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的生活逐渐步入正轨,姜穗在卫生队的工作和广播站的节目都做得有声有色。
这天,霍靖宇带回一个消息:
部队需要派一支小分队前往临海市,领取一批上级配发的重要物资和机密文件。
行程预计三天。
“穗儿,”霍靖宇看着姜穗,眼中带着询问,
“这次任务,后勤处林干事带队。我记得你之前提过,想买些医药方面的专业书籍,还有岛上找不到的药材种子。
我向领导请示了,可以给你争取一个随行采购的名额,算是……对你在卫生队工作的支持。你想去吗?”
离开海岛?去临海市采购?
姜穗的心猛地一跳。
她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用力点头:“去!谢谢靖宇哥!”
几天后,一艘军用的补给船缓缓驶离东礁岛码头。
姜穗站在甲板上,海风吹拂着她的发丝,望着逐渐远去的海岛轮廓,心中充满了对新旅程的期待。
同行的除了后勤处林干事和几名战士,还有另外两位也需要去市里办事的干事,队伍精简而高效。
再次踏上临海市的土地,姜穗的心境与上次仓皇逃难投奔霍靖宇时截然不同。
这次,她是以守备区卫生队工作人员的身份,有组织、有目的地前来。
在林干事他们去办理正事的同时,姜穗拿着霍靖宇给她的些侨汇券和全国粮票,以及自己攒下的部分津贴,开始了她的采购计划。
她先去了新华书店,精心挑选了几本厚厚的《中药学》、《方剂学》和《药用植物图鉴》,这些书籍在岛上难以见到。
接着,她又跑了几家大的国营药店和药材收购站,还有国营种子公司
购买了人参、当归、天麻等一些岛上没有的珍稀药材种子或种苗,小心地用油纸包好,准备带回空间培育。
然而,在采购过程中,姜穗敏锐的商业嗅觉让她发现了更深层次的问题。
她在几家药店假装顾客询问:
“同志,有活血止痛效果好的活络丸吗?”
“逍遥丸还有货吗?我嫂子说心里烦闷,想买点。”
“藿香正气水,哪种牌子的效果好点?”
店员的回答往往是:“活络丸?前段时间进过一批,早卖完了,下次进货不知道啥时候。”
“逍遥丸得碰运气,厂家供货不稳定。”
“牌子都差不多吧,反正就那几种。”
姜穗仔细观察柜台里陈列的药品,包装简陋,说明模糊。
她甚至凭借空间灵植赋予的对药材的敏锐感知,悄悄“鉴定”了几种散装药材,
发现不少药材要么年份不足,要么炮制火候不够,品质参差不齐。
“看来,市场上不是没有需求,而是缺少真正效果好、质量稳定的产品。”姜穗心中暗忖。
她拥有灵田空间这个逆天法宝,可以培育出药效远超寻常的药材,
如果能将这些药材加工成中成药,无论是供应部队卫生队,还是未来有机会走向市场,都将是巨大的优势和发展方向!
此行目的基本达到,姜穗用剩下的钱,通过林干事介绍的相对可靠的渠道,谨慎地购买了一批优质的小玻璃药瓶、蜡封纸、标签纸和简易的包装盒。
这些东西现在看起来用处不大,却是她未来“制药大业”的基础。
临海之行,不仅让她采购到了急需的物品,更重要的是,为她打开了一扇窥见外界市场需求的大门,
“空间药材+精品成药”的商业构思,在她心中勾勒成形。
……
行程满满当当,姜穗回到招待所时,已是下午。
次日上午才有返回海岛的运输船,这意味着他们有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的自由活动时间。
林干事安排好住宿,叮嘱大家注意安全、按时返回后,便去忙对接物资文件的正事了。
其他两位干事的家属也各有去处。
姜穗便独自一人来到了码头附近的集市。
这里比岛上的服务社不知热闹多少倍。
叫卖声、讨价还价声、轮船汽笛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市井的活力。
姜穗穿梭在人群中,目光敏锐地扫过一个个摊位,寻找着她的目标。
在一个卖干海货的摊位前,她停下脚步。
摊位上除了常见的海带、紫菜,还有一些形状奇特、颜色深褐的海藻。
姜穗想起一本药典上提及,某种罕见海藻有特殊的消肿散结之效,
便指着其中一种问道:“大姐,请问这种海藻怎么卖?”
看摊的是个看起来三十多岁的妇女,皮肤黝黑粗糙,穿着打补丁的旧布衫,一副典型的渔家妇女模样。
然而,听到姜穗的问话,她却没有立刻回答价格,而是眼神飞快地闪烁了一下,下意识地拢了拢头巾,语气带着一丝慌张:
“啊?这个……这个不卖,是自己家捡来吃的。”
姜穗微微一怔。
自己只是问价,对方却急于否认售卖意图,而且眼神躲闪,不敢与她对视。
这反应未免有些反常。
她不动声色,又随口问了一句:
“哦,这样啊,那大姐知道这附近还有谁家卖这种海藻吗?”
“不知道!不清楚!”
那妇女连连摆手,几乎是抢白道,随即低下头,手脚麻利地开始收拾摊位上的其他东西,仿佛急于离开。
“我……我家里有事,得先走了。”
说完,竟真的背起半空的箩筐,匆匆汇入人流,很快消失不见。
姜穗站在原地,眉头微蹙。
这个妇女的举止太奇怪了。
她凭借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将那妇女的面容特征清晰地印在脑中:
略显憔悴的面容,右边眼角有一颗不大的黑痣,嘴唇偏薄,颧骨微高,看人时眼神总带着点惊弓之鸟般的游离。
“或许只是性格怪异吧。”
姜穗心下存疑,但并未声张,继续她的采购。
她又逛了一会儿,买到了几种需要的种子,便返回了招待所。
傍晚,同屋的一位宣传科的女干事回来了,她与姜穗闲聊了几句白天的一些见闻趣事。
夜深人静后,女干事早已熟睡。
姜穗并未入睡,就在万籁俱寂之时,她那被洗髓灵果强化过的超常听力,捕捉到了一缕极细微、压低的争吵声。
声音来自楼下后院某个隐蔽的角落,夹杂着浓重难懂的方言,
但在姜穗凝神细听下,关键的词句断断续续地飘入耳中:
“……明早……‘新货’必须跟船走……风头紧……”
“……条子(警察)盯得紧……码头多了生面孔……那个‘阿婆’的身份肯定不能用了……”
“……妈的……实在不行就硬闯……公海上……有人接应……怕什么!”
姜穗的心猛地一沉!
这些词汇组合在一起,指向性太明确了——走私!
还有可能是偷渡!
联想到白天那个行为诡异的“渔家妇女”,她几乎可以肯定,这绝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