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中的稻田,水面上开始冒出细密的气泡,像是一锅即将煮沸的汤。苏瑶赤脚踩在田埂上,俯身拨开一丛秧苗。原本单株的秧苗基部,已经悄悄冒出两三个嫩绿的新芽,像是刚破壳的雏鸟,怯生生地探出头来。
“开始分蘖了。“她轻声对正在记录的苏婉说。
老周闻声赶来,粗糙的手指轻轻抚过分蘖出的新芽,脸上每条皱纹都舒展开来:“等了这些天,总算等到这时候了。分蘖好不好,直接关系到秋收的粮仓满不满。“
喜悦还没来得及在田间传开,新的问题就露出了端倪。第二天清晨,苏婉在记录时发现,西边田块的分蘖数量明显少于东边。同样的种子,同样的管理,出现这样的差异让所有人都皱起了眉头。
苏瑶提着记录本,沿着田埂一路往西走。越往西,秧苗的长势越差,分蘖数量从东边的每株三四个,逐渐减少到只有一两个。她蹲在田边,手指插进泥土,西边的土壤明显更板结,像是被压实的黄土,连手指都难插进去。
“得松土。“她直起身,对跟在身后的老周说,“西边这片土太硬了,根扎不进去,分蘖自然就少。“
“现在松土?“老周有些犹豫,“会不会伤到秧苗的根?“
“小心点就行。“苏瑶已经拿定了主意,“用竹签轻轻松土,主要在植株周围,不能太深。“
这个活计需要极大的耐心。村民们两人一组,一人扶住秧苗,一人用削尖的竹签在距离植株一寸远的地方,轻轻插入土壤,然后小心翼翼地松动周围的泥土。二柱子干了一上午,直起腰捶着发酸的后背:“这得干到什么时候去?“
“慢工出细活。“苏瑶头也不抬,手上的动作依然轻柔,“现在多费点功夫,秋收时就能多打粮食。“
松土工作进行到第三天,一直阴沉的天空终于飘起了雨丝。起初只是毛毛雨,很快就变成了倾盆大雨。雨水哗啦啦地打在秧苗上,刚松动的土壤在雨水的冲刷下开始板结,田里的积水也越来越深。
“完了!“二柱子望着天空,脸色发白,“这下刚松的土不是白干了?“
苏瑶站在田埂上,任凭雨水打湿了她的衣衫。她看着在风雨中摇曳的秧苗,心里明白必须尽快想办法。“得排水。“她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再这样泡下去,秧苗的根就要烂了。“
老周带着人在田里开挖排水沟,二柱子则组织人手用瓢舀水。雨水冰冷刺骨,但没有人退缩。张婶带着妇女们送来热姜汤,一碗碗递到正在劳作的人手中。田埂上泥泞不堪,每个人的裤腿都沾满了泥浆,但排水的工作一刻不停。
雨一直下到深夜才渐渐停歇。第二天一早,苏瑶第一个来到田里。经过一夜的浸泡,西边田块的情况更加糟糕,新分蘖的幼芽都耷拉着脑袋,有些已经开始发黄。
“得给它们加点劲。“苏瑶沉思片刻,对苏婉说,“去准备灵泉水,按七十倍稀释。“
“不是一直用六十倍吗?“苏婉有些不解。
“现在情况特殊。“苏瑶解释道,“秧苗受了寒,根系又弱,浓度太高反而受不了。“
稀释好的灵泉水被小心翼翼地浇在每株秧苗的根部。苏瑶特意在西边田块多停留了一会儿,每株都仔细检查,确保每棵秧苗都能得到充足的滋养。她的手指轻轻拨开秧苗基部的泥土,检查新根的生长情况,动作轻柔得像在照顾婴儿。
接下来的日子,她几乎住在了田里。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记录每块田的分蘖数,测量叶片长度,观察颜色变化。夜里就着油灯整理数据,比较不同田块之间的差异。油灯的光晕在她专注的脸上跳动,本子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各种数据。
“东边田块每株平均分蘖四个,西边只有两个。“她把记录本摊开给老周看,“这个差距必须缩小。“
“要不给西边追点肥?“老周提议。
苏瑶摇头:“现在追肥太冒险。根系还没恢复,施肥反而可能烧根。“
她想起之前处理僵苗的经验,决定再调整灵泉水的使用方法。除了根部灌溉,她还让苏婉准备了喷雾器,每天早晚给叶片喷洒稀释一百倍的灵泉水。
“这是做什么?“二柱子好奇地问。
“叶面补充。“苏瑶一边调整喷雾器的喷嘴,一边解释,“秧苗现在根系吸收能力差,通过叶片直接补充养分,效果更快。“
这个新方法很快就见到了成效。三天后,西边田块的秧苗明显恢复了生机,新长出的叶片颜色翠绿,之前发黄的叶片也慢慢转绿。更让人惊喜的是,每株秧苗又分蘖出了一两个新芽。
“有效果!“苏婉兴奋地记录着新数据,“西边田块的平均分蘖数增加到三个了!“
就在西边田块情况好转的时候,东边田块又出现了新问题。由于近期温差较大,东边部分秧苗的叶片上出现了细小的褐色斑点。
“这是要闹稻瘟病啊。“老周忧心忡忡地说,“得赶紧打药。“
“再等等。“苏瑶仔细检查了染病的叶片,“现在只是初期症状,用药反而可能影响分蘖。“
她让人采集了一些艾草和苦楝叶,煮水后按一定比例加入灵泉水,制成特殊的防病药剂。每天傍晚,当夕阳西下时,她就带着人沿着田埂喷洒这种自制的药剂。药水落在叶片上,散发出淡淡的草木清香。
“这样真能管用吗?“张婶一边帮忙喷洒,一边忍不住问。
“艾草能杀菌,苦楝能驱虫。“苏瑶说,“加上灵泉水增强秧苗的抗性,应该能控制住病情。“
她的判断是对的。五天后,东边田块的褐色斑点没有继续扩散,新长出的叶片也都健康翠绿。更让人欣慰的是,所有田块的分蘖数都在稳定增长,西边田块也慢慢追了上来。
这天傍晚,苏瑶照例在田里做最后的巡视。夕阳的余晖洒在稻田上,每一株秧苗都在晚风中轻轻摇曳。她蹲下身,轻轻拨开一丛长势最好的秧苗,只见基部已经分蘖出了五个健壮的新芽。
“总算赶上来了。“她轻声自语,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远处,二柱子正在教几个年轻人如何识别不同分蘖期的特征。老周蹲在田埂上,吧嗒着旱烟,脸上带着满足的神情。苏婉则坐在田头的石头上,认真地整理着这一天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