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赤火堡外十里,一处新辟的山谷。这里没有城堡的厚重,却多了几分肃穆与昂扬之气。
谷中校场平整,营房俨然,旗杆上那面巨大的赤火军旗迎风猎猎作响。
这里,便是北疆赤火社倾注心血建立的“北疆赤火军事政治学院”。
今日的军校,气氛格外不同往常。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着紧张、兴奋与自豪的灼热气息。
从校场到礼堂,到处打扫得一尘不染。
学员们换上了浆洗得笔挺的崭新灰布军装,胸口别着代表学年的简易徽章,眼神明亮,身姿挺拔,彼此见面时,拳头紧握,互致军礼,动作干净利落,已全然褪去了刚入学时的青涩与散漫。
他们,是北疆军校的第一届学员。
一年前,他们从北疆自治邦的各部队、各公社中被选拔出来。
有的是战功卓着的战斗英雄,有的是头脑灵活、学习积极的基层指导员,甚至还有几位表现出众、通晓汉文的匈奴族年轻勇士。他们怀揣着对赤火事业的忠诚与对知识的渴望,走进了这座被寄予厚望的“熔炉”。
这一年,他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淬炼:
他们系统学习了由陈烬、卫恒、乃至通过书信请教的庞统等人编写的教材——《基础战术》、《赤火军制与纪律》、《地形学》、《后勤概论》,甚至还有浅显的《矛盾论》、《实践论》思想精髓(由陈烬融入手册)。他们第一次不是凭经验,而是从理论高度理解为何而战、如何战胜。
在沙盘和地图前,他们反复演练着进攻、防御、迂回、包抄,争论得面红耳赤,在模拟的败仗中吸取教训。
校场之上,他们磨炼着更精熟的武艺和协同战术,甚至操作着吴瀚工坊送来的新式弩机进行试射。
《斗争手册》是必修课,“为何而战”的信念被反复锤炼。他们学习如何做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发动群众。
最重要的环节是,学习中期,他们被成建制地“下放”到边境部队或新整编的匈奴联合骑兵中,担任副职或见习排长、连长,真刀真枪地带兵、巡逻,甚至参与了小规模的剿匪战斗,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也在士兵中间收获了最真实的反馈。
如今,所有课程与实习均已结束。他们归来,迎来了最终的考验——毕业典礼暨论文答辩会。
更令人激动的是,他们得知,自治邦的最高领袖——陈烬社长,将亲自前来参加典礼,并听取部分学员的答辩!
消息传来,整个学院沸腾了。能被社长亲自检验一年所学,这是何等的荣耀与压力!
学员们摩拳擦掌,反复修改着自己的答辩论文。他们的论文题目五花八门,却都紧扣实际:
《论小队山地迂回作战的要点》
《如何在新编联合骑兵中队中有效开展政治工作》
《基于漠南地形的后勤补给线设置初探》
《浅析“诉苦会”在提升俘虏转化率中的作用》……
没有空谈,全是他们在学习和实习中思考、总结出的真问题、真办法。
礼堂被布置得简朴而庄严。主席台上方悬挂着赤火社徽和军校校训——“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为人民服务”。
当陈烬在孟瑶、卫恒、秦狼等人陪同下,迈着沉稳的步伐步入礼堂时,全体学员“唰”地一声起立,目光炽热地投向他们的领袖和导师。掌声如雷鸣般响起,经久不息。
陈烬目光扫过台下那一张张年轻、黝黑、却充满坚定与智慧面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从这些年轻人身上,看到了北疆赤火社的未来,看到了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传承。
他抬手示意大家坐下,声音洪亮而充满力量:“同志们!学员们!看到你们,我就看到了我们北疆事业的希望!今天,我不是来给你们颁发一张简单的毕业证书的。我是来验收的,验收这座熔炉,究竟炼出了怎样的钢!”
“现在,告诉我,你们准备好接受检验了吗?准备好将你们所学,奉献给这片土地和它的人民了吗?”
“时刻准备着!”台下,如山呼海啸般的回应震动着礼堂的屋梁。
陈烬满意地点点头,坐在了主席台正中:“好!那么,北疆赤火军事政治学院第一届毕业答辩会,现在开始!第一位答辩学员,出列!”
熔炉初炼,新钢已成。
寒光初绽,只待沙场试刃!
这一批经过系统培养的基层军事政治骨干,即将像新鲜血液一样注入赤火军的血管,将其带向一个更加专业化、更加充满活力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