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方城大捷的余波尚未平息,北疆战场的整体态势,却并未因此而发生根本性的扭转。靖安公赵德芳稳扎稳打的策略,如同磐石般顶住了苍狼部联军一次又一次的冲击,战线在云州外围陷入了残酷的僵持。双方每日都在进行着小规模的厮杀、试探,消耗着彼此的血肉与意志。
蛮族虽在朔方城折损了五千精锐,但主力未损,依旧凶悍。而大炎北征军凭借林弈保障的、日渐稳固的后勤,虽能稳住阵脚,但想要主动出击、击溃二十万胡虏,却也力有未逮。寒冬仿佛成了双方共同的敌人,也成了维持这种恐怖平衡的冰冷注脚。
督粮使行辕内,林弈面前的舆图上,代表敌我双方兵力的标记密密麻麻,犬牙交错。他并未因朔方城的胜利而沾沾自喜,反而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仅靠防守和消耗,无法赢得这场战争。大炎的国力虽厚,但如此旷日持久地支撑数十万大军远征,负担极重。必须找到破局的关键。
他的目光,越过眼前纠缠的战线,投向了舆图上方那片广袤而空白的区域——北方草原深处。
“蛮族二十万大军,人吃马嚼,每日消耗何其巨大。”林弈指着舆图,对身旁的张承、王铁柱等核心班底分析道,“阿史那咄苾虽联合诸部,但其本部苍狼部,以及东胡、乌桓等部,并非游牧于这战场周边。他们必然是建立了后方囤粮之地,由草原各部落源源不断向前线输送补给。”
王铁柱挠了挠头:“大人,这个咱们都知道,可草原那么大,他们的囤粮地在哪?咱们大军也过不去啊。”
“正因为大军过不去,所以阿史那咄苾才敢将主力尽数压在前线,而不必太过担心后方。”林弈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他算准了我们不敢,也无力深入草原去寻他的粮道。此乃其恃之以逞凶之基,亦是其最大之破绽!”
他拿起一支朱笔,在代表前线蛮族大营的位置,和北方草原深处之间,虚划了一条线。
“《孙子兵法》云:‘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蛮族看似凶悍,实则其命脉,同样系于这条脆弱的后勤线上!而且,因其远离本土,组织松散,这条线,比我们的更为脆弱!”
张承若有所思:“大人的意思是……断其粮道?”
“不止是袭扰粮道。”林弈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一种洞察本质的冷静,“袭扰粮道,如同蚊虫叮咬,虽能造成困扰,却难伤筋骨。阿史那咄苾只需多派游骑护卫,或设置更多中转据点,便可化解。我们要做的,是找到其根源,焚毁其后方主要的囤粮之地!行那釜底抽薪之举!”
他手指重重地点在草原深处:“若能找到并一举焚毁其数个主要囤粮地,前线二十万胡虏,立成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军心必乱,士气必溃!届时,不需我军强攻,其内部便会因缺粮而自乱,甚至各部之间为争夺所剩无几的粮食而相互攻伐!我军再趁势出击,必可大获全胜!”
王铁柱听得眼睛发亮,呼吸都急促起来:“大人!此计大妙!让末将去!末将愿带一支精兵,深入草原,烧了胡虏的老巢!”
林弈看了他一眼,摇了摇头:“铁柱勇猛,我心知肚明。但此任务,非仅凭勇力可成。”
他详细分析道:“其一,人选需精。不需人多,三千足矣,但必须是最精锐、最悍勇、最能吃苦耐劳、且熟悉草原生存之士。他们要能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长途奔袭,隐蔽行踪。”
“其二,向导至关紧要。必须找到熟悉草原地理、了解各部势力范围、甚至知晓胡虏可能囤粮区域的可靠向导。最好是……与胡虏有血仇、值得信任的草原部落之人。”
“其三,时机与路线。需避开胡虏主力的活动区域,选择最隐秘、最出人意料的路线深入。行动必须迅如闪电,一击即走,绝不能恋战。”
“其四,伪装与补给。可伪装成商队或小股流浪部落,携带足够支撑长途奔袭的干粮、清水,并具备在草原上就地取食的能力。”
一条条,一款款,林弈将这个大胆至极的“断粮”奇策,拆解成了具体可行的步骤和要素。这不仅仅是一个战略构想,更是一份几乎可以立刻执行的作战方案纲要。
张承和王铁柱等人听得心潮澎湃,又深感责任重大。他们明白,此计若成,则北疆战局可定!但风险也极大,三千孤军深入敌后,稍有不慎,便是全军覆没的下场。
“大人,此计……靖安公和大帅他们会同意吗?”张承不无担忧地问道。如此冒险的战略,恐怕很难得到用兵持重的靖安公的支持。
林弈目光坚定:“此乃破局唯一良策,必须力谏!我即刻起草详细方略,以参军议事身份,呈报靖安公与赵大帅!”
他不再犹豫,立刻铺开纸张,奋笔疾书。将方才分析的要点,结合自己对北疆局势、蛮族习性的理解,写成了一份条理清晰、论据充分的《请遣奇兵深入草原断敌粮源疏》。
在奏疏中,他详细阐述了断粮之策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了蛮族后勤的脆弱性,提出了具体的兵力配置、人选要求、行动路线设想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与应对之策。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战争全局的深刻洞察和力挽狂澜的决心。
写完奏疏,盖上自己的印信,林弈将其郑重交给王铁柱:“立刻快马送往大帅行营,面呈靖安公!记住,此疏关系重大,务必亲手送达!”
“末将明白!”王铁柱接过奏疏,贴身藏好,转身大步离去。
林弈走到窗前,望着北方苍茫的天空。他知道,这份奏书一旦呈上,必将在大帅行营引起巨大的争议。支持者会认为这是神来之笔,反对者则会视其为异想天开、自寻死路。
但他更相信,在僵持不下、谁都看不到破局希望的时刻,这条直指敌人最致命弱点的奇策,具有无法抗拒的诱惑力。
能否说服靖安公,能否组织起这样一支致命的奇兵,将成为决定这场国运之战走向的关键。他献上的,不仅仅是一条计策,更是一柄可能刺穿胡虏心脏的、无形而锋利的匕首。
接下来的等待,将无比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