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们从等待施舍的“流民”,变成了靠自己双手创造价值的“工人”!
这其中的差别,简直是天壤之别!
若此法能推行天下……
朱元璋不敢再想下去,他怕自己会忍不住当场失态!
“姑娘大才!”
他深吸一口气,对着夏沐,郑重其事地深深一揖。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陈某,受教了!”
夏沐被他这突如其来的大礼吓了一跳,连忙侧身避开。
“陈掌柜,你太客气了,这可使不得!”
“我说的不过一些,寻常见解而已。”
朱元璋苦笑着摇了摇头:
“夏姑娘,这可不是什么普通见解。”
“陈某确实获益良多。”
说着,朱元璋话锋一转。
“眼下此处的难民营已经走上正轨,夏姑娘何不多帮助其他的难民营?”
虽然朱元璋已经有了,让人把授人以渔这个救助策略推广下去的想法。
然而,如果能让夏沐这个原主来帮忙推动,那效果肯定会更好。
听到这话夏沐连连摆手:
“陈掌柜说笑了,我自己有多大的本事,我自己最清楚了。”
“要不是有王吏员从旁协助,要管理这么多人我可忙不过来。”
“况且,我本身还经营着一家食肆,实在没有那么多精力力去再帮第2个难民营了。”
夏沐从来都不感觉自己是什么圣人。
一开始帮助眼前的甲16号难民营,原因也很简单。
她纯粹只是想养些声望而已。
那时候,她在明朝还像无根浮萍一样。
只能奢望多做好事,从而获取官府和普通人的好感和拥戴。
加上黄小衣和阿禾都是这个难民营的人,这甲十六号难民营内还有他们两个不少的亲戚朋友。
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她也愿意伸出援手帮忙。
至于后来的事情,则是纯粹是因为黄家的山林就在这里附近。
难民需要工作,而她需要冬笋。
双方可以说是互为互利,夏沐这才愿意帮忙修建工事,顺便雇佣这些可怜人。
现在陈掌柜提出的这个建议,她则是完全不会考虑的。
夏沐思索片刻,很快就给出建议:
“我见陈掌柜也是宅心仁厚,如果你想帮助难民,也完全可以按照我的方法实行。”
“既然掌柜也是开店的,完全可以考虑一下,雇佣这些难民帮忙做事。”
“他们工作勤快,而且工钱还低。”
“陈掌柜完全可以靠这个机会,把店里的业务再扩展一下,还能······”
夏沐只当对方也想做好人好事,于是便和陈掌柜仔细地讨论起该怎么实施。
两人足足谈了一个多时辰,眼看时间已经不早了。
夏沐也适时停下了话头:
“陈掌柜恕罪,眼看时间不早了,我店里还有事情需要忙······”
朱元璋深深地看了夏沐一眼,将那份震撼压在心底,脸上恢复了商人的和善。
此刻,他再次提高了对夏沐身后的家族的评价。
仅仅只是一个可以随时丢弃的代言人,就有如此眼界,那么坐拥大量资源的夏家,实力只会更加强大。
朱元璋压下心中的思绪,朝夏沐拱了拱手:
“既然姑娘有事,陈某就不多打扰了。”
“今天获益良多,改日在下,一定登门拜访。”
话音落下,转身带着四个随从,缓步离开了营地。
夏沐看着他离去的背影,只觉得这位陈掌柜真是个古道热肠的好人,并未将此事过多地放在心上。
毕竟,对她而言,这不过是一次寻常的交流。
回去的路上,朱元璋一言不发。
但他的脑海中,却早已掀起了惊涛骇浪!
人力资源调配……
流水线作业……
多劳多得,上不封顶!
夏沐那些看似随口说出,甚至有些古怪的词汇,此刻却如同惊雷,在他脑中反复炸响!
这些词,他从未听过。
但这些词背后所蕴含的道理,却让他这个开国皇帝,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人力资源调配?
不就是人尽其才,各司其职吗?青壮做重活,妇孺干细活。
这道理简单,可为何自己手下那些饱读诗书的官员,就没一个能想到用在赈灾上?
流水线作业?
分工明确,环环相扣,每个人只做最熟练的一环,效率倍增!
这……这不就是行军打仗时,步卒、弓兵、骑兵协同作战的阵法之理吗?!
一个处理冬笋的小小作坊,竟然暗合治国与用兵的大道!
还有那句“多劳多得,上不封顶”!
何其简单!何其直接!却又何其有效!
这直接触及了人性的根本!
他朱元璋为什么能从一个乞丐爬到九五之尊?
不就是因为跟着他造反,打下江山,就能封侯拜相,光宗耀祖吗!
这同样是“多劳多得”!
可笑他登基之后,面对灾民,能想到的最好办法,也不过是开仓放粮。
粮食发下去,人是饿不死。
可朝廷也会因此背上一个巨大的包袱,
如果短时间还好,一旦时间长了,这个才建立没多久的帝国,恐怕会因此被拖垮。
而夏沐,仅仅用了最简单的方式,就让上千灾民,重新挺直了腰杆!
回到皇宫,朱元璋立刻发布了新的旨意:
“传朕旨意!”
“宣户部尚书、工部尚书、应天府尹,即刻入宫觐见!不得有误!”
夜色已深。
户部尚书、工部尚书以及应天府尹,很快出现在文渊阁。
三人心中都是惴惴不安,完全不知道皇帝深夜召见,所为何事。
当他们看到龙椅上那位面沉如水的皇帝时,更是吓得心头一颤,齐齐跪倒在地。
“臣等,叩见陛下!”
朱元璋没有让他们起身。
他只是用那双锐利的眼睛,缓缓扫过底下战战兢兢的三位核心大臣。
他强行压下内心的激动,并未提及夏沐分毫。
这种经世济民的大才,是上天赐给他大明的祥瑞!
在没有绝对的把握之前,他不想让任何人去打扰她。
沉默了许久,朱元璋才缓缓开口,将自己在甲十六号营地看到的“以工代赈”模式,用自己的话,详细地描述了一遍。
从雇佣青壮进山,到组织妇孺加工。
从如何分工协作,到如何计件算酬。
他说的很详细,每一个细节都没有放过。
底下的三位大臣,起初还听得云里雾里。
但渐渐地,他们脸上的表情,从困惑,到惊讶,最后变成了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