁钩。“开窑门!”吼声压过喧嚣。亲卫死死拦住躁动的人群。灼热的气浪扑面而来,我眯着眼,铁钩猛地捅进窑门内壁预留的孔洞,用力一撬!
“轰——!”
大块烧得通红的窑泥崩塌,一股难以形容的炽热洪流奔涌而出,瞬间蒸干了空气中的水汽。没有预想的毒烟,只有近乎透明的热浪扭曲着视线。窑膛深处,幽蓝的火焰无声跳跃,包裹着一块块棱角分明的银灰色固体。
我忍着灼痛,用铁钳夹出一块尚在暗红的焦炭,丢进旁边备好的水槽。
“滋啦——”白气蒸腾。
待烟气稍散,我捞出那块冷却的焦炭。它比木炭更坚硬,更致密,棱角如刀劈斧凿。我将其举过头顶,银灰色的表面在阳光下反射着金属般的光泽。
“此乃焦炭!”我的声音穿透死寂,“燃热胜木炭三倍!杂质尽去,可熔精铁!”我将焦炭狠狠砸向地上一块废弃的铁锭。
“铛!”金石交击,火星四溅。铁锭被砸出一个凹坑,焦炭却只崩掉一点棱角。
匠人们目瞪口呆地看着那凹坑,又看向我手中那乌黑发亮的石头。几个老炭工颤抖着伸出手,触摸焦炭冰凉的表面,浑浊的眼中爆发出难以置信的光芒。王韬的监工张着嘴,一个字也吐不出来。
**物理的法则第一次如此蛮横地碾碎了经验的桎梏。**
---
“格物匠坊”的匾额在秋风中高悬。匠坊深处,护城河水被引入高高的木槽,咆哮着冲下,驱动巨大的立轮。立轮通过一根碗口粗的硬木凸轮轴,将旋转之力转化为沉重而规律的垂直捶打。
“咚!咚!咚!”
锻锤每一次砸下,地面都随之震颤。通红的铁胚在锤头下像面团般延展变形,火星如瀑布般溅落在湿沙地上。十名赤膊的学徒,两人一组,在锻锤的间隙用长钳翻动铁胚,动作整齐划一。
“甲片!百炼甲片!”一个学徒用长钳夹起一片冷却的黑色甲叶,声音因激动而变调。那甲片薄厚均匀,边缘平整,弧度流畅。
棚外,几个从旧武库调来的老铁匠死死扒着门框,浑浊的老泪顺着沟壑纵横的脸颊淌下。他们看着那台咆哮的、无情的铁兽,看着学徒们机械而高效的动作,看着那堆积如山的、一模一样的甲片。
“祖宗的手艺…亡了…”一个老匠喃喃自语,声音淹没在锻锤的轰鸣里。他毕生引以为傲的腕力、眼力、对火候玄之又玄的感应,在这铁锤的规律重击下,碎得一文不值。
匠坊另一角,气氛截然不同。墨家出身的匠师墨衡,正屏息凝神,将一枚打磨得锃亮的青铜机括嵌入木弩身。弩身比寻常臂张弩粗壮一倍,顶部是一个可拆卸的扁平木匣。
“机括复位,弩匣入槽!”墨衡低喝。学徒小心翼翼将箭匣卡入弩身上方的凹槽。
“咔哒。”一声轻响。
墨衡端起这具被命名为“惊蛰”的连弩,瞄准五十步外的草靶。手指扣动扳机下的一个青铜拨片。
“嘣!嘣!嘣!嘣!嘣!嘣!”
六声弓弦震响几乎连成一片!六支短矢化作模糊的残影,狠狠钉入草靶,箭尾兀自剧烈颤抖!草靶被巨大的冲击力撞得向后倾倒!
“成了!”学徒们爆发出狂喜的欢呼。
墨衡脸上却无笑意。他快步上前检查弩身,脸色陡然一沉。弩机上方,那个精巧的青铜棘轮,在最后一次复位时发出一声刺耳的金属扭曲声,边缘竟已微微变形!
“青铜太软…”墨衡声音苦涩,将变形的棘轮递给我,“连射之力,非青铜可承。”
指尖抚过那扭曲的金属边缘,温热的触感下是材料屈服后的绝望。我抬眼,目光扫过匠坊角落——那里堆放着十几柄锈迹斑斑、样式古朴的青铜长戈,是州府清理旧库房时发现的“前朝古物”,王韬曾言要送入宗庙供奉。
“熔了它们。”我的声音平静无波,在重新响起的锻锤轰鸣中却清晰如刀,“取其铜锡,重铸精钢机枢!”
墨衡瞳孔骤缩:“司丞!那是…”
“是废物!”我打断他,将变形的青铜棘轮重重拍在案上,“在这里,能杀敌的才是神器!熔!”
---
军报是深夜送到的。乌桓游骑八百,如毒蛇般绕过边军哨卡,突袭渔阳郡北的平谷戍。戍卒血战,弓弩尽毁,求援的烽烟染红了半边天。
蓟城震动。刘虞连夜点兵,可仓促间能调动的军械,只有我督造的那批“新弩”。
“三十具新弩,一千支箭,随我押送平谷!”我披甲按剑,立于州府阶前,声音压过满堂争论。
“胡闹!”王韬须发皆张,“新弩未经战阵,岂敢御敌?若是有失,平谷数百军民尽成齑粉!你担待得起?”
我解下腰间象征军械司丞的铜印,啪地一声拍在刘虞案前。“弩崩,吾头谢罪!箭尽,吾身当之!”厅内死寂,唯闻火把噼啪。
刘虞深深看了我一眼,枯瘦的手挥下:“准!”
快马撕裂夜幕。当我带着满载新弩的大车冲入平谷戍摇摇欲坠的土垣时,残存的几十名戍卒正用断矛和石头,死死抵住被撞得变形的寨门。门外,乌桓骑兵的呼啸如同狼嚎,火把的光映亮他们狰狞的脸和弯刀的寒光。
“上弦!依格尺标箭!”我的亲卫嘶吼着,将新弩和箭袋塞到戍卒手中。戍卒们看着手中形制划一、木胎刷着桐油清漆的新弩,看着箭杆尾部用红漆标着刻度的箭矢,眼中只有麻木的绝望。
“举弩——!”我登上土垣缺口,声嘶力竭。乌桓骑兵已冲至百步之内,马蹄踏起的烟尘扑面。
“第一队!射!”三十具新弩同时指向斜上方,弩臂在绞轮的呻吟中被拉至满月。
“嘣!”
一片整齐得令人心悸的弦鸣!箭矢离弦的锐啸压过了风声!冲在最前的十几骑如同撞上一堵无形的墙,人仰马翻!精准得可怕的箭矢贯穿了皮甲,撕裂了血肉!乌桓人的冲锋势头为之一滞。
“退!第二队进!”第一队戍卒迅速后撤绞弦。
“第二队!射!”又是一片死亡的尖啸!刚想重整队形的乌桓骑阵再次被狠狠凿穿!
“第三队!射!”当第三波箭雨泼洒而下时,乌桓人的阵型彻底乱了。他们惊恐地看着土垣上那三排沉默的、轮番上弦射击的戍卒,看着同伴如同被收割的麦子般倒下。从未有过如此密集、如此精准、如此致命的弩矢!五十步,成了他们无法逾越的死亡线!
“魔鬼!汉人有魔鬼的弩!”恐惧的尖叫在乌桓人中炸开。残余的骑兵调转马头,如同退潮般狼狈逃窜,只留下满地人马尸体和凄厉的哀嚎。
土垣上,戍卒们握着尚有余温的弩臂,看着溃逃的敌人,又低头看看手中这具救命的“新弩”,眼神从麻木变成震惊,最终化为劫后余生的狂喜和一种近乎虔诚的敬畏。
“万胜!”不知谁先嘶哑地喊了一声,随即整个平谷戍爆发出震天的吼声。
刘虞是在三日后抵达平谷的。他踩着尚未清理干净的血污和箭簇,走过土垣上那道被新弩箭雨洗礼出的死亡地带。他弯腰,拾起一支尾部标着红漆刻度的弩箭,指腹摩挲过光滑笔直的箭杆。
他走到我面前,浑浊的眼中翻涌着复杂的情绪,最终化作一声沉沉的叹息。他伸出枯瘦却有力的手,紧紧握住我的手臂,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非子之器,蓟北危矣!自今日起,幽州军械营造、匠户调度、一应钱粮支取…皆由你全权辖制!”
他目光转向身后脸色灰败的王韬,声音陡然转冷:“王长史年高德劭,工曹冗务繁杂,不宜再劳心力。即日起,转任州府库藏清点之职。”
---
暮色四合,将扩建的格物匠坊镀上一层暗金。数百名新征募的匠户在工头的呼喝下,如同蚁群般忙碌。水力锻锤的轰鸣如同巨兽的心跳,震得脚下土地微微发颤。
我独立于匠坊中央新筑的高台上,手中摩挲着一枚刚刚淬火打磨好的精钢弩机棘轮。冰冷的金属边缘锋利,倒映着远处炉膛里跳跃的幽蓝火焰。展开的羊皮卷上,“惊蛰”连弩的分解图线条冷硬,在夕阳余晖中仿佛流淌着血光。
“公孙瓒…”我低声念出这个名字,指尖划过图上那狰狞的弩匣,“你的白马义从,不知能经得起几轮‘惊蛰’?”
夜风骤起,卷动图纸,也送来一丝若有若无的窥探感。高台阴影下,一个学徒身影匆匆缩回匠棚角落。
与此同时,匠坊大门处传来车马声。刘虞次子刘和,一身素色锦袍,在数名随从簇拥下缓步而入。他无视周遭轰鸣与烟尘,径直走到高台下,仰头望来,脸上带着温和却疏离的笑意。
“闻君善器,巧夺天工。”他声音清朗,从随从手中接过一卷用陈旧锦缎包裹的竹简,双手奉上,“此乃家藏前朝《考工记》孤本,或有片语能助君一臂之力。”锦缎掀开一角,露出的竹简颜色深暗,边缘磨损,透出古拙之气。
我走下高台,双手接过。竹简入手沉重冰凉。指尖拂过简上刀刻的篆文,那沉埋千年的技艺脉络仿佛在掌中搏动。刘和的目光在我脸上停留片刻,微微颔首,转身离去,袍袖带起一缕清风。
锦缎之下,竹简缝隙间,似乎夹着一角更薄的、绘着曲折线条的硝制皮子。
炉火在身后跳跃,将我的影子长长地投射在夯实的土地上,像一柄缓缓出鞘的利刃。幽州的夜,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