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明戴上手套,捧着铜钟仔细看——钟身上的花纹是缠枝莲纹,线条流畅,铜锈是青绿色的,用指甲轻轻刮了下,粉末很细,是老铜锈的样子。
他又看了看钟口的边缘,有一圈细微的磨损痕迹,像是长期使用留下的。
“看着像明代中期的,”苏明放下铜钟,“您看这花纹,明代中期的缠枝莲纹更舒展,清代的更紧凑;还有这铜锈,明代的铜锈更均匀,不容易掉。不过我也不敢确定,最好还是找张教授他们再看看。”
陈文博赶紧点头:“谢谢您苏先生!您这么一说,我们心里就有底了。我们这就联系张教授,要是能确定年代,我们一定好好谢谢您!”
苏明笑着说:“不用谢,能帮上忙就好。”
从博物馆出来,陈文博非要请苏明吃饭,苏明推辞不过,只好答应。饭桌上,陈文博说:“苏先生,您这么好的鉴宝本事,要是能来我们博物馆当顾问就好了,我们肯定好好待您。”
苏明赶紧摆手:“不行不行,我还得照顾超市和饭馆,没时间。再说,我这点本事,当顾问可不够格。”
陈文博也不勉强,只是说:“以后我们博物馆要是还有拿不准的文物,还得请您帮忙。”
回到镇上,苏明把去邻镇博物馆的事跟王彩儿和老林头说了,老林头笑着说:“你现在可是越来越厉害了,连博物馆都请你去鉴宝。”
苏明挠挠头:“什么厉害啊,就是运气好。对了,晓宇最近怎么样?有给你打电话吗?”
老林头点点头:“前几天刚打了,说在学校挺好的,还去考古现场实习了,挖出来个瓷片,跟你以前教他的一样,能看出是宋代的,可高兴了。”
苏明笑了:“这孩子,总算没白学。”
正说着,苏明的手机响了,是赵晓宇打来的。“苏叔!我跟您说个好消息!”赵晓宇的声音特别兴奋,“我们实习的时候,挖出来个陶罐,我一眼就看出是汉代的,老师还夸我呢!”
苏明笑着说:“不错啊晓宇,越来越厉害了。在那边要好好照顾自己,别太累了。”
“我知道苏叔,”赵晓宇说,“对了苏叔,我爸说您最近帮了不少人鉴宝,还去博物馆了,您可别太累了,注意身体。”
苏明心里暖暖的:“没事,我不累,能帮上别人,我挺高兴的。”
挂了电话,王彩儿说:“晓宇这孩子,还挺惦记你。”
苏明点点头:“这孩子懂事,以后肯定有出息。”
日子一天天过,苏明还是每天忙着超市和饭馆的事,有空就帮街坊鉴宝,偶尔还去博物馆帮忙。
镇上的人都特别信任他,不仅找他鉴宝,有什么烦心事也愿意跟他说,苏明也总是耐心听,帮着出主意。
这天,苏明正在超市里给客人称菜,突然看见刘婶和小伟走了进来。
小伟手里拿着个信封,走到苏明面前,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叔,谢谢您上次帮我看玉佛,我把那个假玉佛卖了,虽然没卖多少钱,但也没亏太多。这是我一点心意,您收下。”
苏明赶紧推辞:“小伟,不用了,我帮你是应该的,钱我不能收。”
刘婶也说:“苏先生,您就收下吧,这是小伟的一点心意,您要是不收,他心里也不踏实。”
苏明没办法,只好收下信封,等刘婶母子走了,打开一看,里面有两百块钱。他叹了口气,把钱拿出来,递给王彩儿:“把这钱捐给养老院吧,给老人们买点水果。”
王彩儿点点头:“好,我明天就去。”
晚上,一家人坐在院子里喝茶,看着天上的星星,苏明突然说:“其实我觉得,鉴宝最重要的不是看物件值多少钱,而是能帮到别人,能让更多人了解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老林头点点头:“你说得对,就像你帮晓宇,不仅教他鉴宝,还教他做人,这比什么都重要。”
王彩儿靠在苏明身边,笑着说:“不管你做什么,我都支持你。只要咱们一家人在一起,平平安安的,比什么都好。”
苏明握着王彩儿的手,心里满是幸福。
苏明把刘婶给的两百块捐去养老院那天,院长拉着他的手说了半天感谢的话,还非要让他尝尝刚煮好的银耳羹。
看着老人们围在院子里吃水果,有说有笑的样子,苏明心里比啥都踏实——这钱花得比自己揣着舒服多了。
从养老院出来,他顺路去了趟饭馆,刚走进后厨,厨师老张就凑过来:“苏哥,刚才有个客人问,您是不是那个会鉴宝的苏明,还说想请您帮忙看看家里的老物件呢。”
苏明愣了一下,笑着说:“还有这事儿?他没说是什么物件吗?”
“没细说,就留了个电话,说等您有空给他回个信。”老张递过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个手机号。
苏明拿着纸条,回到超市给那人打了电话。对方是个五十来岁的大叔,说话挺实在,说自己家有个祖传的红木箱子,想知道值不值钱,要是苏明有空,想请他去家里看看。
苏明想着下午没什么事,就答应了,约好两点过去。
两点刚到,大叔就骑着电动三轮车来接苏明了。大叔家在镇外的村子里,院子挺大,种着几棵果树。
一进堂屋,大叔就从里屋搬出个红木箱子,箱子上还挂着个铜锁,看着有些年头了。
“这是我太爷爷传下来的,”大叔一边擦箱子上的灰,一边说,“以前家里穷,想卖了换钱,我爷爷没舍得,现在孩子要在城里买房,我又动了这心思,想请您看看能值多少。”
苏明蹲下来,仔细看了看箱子的木纹——红木纹理清晰,摸上去手感细腻,没有现代红木那种粗糙的质感。他又看了看箱子的接口处,是榫卯结构,没有用一颗钉子,这是老家具特有的工艺。
“这箱子是老物件,”苏明没急着说价格,“您看这木纹,是海南黄花梨,以前都是有钱人才用得起的。不过具体值多少钱,我也说不准,得看保存得怎么样,有没有损坏。”