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养心殿。
气氛比昨日的金銮殿更为凝重。此次廷议规模稍小,但与会者皆是朝中重臣、核心将领,以及几位被特意召见的、素有见识的中层官员。殿内炭火烧得噼啪作响,却驱不散那股弥漫在空气中的紧张与焦虑。
皇帝萧玦端坐于御案之后,眼下带着明显的青黑,显然一夜未眠。他目光扫过下方肃立的臣子,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北疆军情如火,帅才与后勤,乃当务之急。昨日林弈所奏三事,已行其二。今日召诸卿前来,便是要议定这第三事——何人可挂帅?粮饷如何保障?诸卿可畅所欲言。”
话音刚落,左军都督府大都督徐辉祖便率先出列,他昨日被林弈点出年迈不宜亲征,心中憋着一股火,此刻声若洪钟:“陛下!老臣举荐安北侯郭骁!郭侯爷久镇边关,熟知虏情,勇冠三军,曾屡次击退小股胡骑,在北疆军中素有威望,足可当此大任!”
安北侯郭骁,确是一员悍将,以勇武着称。但他性情暴烈,谋略稍逊,且与已故的杨继业素来不和,其麾下部队与镇北军旧部也存在龃龉。让他挂帅,能否服众,能否协调好各方关系,着实令人担忧。
立刻便有文官出言质疑,认为郭骁勇则勇矣,然非统帅之才,难以统筹全局。
接着,又有几位将领被提名,有的是勋贵之后,有的是地方总兵,但或多或少都存在缺陷,或资历不足,或能力存疑,或与当前北疆残存的镇北军体系难以融合。争论再起,依旧没有一个人选能令所有人都信服。
就在争论陷入僵局,皇帝眉头越皱越紧之时,一个清越而沉稳的声音响起:
“陛下,老臣有一人选,或可解后勤保障之忧。”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出列者乃是都察院左都御史、帝师周文渊。他须发梳理得一丝不苟,面容清癯,眼神睿智而坚定。
皇帝精神一振:“周爱卿请讲。”
周文渊并未直接说出人名,而是先分析道:“陛下,诸位同僚。此番北疆之战,非同小可。胡虏势大,我军新败,士气低迷。此时挂帅出征者,固然需勇武谋略,然更需一稳固如山之后方!古语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若后勤不继,纵有孙吴复生,亦难为无米之炊。故而,老臣以为,遴选一位能总筹全局、保障后勤畅通无阻之能臣,其重要性,不亚于前线统帅!”
这番话,与昨日林弈的观点不谋而合,再次强调了后勤的极端重要性,让许多只顾争论帅位的人心中一凛。
“然,”周文渊话锋一转,目光扫过全场,最终定格在御座之上的皇帝,声音提高,一字一句,清晰无比,“能担此后勤总筹重任者,需满足三要:一需精于筹算,通晓钱粮转运之繁琐;二需善于组织,能协调各部、疏通环节、杜绝贪墨;三需勇于任事,不畏艰难,敢于打破陈规!环顾满朝文武——”
他微微一顿,营造出足够的悬念,随即石破天惊地吐出那个名字:
“臣以为,新任户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林弈林大人,可当此任!”
“林弈?”
殿内顿时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惊呼和议论声!
举荐一个刚刚回京、年仅弱冠的年轻人,来担任倾国之战的后勤总筹?这简直是闻所未闻!
然而,未等反对声浪掀起,又一个重量级的声音响起:
“陛下,老臣附议!”
出列者,乃是吏部尚书苏文正!这位以持重、公正着称的老臣,此刻面色肃然,语气沉凝:“周大人所言极是!后勤保障,乃此战命脉,非大才、大勇、大魄力者不可为!林侍郎虽年轻,然观其淮州之政,尤其山北县之变革,便可窥其能!”
苏文正目光炯炯,列举道:“山北县,原为漕弊重灾区,民生凋敝,政令不通。林弈至,不过一年!便能厘清百年积弊,疏通河道,重整吏治,兴办工坊,安抚流民,更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漕运管理、物资调配、民生保障之体系!其筹算之精,见于每一笔清晰账目;其组织之能,见于工坊有序、漕运畅通;其任事之勇,见于摧折奸顽、不避权贵!此非纸上谈兵,而是实打实的政绩!”
他看向那些面露惊疑的文武大臣,声音铿锵:“诸位试想,能将一个积重难返、濒临死地的山北县,在如此短时间内治理得井井有条,焕发生机,此等统筹规划、执行落实之能力,难道不足以证明其堪当后勤总筹之重任吗?难道非要拘泥于资历年纪,而坐视国难而无可用之才吗?”
周文渊与苏文正,一位是清流领袖、帝师,一位是铨衡百官、德高望重的吏部天官,两人联名力荐,分量何其之重!他们的理由,更是掷地有声,直指林弈在山北县实实在在的政绩,将其能力与后勤总筹的要求紧密挂钩!
这番举荐,如同在滚沸的油锅中泼入一瓢冷水,瞬间引爆了朝堂!
“荒谬!”靖国公徐辉祖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他怒视周文渊和苏文正,“两位老大人莫非昏聩了不成?林侍郎民政之功,老夫亦佩服!但这是打仗!是刀头舔血、尸山血海的国战!后勤转运,涉及百万大军性命,牵扯无数钱粮器械,何等复杂艰巨?岂是一个未曾经历战阵、年仅弱冠的娃娃所能承担?此非儿戏!”
“徐国公言之有理!”兵部右侍郎立刻附和,“林侍郎才干卓着,然毕竟年轻,经验不足。战时后勤,瞬息万变,非熟知军旅、通晓战事者不能胜任。若将如此重担交予他,万一有所闪失,后果不堪设想!臣以为,当由兵部与户部协同,选派经验丰富之老臣统筹为宜。”
“资历!还是资历!”一位御史忍不住反驳,“若论资历,杨帅资历如何?不也……当此国难,正当破除陈规,唯才是举!”
“唯才是举?后勤总筹,关乎国运,岂能轻易试错?”一位保守派文官摇头,“林侍郎确有其才,然骤然置于如此高位,恐难服众。且其与淮州、山北关联过深,若由其总筹后勤,难免有任用私人之嫌,瓜田李下,不得不察!”
“此言差矣!林侍郎在山北所用之人,皆是实干之辈,有何不可?”
反对的声音主要来自两部分:一部分是以徐辉祖为首的武将,他们固有地认为后勤应与军事紧密绑定,非知兵者不能为,对林弈的“文官”身份和缺乏战场经验抱有根深蒂固的怀疑;另一部分则是守旧的文臣,他们或因嫉妒林弈的蹿升速度,或因固有的论资排辈观念,或单纯觉得此举过于冒险,纷纷出言反对。
支持的声音则多是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以及部分被林弈淮州政绩所折服的中下层官员,他们力陈林弈的实干能力,呼吁打破常规。
养心殿内,顿时吵成了一锅粥。支持与反对的声音激烈碰撞,将林弈这个当事人,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风口浪尖之上。
皇帝萧玦面无表情地听着下方的争吵,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御案。周文渊和苏文正的举荐,确实出乎他的意料,但仔细想来,却又在情理之中。林弈在山北展现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对复杂局面的掌控力,确实远超常人。让他负责后勤,看似冒险,但放眼朝堂,那些所谓的“老成持重”之辈,又有谁真能保证做得比他更好?
可是,反对的声音也并非全无道理。林弈太年轻,缺乏军旅经验,骤然授予如此大权,能否压住场面?能否应对战时瞬息万变的复杂情况?
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投向了那个始终沉默的青衫年轻人。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举荐和汹涌的反对浪潮,他,又会如何应对?
林弈站在班列中,感受着四面八方投射来的或期待、或质疑、或敌视的目光,心中波澜起伏。他没想到周师与苏尚书会如此破格举荐自己。后勤总筹,位高权重,但也责任如山,一步踏错,便是万劫不复。
他知道,自己必须开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