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霜收敛了思绪,决定不再管李青霄到底有什么背景内幕。
很显然,李青霜多少有点天下事不过一剑事的思维。
这是一种典型的惰性,用行动上的勤奋来掩盖思想上的懒惰,宁愿机械式地重复抄书,也不愿意认真理解书中文字的含义。
不管那么多了,先来上一剑。
就是这样。
其实这种做法也不是不行,前提是有横压天下的绝对武力。
放在李青霄和李青霜之间,那就是李青霜得有稳吃李青霄的实力,既能胜过李青霄,又能确保结果可控,不至于误伤李青霄,更不能失手把李青霄弄死。
李青霜认为自己有这个能力。
李青霄不这么认为。
当然了,就算有横压当世的武力,此举也是遗祸甚深。
例子就是齐大真人。
七代大掌教、齐大掌教、齐大真人,祖孙三代一脉相承,将全真道带到了不属于它的高度。
若论武功,七代大掌教垫底,无可置疑。可说到理论水平,七代大掌教要胜过齐大掌教和齐大真人。
理论水平最差的就是齐大真人,逆练道门理论,武力压服反对声音,本质上是破坏了道门的意识形态,打破了共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道门”这个想象共同体。
有了道门这个共同体,所有人都有归属感,可以轻易征召百万大军、千万大军,道门众人为了精神上的归属,可以不计较利益得失,上下一心,政令推行便捷顺畅,甚至不令而行,这是武力威逼所做不到的。
这正是齐大掌教不认可许多道门理念却仍旧遵循这些理念行事的原因,也是齐大掌教不愿意让齐大真人上位的原因之一,知女莫若父,真让齐大真人当了大掌教,彻底掌握释经权,六经注我,那造成的破坏力可太大了。
道门毕竟还是有一个“教”字,大掌教不说掌握了全部释经权,但占比是最高的,分量是最重的。
不过齐大真人的水平较差也是相较于历代大掌教而言,比起李青霄之流还是高出不少,所以齐大真人后期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终于还政于大掌教,退居二线,让专业的人来干专业的事情。
当今大掌教算是中规中矩。
其实李家也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
此时的李青霜和齐大真人却是一般。
只觉得长缨在手就可以包打天下。
那么注定失败。
李青霜的右手五指张开,长剑贴着她的掌心旋转半周,然后再往下一滑,她五指合拢,顺势握住剑柄,只是一甩,剑鞘高飞入云,只剩下一把寒光逼人的冷冽长剑。
李家人取名,一是喜欢用星宿为名,其实也不止李家,道门都是如此,二是以名剑为名,青萍、青霜皆是剑名。
反倒是青霄之名,多少与星宿沾一点边,毕竟只有晚上才能看到星星。
青霜与倚天齐名。
“此剑名为‘斩鲸’。”
出自诗仙的“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
与青霜也算是登对。
“我今日不用法宝,只以剑道与你实打。”
说罢,李青霜已是仗剑而去。
李青霄大喝一声“来得好”,挺枪迎上。
正所谓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长剑只有三尺,如何比得过长枪,只能近身而战,而长枪只要将长剑阻在枪围之内,不使其近身,便占尽上风。
枪法大开大合,李青霄双手持长枪,一枪扫出,其势之大,竟是让人生出一种枪杆弯曲成弧线的错觉,两者相撞,骤起一声炸雷,无数紊乱气机四散激射。
李青霄用枪,重扫不重扎,只见李青霄身随枪走,一扫一弧,招未曾使老,已然圈转。
李青霜以“北斗三十六剑诀”应对,交手十余招之后,寻到李青霄枪法之中的一个破绽,一剑中门直进,点在李青霄的胸口上,同时催动真气,自剑尖位置一口剑气吞吐,直接将李青霄整个人炸飞出去。
不过李青霄落地之后立刻一个翻身站起,身上竟没什么明显伤势,然后一摆手中长枪,又朝李青霜攻来。
只见其周身有扭曲梵文环绕,交织成衣,已然用上了真本事。
李青霄依仗“梵衣”,只攻不守,任由李青霜的长剑落在他身上,悉数转化为大荒之力。
李青霜微微皱眉,随即将手中“斩鲸”掷出,不再是“北斗三十六剑诀”,而是“南斗二十八剑诀”。
北斗南斗本是一家,玄微青领皆是太平,前者出自李祖,后者出自玄圣,父子二人奠定了李家的剑道根基。
至于东皇,他是用双剑的,自云“身兼父兄之所长”。
只见得“斩鲸”以一化七,复而再化二十八剑,无一虚幻,皆是真剑,皆是悬空而定。
这不是杀人的北斗阵,而是困人的南斗阵。
只见那二十八剑随着李青霜手指一翻,剑尖齐齐斜指地面上的李青霄,然后又随着李青霜剑指一点,剑阵疾速下坠,刺入“梵衣”之中,却又止步于“太素金文法衣”。
“斩鲸”的剑气激荡起一圈圈涟漪,大小不一,高低不一,甚至余韵不一,就像大雨落大湖。
“太素金文法衣”虽然是灵物品相,但是仙物底子,就好似一个仙人跌落境界,修为是没了,可仙人体魄还在,仍旧是刀枪不入,水火难伤,自然不能与普通灵物一概而论,此时白衣之上显现金文,与剑气相互抵消,同时还有点点流萤不断向外飘洒。
一时间,以两人所在之地为圆心,大地震颤不休,裂出一道深深沟壑。
同时肉眼可见的气机涟漪化作狂风向着四面八方扩散开来,四周树木在狂风中摇摇晃晃。
下一刻,刺入“梵衣”的二十八柄长剑被生生弹开,倒飞而回,重新合为一体。
李青霜故意弃用右手,改用左手握住“斩鲸”,“斩鲸”上的剑气倒涌,将李青霜的半截手臂都完全笼罩其中,又缓缓消失不见。
与此同时,李青霄身上的大荒之力已经接近蓄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