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未知飞行器的速度稳定得令人窒息,0.8c,这个数字仿佛被某种无形的力量钉死在了宇宙的常数背景板上,从最初探测到现在,没有丝毫可以观测到的波动,其精准度超越了人类任何已知的推进系统。
它的航线更是透着一股经过超级智能精密计算过的诡异平滑度,没有任何自然天体轨道常见的摄动或微小起伏。
赢昱下意识地调出完整的太阳系星图,将目标的轨迹线叠加上去,并模拟从太阳系内部几个关键观测点(如地球近地轨道、火星轨道、木星轨道)的视角进行反向观测推演。
推演的结果令他脊背发凉。
如果观测者位于内太阳系,比如在地球上或火星基地里,这个飞行器的航迹完美地避开了所有大型行星(尤其是地球)的常规观测窗口期,并且其飞行姿态似乎经过精心设计,始终将自身的最大雷达反射截面和光学投影面,巧妙地隐藏在太阳或其他明亮天体的强烈光芒背景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被探测到的概率。
再加上其极可能具备的、人类尚未理解的先进全波段隐身技术,对于内太阳系的人类主流文明而言,它几乎就是完全隐形的存在,不会在可见光、雷达、红外乃至中微子等常规宇宙波段的监测网络中留下任何有价值的痕迹。
“航迹数学模型分析完成,结论:该轨迹经过极端优化,主动规避内太阳系主要有人居住区及重要空间设施观测平台的可能性高达97.3%。”
玄女冷静的分析结果,冰冷地确认了赢昱最坏的猜测。
更深入的多角度模拟显示,即使观测点前移至木星或土星轨道附近——那里部署有太阳系联合防御司令部的部分深空预警平台——由于这些气态巨行星自身的轨道平面与太阳系黄道面存在一定的夹角,目标飞行器的航向和持续调整的姿态,也极其巧妙地利用了这种复杂的空间几何关系,使其在大部分时间段内,相对于这些平台处于“侧向”或“背向”的观测死角,难以被有效的光学望远镜或大型雷达阵列持续跟踪锁定。
这意味着,它的外形设计也绝非随意为之,必然从一开始就综合考虑了多角度、多波段的隐身需求,其设计理念背后蕴含的科技水平和战术思维,细思极恐。
“目的已经很明确了,”
赢昱在意识中与玄女进行着高速交流,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凝重,
“它不想让我们——或者说,不想让太阳系内的人类文明——发现它的存在。这是一次有备而来的、高度隐蔽的潜入。”
这个结论让整个任务的性质蒙上了一层更加厚重的阴影。
一个对太阳系环境如此了解、行事如此谨慎小心的“访客”,其背后所代表的文明水准和真实意图,都充满了令人不安的未知数。
在接下来的航程中,赢昱依照“潜望镜”计划,在另外几个计算好的关键节点,再次遥控潜伏至附近的“影刃”无人机,布设了剩下的微型观测平台。
这些造价高昂、技术先进的微型平台如同被撒入黑暗森林中的眼睛,一旦激活,将能构成一个强大的监测网络。
每成功布设一个点,赢昱都会下意识地再次核对一遍目标的最新信息,但屏幕上那串代表速度的数字依旧固执地显示着“0.8c”,其航线也未有分毫偏离,透着一种机械般的、冷酷的精确和稳定。
这种按部就班的追踪、布防、等待,甚至开始让赢昱产生一种奇异的错觉,仿佛目标只是一个设定好固定程序的、没有自主意识的无人探测器,而他们则像是在进行一场早已被更高层次存在安排好的、考验性质的观测实验。
但无论是赢昱的直觉,还是玄女那永不松懈的逻辑核心,都清晰地知道,这看似平静的追踪过程之下,潜藏着足以颠覆认知的巨大风险旋涡。
终于,“利剑”主机有惊无险地抵达了最终预定的最佳观测阵位——一颗直径约一百二十公里、表面布满撞击坑、缓慢自转的暗红色柯伊伯带矮行星背后。
这颗矮行星的引力虽然微弱,但足以提供一定的轨道遮蔽和传感器背景噪音掩盖。
赢昱小心翼翼地操控“利剑”,使其悄然隐入矮行星永恒背对太阳方向的引力阴影区,如同一个最有耐心的深海猎手,将自身完美地伪装成宇宙背景的一部分。
他只将战机最敏感的非主动式探测阵列——长基线引力波干涉仪天线、宇宙背景辐射畸变探测器等——如同触角般悄然伸出阴影区,指向目标预测即将出现的虚空通道,自身则进入了绝对的电子静默状态,连聚变引擎的输出都降至仅能维持生命系统和基本传感器运行的“蛰伏”功率。
“所有预设观测点已就位,自检通过。‘潜望镜’临时监测网络待机激活指令已下达,随时可启动。”
“目标预计在三分十七秒后进入网络最佳交叉观测范围。”
“主机能量输出维持最低‘幽灵’模式,武器系统处于待激发状态,所有数据记录单元准备就绪。”
玄女的声音通过神经链接传来,将驾驶舱内的气氛推向最紧张、最凝重的顶点。
赢昱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尽管在生命维持系统下这并无必要,却是一种本能的精神集中表现。
他将自身的生物感知与“利剑”的尖端传感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极致协同状态。
观测窗外,是那片目标即将现身的空域,除了永恒的、能将灵魂都吸入的黑暗,以及远方那些冷漠的、如同固定钉般镶嵌在虚空中的星点,空无一物。
然而,赢昱那经过强化的直觉,却仿佛能“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庞大的压力正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逼近,仿佛前方的空间结构本身都在因为某种超越理解的力量介入而微微震颤、呻吟。
时间,在这一刻被无限拉长。
三分十七秒,在宇宙尺度上短暂得不如一次心跳,但对于潜伏在黑暗中的猎手而言,却漫长如同经历了一个地质纪元。
就在倒计时归零,目标预测应该进入“潜望镜”网络核心捕捉区域的那一刹那——
异变陡生!
赢昱的神经骤然绷紧到了极限!然而,预期中观测点传回清晰画面的情景并未出现。
取而代之的是,所有与“潜望镜”网络节点连接的数据流,无论是通过超光速量子链接还是常规激光通讯,几乎是同一时刻,像被一只无形却绝对强大的巨手,以无法理解的方式齐刷刷地、干净利落地彻底掐断!
主屏幕上,那个代表未知飞行器的、不断闪烁的红色问号标识,没有任何信号衰减的过程,没有受到干扰的雪花噪点,而是彻底的、干干净净的、从所有探测波段(引力波、电磁波、粒子流……)的显示界面上,瞬间被抹除!消失得无影无踪!
仿佛它从未存在于那个坐标,从未以0.8c的速度航行过,从未……存在过!
赢昱的瞳孔猛地收缩成针尖大小,一股源自生命本能的、难以抑制的寒意从尾椎骨沿着脊柱瞬间窜升至头顶,让他的头皮阵阵发麻。
所有训练后的疲惫和短暂放松感被飙升的肾上腺素彻底冲刷干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如坠冰窖、直面完全未知领域的凛然寒意。
“玄女!报告情况!所有观测站信号!”
赢昱的意念几乎是在咆哮,通过神经链接高速传递。
“确认!所有‘潜望镜’网络节点信号同步丢失!
最后传回的数据包显示一切正常,无任何预警迹象!
目标……从所有探测手段上瞬间消失!”
玄女的声音第一次出现了一丝极其细微的、近乎人类般的“难以置信”的凝滞和波动,但强大的处理核心让她迅速恢复了绝对的冷静和分析模式,
“正在全力回溯所有节点在最后零点零零一秒内采集到的原始数据流……检测到多个节点同时记录到一次无法识别的、持续时间极短的异常能量频闪,能量模式复杂,数据库对比无任何匹配项!
初步排除已知类型的爆炸、极端加速、常规空间跃迁或光学隐形技术所能产生的所有征兆!”
它的消失,干净得令人绝望。就像一滴拥有完美表面张力的水银,滴入了浩瀚无边的海洋,没有激起一丝涟漪,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又像是超高明的画家,用最匹配背景色彩的颜料,将画布上的一个形象毫无破绽地覆盖掉了。
这种超越常识的消失方式,彻底击穿了赢昱现有的认知框架。
是传说中的瞬时空间跳跃?
但为何没有任何可探测的引力波剧烈扰动或空间曲率变化的迹象?
如果是某种人类无法理解的全新隐形技术,原理是什么?
如何能同时、瞬间欺骗或屏蔽掉从引力感应到量子层面等所有已知物理规律的探测手段?
“启动主动扫描!最高功率!扫描目标消失点周边所有空间扇区!给我把它找出来!”
赢昱压下心中的震撼,立刻下达指令。绝不能就这样让它从眼皮底下溜走!
“利剑”主机瞬间解除静默状态,引擎功率飙升,机体表层所有主动传感器阵列全部展开,功率全开!
强大的多功能能量波束——包括高能雷达波、广谱激光探针、粒子扫描束——如同在黑暗中骤然亮起的巨型探照灯,射向那片刚刚吞噬了未知来客的、此刻看起来空无一物的虚空。
同时,指令也通过尚存的、微弱的底层数据链传递给远方的两架“影刃”无人机,命令它们也从潜伏状态苏醒,加入对可疑空域的大范围扫描行列。
几分钟在死寂般的等待中缓慢流逝,主动扫描的结果断断续续地传回。
一无所获。
那片空域干净得令人窒息,没有任何异常的能量残留,没有探测到任何隐匿的质量源,没有空间扭曲的引力透镜效应,甚至连最微小的、因超高速物体经过而可能扰动的星际尘埃分布都没有发现任何异常。
那个以0.8c巡航了不知多少光年、精心计算航线潜入太阳系的未知飞行器,就这样在距离前哨基地不算遥远的奥尔特云边缘,凭空蒸发,仿佛整个事件从一开始就只是一个精心编制的集体幻觉,或是某个更高维存在开的一个恶劣玩笑。
“引力波雷达呢?基地的主阵列能否接收到远距离跃迁可能产生的涟漪?”
赢昱不甘心地追问,试图抓住最后一根稻草。也许它进行了一次超远距离的跳跃,只是产生的信号过于微弱?
“距离目标消失点过远,基地主引力波干涉阵列的有效精度范围无法完全覆盖该区域。
‘利剑’自身搭载的辅助引力波探测器灵敏度有限,目前未接收到任何超出宇宙背景噪声的可辨识结构化信号。”
玄女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断绝了最后的希望。
沉重的沉默,如同实质的浓雾,在狭小的“基石”安全舱内蔓延开来。
只有脚下聚变引擎低沉而稳定的运行声,以及生命维持系统循环液体的细微嘶嘶声,提醒着赢昱他还处于现实之中,而非一场荒诞的梦境。
他缓缓向后靠在贴合脊背的座椅上,眉头紧锁,双手无意识地握紧了座椅的扶手,指尖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他的意识高速运转,反复回放、慢速分析着目标从出现到消失前最后几秒钟内,所有传感器捕捉到的、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异常数据碎片。
那种精心的、针对太阳系观测弱点的航线规划,那种近乎完美的多波段隐匿能力,最后是这种匪夷所思、干净利落到令人毛骨悚然的消失方式……
这一切线索都指向一个几乎确定的结论:这个飞行器背后所代表的文明,其科技水平,恐怕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前人类文明的认知极限,甚至可能……
也超出了“前哨-7”基地和“母星计划”所隐藏的最高科技水平。
它究竟是什么?是探测器?是侦察舰?还是某种……无法理解的存在?
它来自何方?是银河系内的某个古老文明?还是更遥远的河外星空?它潜入太阳系的核心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为了观察?是为了资源?还是有着更深远、更危险的图谋?
它最后的消失,是意味着已经离开了太阳系,还是进入了一种当前人类科技完全无法探测的“状态”,依旧潜伏在附近的某个维度或空间褶皱中,冷冷地注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无数个沉重如星球的问号,在赢昱的脑海中疯狂盘旋、碰撞,却找不到任何一个可以依托的答案。
已知的物理规律和战术手册,在这绝对的未知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玄女,”
良久,赢昱深吸了一口舱内经过循环的、带着微凉臭氧味的空气,用尽可能平稳的意念下达命令,
“将此次接触事件的所有原始数据,包括所有观测节点最后捕捉到的异常能量频闪的完整波形图、所有环境参数记录、以及‘基石’系统对此事件的所有推演日志,全部设定为最高加密等级,直接封存至‘基石’系统核心数据库最深处。访问权限锁定……仅限于李擎风执行官及以上级别,或者由‘基石’核心AI判定符合特定危机协议时方可解锁。”
“指令已执行。所有相关数据已加密封存,访问权限隔离完成。”
玄女迅速回应,她的声音恢复了绝对的冷静,但赢昱似乎能感觉到,在那冰冷的电子音之下,某种更复杂的运算正在持续进行。
“基于此次事件的高度异常性及潜在威胁等级,建议‘利剑’编队保持二级警戒状态,在当前位置及周边扩展空域继续执行被动监测任务,持续时间为二十四标准小时。
同时,收集该区域更长时间的宇宙背景辐射及引力场基线数据,以排除任何因极端小概率的观测设备系统性误差或未知自然现象导致误判的可能性。”
“同意执行延长监测方案。”
赢昱操控着“利剑”,使其从攻击姿态转为更节省能量、更具隐蔽性的悬浮待机模式,如同宇宙深海中一块随波逐流的、毫不起眼的暗色礁石。
他的目光透过复合材质的高强度观测窗,投向那片刚刚吞噬了巨大谜团的、深邃得令人心悸的黑暗虚空。
心中原有的那种驾驭“利剑”、初步掌控超越性力量的自信与兴奋,此刻已被一种对广袤宇宙和其深不可测奥秘的、前所未有的深深敬畏所取代。
人类的脚步,或许自以为已经迈出了摇篮,踏入了深空,甚至在太阳系边缘建立了前哨。
但今天这短暂而诡异的接触表明,在更广阔、更黑暗的宇宙森林中,可能早已存在着远超人类想象、遵循着完全未知规则的“潜行者”或“猎手”。
前哨-7基地和“利剑”,是人类文明怀揣着传承火种的希望,伸向未知深空的第一把试探性的“利剑”。
然而,剑锋所指之处,遇到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未知”,其深度和危险性,或许就已经超出了铸剑者最初的预料。
赢昱知道,他必须将这里发生的一切,每一个细节,每一种感受,都清晰地烙印在记忆深处,一字不落地带回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