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帷幕号”如同重伤的巨鲸,静静漂浮在陌生星域的黑暗真空中,只有内部应急灯和维修机器人闪烁的光芒,证明着它尚未沉寂。艾莉西亚诡异的昏迷和骇人呓语所带来的恐惧,暂时被更迫切的生存压力所覆盖。
修复飞船是当务之急。
李静雅带领着工程团队,在近乎零重力、部分区域甚至暴露在真空的环境下,进行着争分夺命的抢修。每一次焊接火花的闪烁,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备用能源被严格配给,优先供应生命维持、基础维生和最重要的——超光速通讯阵列。
他们必须与K-23基地重新取得联系。
经过数小时不眠不休的努力,一道微弱的、时断时续的超光速信号终于穿越无尽星海,连接到了基地。
“……这里是……‘帷幕号’……请求……状态报告……”李静雅的声音因疲惫和缺氧而沙哑。
“……收到!‘帷幕号’!你们失踪了整整两天!基地已进入最高戒备!”通讯器中传来陈筱雨急切而 relieved(松了口气)的声音,“你们在哪?发生了什么?”
“我们……遭遇剃刀……跃迁至未知坐标……舰体重伤……急需支援和导航……”李静雅快速汇报了情况,并重点提到了抢回的数据和艾莉西亚的异常。
消息传回,基地指挥中心瞬间沸腾,随即又陷入更深的忧虑。
“‘帷幕号’的坐标已锁定,距离极其遥远!立刻组织救援舰队!”林洛的投影第一时间下令,“苏婉清,准备远程医疗指导方案,稳定艾莉西亚的状况。陈筱雨,接收‘帷幕号’传回的数据,立刻开始分析!”
庞大的基地再次开动起来。一支由两艘经过紧急改装、搭载了重型维修设备和医疗舱的运输舰及一艘“深瞳”级护卫舰组成的救援队迅速集结,在李静雅传来的导航数据指引下,跃入深空。
与此同时,陈筱雨团队接收到了那65%的“废弃调试节点”数据。数据的解密和解析工作立刻在“诺亚”核心全速展开。这些来自“架构”远古时代的信息,如同散落的密码碎片,每一片都可能隐藏着颠覆性的知识。
基地升级的进程,非但没有因“帷幕号”的遇险而停滞,反而因为这批珍贵数据的注入,进入了新的快车道!
“信标”项目率先取得突破!通过对古老日志的分析,他们成功识别出了三种低级别“观察单元”的固定扫描循环模式!基于此,陈筱雨团队开发出了针对性的“规律性规避算法”。基地的外部感应器和隐匿力场 now can(现在可以)提前预判这些单元的扫描节奏,在其扫描间隙进行更大胆的能源调度和设备活动,如同在探照灯扫过的阴影间跳跃,极大提升了基地的运行效率和隐蔽性。
“坚壁”项目获益最大!那些早期“架构”空间站的结构图,虽然粗糙,却揭示了其能量传导和防御系统的一些基础设计哲学。李静雅的工程团队(在远程指导“帷幕号”维修的同时)受此启发,对K-23基地的护盾发生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新型护盾并非一味强调绝对强度,而是更注重能量的“层级耗散”和“频率偏转”,专门用于对抗“架构”单位那种带有规则侵蚀性的攻击特性。虽然整体能量阈值提升不多,但防御效率提高了30%!
“薪火”项目中,艾斯特拉和卡米拉博士专注于研究那段关于“核心协议逻辑悖论”和“自由变量”的日志。她们有一个大胆的猜想:这个“自由变量”是否就是“架构”无法完全掌控、甚至感到“恐惧”,进而必须将其标记为“熵”并清理的东西?这是否是“架构”自身的阿喀琉斯之踵?相关研究被列为最高机密,所有数据进行了物理隔离存储。
“深瞳”项目则根据救援“帷幕号”时面临的远程导航和通讯难题,加速了新一代超光速中继卫星的研发和布设计划,旨在构建一个更灵活、更抗干扰的通讯网络,避免再次出现孤舰失联的困境。
“唤醒”项目,苏婉清在稳定艾莉西亚病情的同时,发现她体内那种变异能量签名在与“芽”的能量接触时,会产生一种奇特的稳定效应。她开始尝试利用“芽”的能量,结合基地的医疗科技,制作一种新型的神经稳定剂,希望能唤醒艾莉西亚,并弄清楚她那些可怕呓语的真相。
一周后,救援舰队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飘零的“帷幕号”。大量的维修物资和工程师被运送过去,开始对“帷幕号”进行大规模现场维修。
又过了两周,“帷幕号”在李静雅的操控下,拖着尚未完全修复、但已能进行短距跃迁的舰体,在救援舰队的护卫下,艰难地返回了K-23基地。
当伤痕累累的“帷幕号”缓缓滑入机库时,迎接它的是劫后余生的沉默和更加坚定的目光。
艾莉西亚被迅速送入最高级别的医疗隔离室,由苏婉清亲自负责。 抢修回来的数据被完全导入基地数据库。 “帷幕号”的彻底修复和升级被列入最高优先级。
经过这一次几乎覆灭的冒险,K-23基地虽然伤痕累累,却如同经过淬火的钢铁,变得更加坚韧。新获得的知识和技术正在迅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力量。
基地,这台庞大的战争机器,在黑暗的锤打下,正以惊人的速度砺石铸锋。
然而,艾莉西亚昏迷前那句“它们醒了”的警告,如同悬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提醒着所有人——风暴,或许才刚刚开始。
(第一百三十九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