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敕乱·朱砂斩”的雷霆手段,如同凛冽的秋风扫过朝堂,短期内肃清了孝端静皇后安插在吏治体系中的一批毒瘤。那尊矗立在废墟上的“清白鼎”,无声地警示着每一个官吏。朝政为之一清,但萧承民与崔锦书深知,仅靠铁腕震慑,犹如只堵不疏,非长治久安之策。孝端静皇后的威胁根植于动荡的时局与困顿的民生,唯有发展经济,充盈国库,普惠万民,使江山固若金汤,方能从根本上瓦解其根基。
昭武四年,秋深。北境已显寒意,接连有边关奏报提及戍边将士冬衣短缺,民间亦因连年战乱、纺织业凋敝而多有受冻之苦。与此同时,西域诸国使节通过重开的丝路支线,带来驼队与问候,亦隐晦提及对中原丝绸、茶叶的渴望,以及对商路安全的担忧。
御书房内,炭火暖融。萧承民将一份关于北疆寒衣短缺的急报推至锦书面前,眉宇间凝着忧思:“民生多艰,边关苦寒。孝端静皇后余孽未清,北狄虎视眈眈,若内部生变,后果不堪设想。开源、强本,迫在眉睫。”
锦书凝视着跳跃的烛火,目光渐亮:“堵不如疏,肃贪亦需养廉。陛下,是时候重启‘玉门关’,让驼铃再次响彻丝路了。不仅要让货物其流,更要将生财之道、御寒之术,播撒于民。”一个以振兴边贸与革新纺织为双翼的经济方略,在她心中清晰起来。
一、九曲镖箱护丝路
重开丝路,谈何容易?路途遥远,盗匪横行,前朝亦曾多次尝试,皆因损耗过大而中止。安全,成为首要难题。
锦书再入格物院,与匠师们闭门钻研。数日后,她呈给萧承民一只看似普通的樟木货箱,名曰“九曲镖箱”。
“此箱奥妙,在于夹层。”锦书轻叩箱体,发出沉闷回响,“内设九曲连环机关,以机簧控制。若不知开启顺序,强行撬砸,箱内暗格中的特制火油与磷粉便会混合自燃,顷刻间将箱内货物(可预设为伪劣品或沙石)连同箱体焚毁,令劫匪徒劳无功。即便侥幸打开,核心密匣亦需特殊钥匙方能开启,用于存放最珍贵的货品或图纸。”
萧承民仔细查验,只见箱锁结构繁复,内含巧思,不由赞叹:“妙!以此箱护送关键物资,可保无虞。即便被劫,亦不资敌。”
很快,旨意颁下:重启玉门关互市,组建官民合营的“昭武商行”,首支官督商办的大型商队即日西行。商队除携带丝绸、瓷器、茶叶外,更肩负两项秘密使命:一、将精心挑选的优质棉种及新式纺车图纸,藏于特制的“九曲镖箱”内,运往北疆及西北适宜种植棉花的州县推广;二、探听西域诸国情形,尤其是与北狄有关的动向。
驼铃悠悠,旌旗招展。首支昭武商队在万民瞩目下,承载着帝国振兴经济的希望,向西进发。边贸的引擎,开始缓缓启动。
二、星轨化杼织云锦
边贸解决原料与市场,而根本在于提升生产能力。中原纺织业仍以人力为主,效率低下。锦书将目光投向了奔腾不息的河流。她想起格物院库房中,闲置着几套从“星轨弩”(一种改良的大型守城弩,借鉴了“火流星”的齿轮传动原理)上拆下的精密齿轮组。
“以水力代人力,以机械代手工!”一个大胆的构想诞生了。
她亲自画图,与匠师反复试验。利用水车驱动主轴,通过星轨弩的齿轮、连杆进行动力传递与转换,最终带动数十个纱锭同时旋转纺纱!这是一项划时代的革新——水力大纺车。
首批试验机秘密安装在长安城郊,依托渭水水流建造的工坊内。试车那日,水流冲击水车,齿轮咬合发出低沉的轰鸣,数十纱锭飞转,洁白的棉纱如春蚕吐丝般绵绵而出,效率数十倍于人工!
消息不胫而走,整个长安城为之轰动。萧承民与锦书亲临视察,龙颜大悦,下旨大力推广,并由朝廷提供低息贷款,鼓励民间兴办水力纺纱工坊。
然而,变革必然触动旧有利益。长安城内原有的手工纺织业主们坐不住了。新的水力工坊效率惊人,成本低廉,他们的生存空间受到巨大挤压。不满与恐慌在暗地里滋生。
三、麦秸藏机破阴谋
一夜,渭水河畔最大的官营水力纺纱工坊突发大火!火借风势,迅速蔓延,映红半边天。等救火人员赶到,工坊已烧塌大半,据说内里上百架昂贵的水力纺车尽数焚毁。
消息传来,一些传统手工业主暗自窃喜。翌日,更有数十名业主联名上书,以“水力工坊与民争利、易惹天灾”为由,请求朝廷暂停推广,恢复旧制。
萧承民面色阴沉,锦书却异常冷静。她请求亲自处理此事。
在烧毁的工坊废墟前,锦书召集了上书的所有业主及前来围观的百姓。面对焦黑的断壁残垣和业主们或真或假的悲戚、或隐或现的得意,锦书神色平静,朗声道:
“天灾人祸,俱难预料。然,国之重器,岂能因噎废食?诸位担心工坊毁于一旦,朝廷心血白费?且随本宫来看。”
她引领众人走向工坊旁一处不起眼、紧邻河岸的地下入口。入口厚重石门开启,一股湿润的水汽夹杂着机器轰鸣声扑面而来!
顺着石阶而下,眼前景象让所有人目瞪口呆!但见一条地下河奔流不息,河床上,数以百计的水力大纺车排列整齐,借由巧妙的水轮传动,正不知疲倦地飞速运转!洁白的纱线如同瀑布般倾泻而下!这里才是真正生产的核心工坊!而地上被烧毁的,不过是锦书早已料定会有人破坏,而用麦秸和木头搭建的伪装工坊!
“这……这怎么可能?!”纵火者面如死灰,几乎瘫软。
锦书目光如刀,扫过众人:“本宫早已料到,革新之举,必碍旧利,或有宵小作祟。故设此‘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真正的水力纺车,藏于地下,借自然之力,昼夜不息!昨日之火,烧掉的不过是些麦草朽木,而放火之人……”她声音陡然转厉,“影卫,拿人!”
早已埋伏好的侍卫一拥而上,当场擒获了几名面色惨白、浑身抖如筛糠的业主。经审讯,正是他们受人蛊惑(隐约指向与旧势力有牵连的中间人),为维护自身利益,铤而走险,纵火焚坊,企图阻挠新政。
锦书当众宣布:“技术革新,势不可挡!朝廷鼓励工商,并非与民争利,乃为富国裕民!此后,官府将设‘织造司’,统一收购棉纱,按质论价,传统织户亦可转型为精细加工,各有生路。若再有无端阻挠、破坏国策者,严惩不贷!”
恩威并施,一场风波就此平息。真相大白,水力纺车的效率与优势彰显无遗,反对之声顿消。朝廷趁势颁布了一系列鼓励工商、规范市场的法令,长安城内,民间资本纷纷投入新兴工坊,渭水两岸,新的水力工坊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四、万家灯火映长明
新政推行,成效卓着。边贸带来的棉花、羊毛等原料源源不断,水力纺车昼夜轰鸣,昔日昂贵的棉布价格大跌,普通百姓亦能添置新衣。北疆棉种推广顺利,数年后可望自给自足。帝国的经济血脉,开始强劲搏动。
长安城的夜晚,从此不再寂静。沿河两岸,千家万户的工坊灯火通明,机杼声、水流声、劳作声交织成一片,奏响着太平盛世的序曲。原有的“宵禁”制度,在这蓬勃的生机面前,显得格格不入。
一日,某位御史以“彻夜劳作,恐扰民安,有违祖制”为由,上书请求恢复严格宵禁。
萧承民览罢奏章,不置可否。是夜,他携锦书微服出宫,登上了长安城的最高点——鼓楼。
凭栏远眺,但见渭水如带,两岸灯火璀璨,蜿蜒如一条鳞光闪闪的金色巨龙,盘踞在古城周围,充满了无限的活力与希望。机杼之声虽喧,却无半分躁乱,反透着令人心安的热闹与富足。
萧承民握紧锦书的手,指着那一片灿烂灯河,声音中充满感慨与豪情:“皇后你看,这万家灯火,彻夜不熄,机杼声声,入耳皆是太平之音!此乃朕与你的‘万盏长明灯’,照亮的是我大昭的生生不息!祖制?祖制乃为安民!如今百姓安居乐业,工商繁荣,正是盛世之兆!岂能因循守旧,扼杀此等生机?”
翌日,萧承民下旨:“自即日起,长安城内,废除宵禁!允百姓工商,依需从业,夜市不禁!朕要这灯火,长明不熄,照我河山永固!”
旨意传出,万民欢呼!长安城真正成为了不夜之城,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繁荣。
站在鼓楼之上,依偎在夫君身侧,锦书望着脚下这片由他们亲手缔造的繁华,心中暖流涌动。经济复苏,民心安定,这无疑是对孝端静皇后最好的回击。然而,她也看到,在那璀璨灯火的边缘,仍有未被照亮的黑暗角落。孝端静皇后,会甘心看着这盛世图景一步步实现吗?她的下一次反扑,或许就隐藏在这片繁华的阴影之下。
(第93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